商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 山海关区 1山海关
- 昌黎 2碣石山
- 昌黎 3昌黎国际滑沙中心
- 青龙满族自治 4祖山
- 山海关区 5山海关王家大院景区
- 抚宁 6南戴河
- 山海关区 7山海关海洋水族馆
- 抚宁 8花果山景区
- 抚宁 9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
- 昌黎 10昌黎葡萄沟
- 山海关区 11老龙头
- 北戴河区 12鸽子窝公园
- 北戴河区 13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
- 北戴河区 14联峰山
- 海港区 15新澳海底世界
- 海港区 16秦皇岛野生动物园
- 青龙满族自治 17桃林口水库
- 北戴河区 18怪楼奇园
- 山海关区 19角山
- 山海关区 20乐岛欢乐海洋公园
- 山海关区 21长寿山
- 海港区 22秦皇求仙入海处
- 北戴河区 23秦行宫遗址
- 山海关区 24燕塞湖
- 山海关区 25山海关欢乐海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