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林书院
华林书院是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齐名,其址在华林浮云山上。华林书院最早是胡氏家族私塾,后发展为华林学舍,宋初胡仲尧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它是一所家族化书院,曾为大宋朝廷培养大批人才,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进士55名,官至刺史、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多是华林书院培养的。
钱若水 宋朝
居近华林对白云,义风深可羡人伦。
儿孙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
楼上落霞粘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
乡闾岂独民迁善,阶砌无关鸟亦驯。
朱实垂庭红橘熟,清香袭坐药畦春。
他年好卜为邻住,悔葺吾庐洛水滨。【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李虚己
绿池寒竹绕书斋,鼓箧横经任往回。
积善原从千里应,表门恩自九天来。
文章卷里蟾枝秀,礼义乡中棣萼开。
记得浮云深处景,岩深应长栋梁材。【咏华林书院】
乐史 宋
能为孝义复为文,惟有君家事渐新。
旌表已迎金殿敕,子孙常宴杏园春。
亲情广阔追随大,鼓笛喧胜嫁娶频。
更置书堂书万卷,不辞延待四方人。
武则天神龙元年曾召浮云山道士张惠感为国师:唐玄宗开元时,又两次诏张惠感之徙录智谅入京。公元737年,唐玄宗赐“浮云观”匾一块,并请孙天师投金于浮云石洞,以长生不老。显见此观在道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道观规模扩大,又增“寿圣”二字。宋绍兴年间(公元1127-1161年),直孺公退休养老于华林祖居地稻田。后举家外迁,念其祖垅所在,将山下八百石亩租掷给道人张文学,供招徙创观之用;又将华林书院财产给浮云观。元顺帝至正年间,浮云观升格为浮云宫。元亡时,浮云宫被夷为平地。明洪武元年,道士陈云隐于废虚址,再建“正一丛林”。明弘治七年,又重整山门,建起一座石牌坊,第四十代天师张元庆为牌坊写了“万年宫”。明正德年间,华林农民起义爆发,道宫再度毁于战火。
入清后,天师道教遭到冷落。乾隆间,历朝以来天师晋谒皇帝的旧制也被停止,浮云宫从此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清同治五年,同安乡(今赤岸镇)胡氏裔孙重修了一次,文革时被毁。先后在此修炼的有浮邱公、吴猛、陶安公、李八百、张惠感、孙智谅等。南昌西山万寿宫供奉的许真君便是吴猛的徙弟。
八百洞天的左侧,有“投龙洞”。原为浮邱石室,唐玄宗投金龙于此,遂名。
坊门两边各有一头巨狮,其中一头为母带仔。
万年宫系天师道设坛炼丹之处,又是华林书院师生供祀神仙之桥。牌坊是这一道教建筑群的导入部分。牌坊前有九龙剑池、会仙桥,牌坊后有召神台、八百洞天。
耿氏夫人名彰,盖于贤德,有诗千赞曰:
夫人耿氏,淑善称贤。
相夫名存,勤俭仍前。
训子多方,科第蝉联。
微音传播,亿万斯年。
- 中文名
- 华林书院
- 称 号
- 江南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 创建时间
- 公元984年
- 创建者
- 胡仲尧
- 地理位置
- 华林山东麓
基本简介
华林书院取得显著成果,震惊宋代文坛,当时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名公巨卿有72人之多,宰相晏殊、向敏中,文学家苏轼、徐铉等均在其列,有的还来过书院讲学。华林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县治西南二十五公里的华林山东麓的元秀峰下创办的一所私人书院。这里山川毓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绕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有利于“沉意诗书宛,游心翰墨场”。在当时,它是一所规模宏伟、震惊文坛、名噪全国的学府,比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早扬名100多年。据《天下统一志》记载,当时,“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又云: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进学其间,供衣食,给资斧,一时云游者数千人”,“名公巨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屐相迎”,出现了“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的景象。宰相王钦若、李方、陈尧叟、张齐贤、晏殊、吕蒙正、吴潜、向敏中,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己,集贤院学士钱若水,举进士第一翰林学士梁景页 等都曾撰文记其事。来此游历和讲学的有吕蒙正以及宋代著名文士王禹、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仅胡氏一家就有55人中了进士,当了刺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人。宋端拱二年,胡仲尧长子用之与其叔克顺同登进士第,幼子用庄探花及第,一时名震朝野。宋真宗曾赋诗御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气今朝拥朕廷。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书院办学有四大特色:一是文学派的书院。在华林书院可以尽情地呼吸文学的芬芳,到书院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尧所称:“宾友尽为文苑客”。二是家族化的书院,创民办大学之先例。胡氏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培养了一种共有的风尚,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聚居、数代传经的家风传下去,以博取“孝悌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三是重视女学,开收容女生之先河。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院中,至今都还没有听说过有收容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此方面却书写了新的一页。家族中有愿受教育的女性,甚至亲友中的女性,都被招收进去。在书院的西面,还为女生专设了一个女膳堂。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权利。若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宰相向敏中曾有“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的诗句以纪实。四是办学经费全由家族承担。地理位置
华林书院风景名胜区位于华林胡氏祖居地华林山上。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素有文化名山,江南胜地之称,是著名道教圣地和仙源灵境之地,世代文人墨客多常来此游历讲学。景区面积为17.6平方公里,景区面积为9.5平方公里,东至华林湖,西至仙女寨,南接高安县界,北抵华林山北麓。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景点多达50个。史料记载,华林书院旧址,坐落在华林山西南的一个山角里,地处一个“四时烟景似沧浪”的幽静环境,构筑成一组优美精致林式建筑群,除主殿外,还有旌阙(盛放御碑的楼观)、书亭、水阁、山斋、草堂、仓禀、庖厨等等。特别是书院旁边有一口纪念性的池塘,叫九龙池。每当学者用完笔砚,便到这里来把它洗涤干净,所以又叫作墨池。另外还有一口专供书院食鱼的养鱼池,有“别开池沼养溪鱼”之名。登高望去,两池相对,仿佛是华林山这条苍龙的一双眼睛。人文历史
书院开办了两百余年,其鼎盛时期,文人学者,四方云集,入院求学者常达千人。而且允许女学生入院就读,这在我国办学历史上是创先的。在华林书院读书,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当时的宰相张齐贤曾有诗赞:“儿孙歌舞诗书里,乡堂优游礼让中”。华林书院的教学方法吸取我国古代百家之长,注重全面培育人材。教师都是当时学识渊博之文士,不但教育学生精通经、史、子、集,还给学生讲授广泛的社会知识。学生治学,冬以继秋,夜以继日,雨以继晴,孜孜不倦,开创了一代读书新风。华林书院取得的教育成果受到数百年称誉。胡仲尧
据有胡氏家谱记载: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至宋哲绍圣四年(1097年)的108年中,其所培养的人才,光是胡仲尧一家,就先后中了十二、三个进士。宋真宗赞胡仲尧的诗云:“一门三刺户,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只见胡”。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南唐李煜时尝授寺丞。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尧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五年,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召见仲容,特授试校书郎,赐袍笏犀带,又以御书赐之。公卿多赋诗称美。仲尧稍迁国子监主簿,致仕,卒。翻译:胡仲尧,洪州奉新人。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整个家族有几百人。胡仲尧在华林山别墅(庄园)建造学堂,那儿聚集了上万卷书,设置了大厨房和大粮仓,用来邀请四方游学之士来这交游讲学。南唐后主李煜当时曾经授予他寺丞一职。宋代雍熙二年,皇帝下诏书表彰他们这个大家庭。胡仲尧去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淳化年间,洪州境内遭遇干旱而歉收,胡仲尧打开他家的米仓(平价卖粮或无偿发放粮食)以降低物价,又用自家私人的钱修建南津桥。宋太宗嘉奖他,授予他洪州助教一职,胡仲尧答应每年稻谷、水果成熟了的时候把这些东西进贡给内东门司。淳化五年,派他的弟弟胡仲容前来庆贺寿宁节。皇上召见胡仲容,特别授予他试校书郎,赐予他袍笏犀带,还把御书赐予他。公卿大臣们都赋诗称赞这件事。胡仲尧也渐渐地升任为国子监主簿。胡仲尧死后葬在家乡李八百洞之右的雷家山。墓碑:“宋国子监主薄胡仲尧之墓”。墓志铭是宋初著名的词人、宰相晏殊写的。有关诗词
【咏华林书院】钱若水 宋朝
居近华林对白云,义风深可羡人伦。
儿孙尽得诗书力,门巷偏多车马尘。
楼上落霞粘笔砚,池边怪石间松筠。
乡闾岂独民迁善,阶砌无关鸟亦驯。
朱实垂庭红橘熟,清香袭坐药畦春。
他年好卜为邻住,悔葺吾庐洛水滨。【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李虚己
绿池寒竹绕书斋,鼓箧横经任往回。
积善原从千里应,表门恩自九天来。
文章卷里蟾枝秀,礼义乡中棣萼开。
记得浮云深处景,岩深应长栋梁材。【咏华林书院】
乐史 宋
能为孝义复为文,惟有君家事渐新。
旌表已迎金殿敕,子孙常宴杏园春。
亲情广阔追随大,鼓笛喧胜嫁娶频。
更置书堂书万卷,不辞延待四方人。
景点
浮云宫
位于华林书院的后山上,始建于唐代,初称“浮云观”。据新出土的“华林浮云观新建石坛记”述:“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孙天师奏置是观焉”。县志云:“孙智谅,高安人,幼师惠感(姓张,字智元,乃张道陵十四代孙。先住高安崇仁观、后千浮云山)于玄秀峰。常有浮云罩其上,故称:‘浮云观’。”自中唐以来,它一直是奉新的道教胜地。武则天神龙元年曾召浮云山道士张惠感为国师:唐玄宗开元时,又两次诏张惠感之徙录智谅入京。公元737年,唐玄宗赐“浮云观”匾一块,并请孙天师投金于浮云石洞,以长生不老。显见此观在道教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道观规模扩大,又增“寿圣”二字。宋绍兴年间(公元1127-1161年),直孺公退休养老于华林祖居地稻田。后举家外迁,念其祖垅所在,将山下八百石亩租掷给道人张文学,供招徙创观之用;又将华林书院财产给浮云观。元顺帝至正年间,浮云观升格为浮云宫。元亡时,浮云宫被夷为平地。明洪武元年,道士陈云隐于废虚址,再建“正一丛林”。明弘治七年,又重整山门,建起一座石牌坊,第四十代天师张元庆为牌坊写了“万年宫”。明正德年间,华林农民起义爆发,道宫再度毁于战火。
入清后,天师道教遭到冷落。乾隆间,历朝以来天师晋谒皇帝的旧制也被停止,浮云宫从此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清同治五年,同安乡(今赤岸镇)胡氏裔孙重修了一次,文革时被毁。先后在此修炼的有浮邱公、吴猛、陶安公、李八百、张惠感、孙智谅等。南昌西山万寿宫供奉的许真君便是吴猛的徙弟。
八百洞天
位于浮云庵西北斜壁半山腰,距浮云宫约一华里。洞口朝南,洞口横石为额,通高1.08米,宽3米,石色如铁。石上刻有“八百洞天”四个字,旁有小字云“蜀士八百自夏后戊戌隐此至大宋癸亥嘉泰三年三千三百八十六年住山闵敬中题”洞之盖上自然生长着一株大枫树,围约二米,高十余米。据康熙版《奉新县志》载:洞口甚隘,入首滑下十余步,乃得一洞,宽丈余。复有一门如前;缒下而入,宽如前;至三层四层其门更溢。望下有水光荡漾,游者至此,不敢覆下矣。相传晋时蜀道人李八百曾居此洞修道。据《神仙传》记载:李八百,蜀人也,名真。历夏、商、周至秦汉,或隐山林,或出市里,计其年不下八百岁,日能拐行八百里,故以“李八百”为号。后孙智谅受张天师法妙之书,藏于此室,故又有“天师石室”之别称。据载,唐会昌年间,一位姓龚的奉新乡民曾入洞获得《六丁祷雨诀》。每逢干旱,念此诀就会下雨。唐咸通五年,道士朱元整于洞获石函,内有经书二卷,后赴高安传教,道法盛行。八百洞天的左侧,有“投龙洞”。原为浮邱石室,唐玄宗投金龙于此,遂名。
万年宫牌坊
位于赤岸镇下坑村湾里村北4公里的浮云山上。牌坊高6.43米,边楼高5.5米,全宽10米,4根花岗石柱一字型排列,构成4柱3间5楼。正楼匾为长方形青石板,刻有“万年宫”三字,右边款“四十七天师张真一书,本宫进道堂道士游大昌”,左边 款“师刘恒静中王大横弟江甘和抽已财创立”。其背面刻“万年宫”三字,右边款“大明治七年”。左边款“甲寅岁冬月竖”。匾正背面的上方均刻有“敕”字。青石板右边刻“北位清高,冯水一方之胜”。左边刻“圣恩重立,浮丘亘古之光”。上方横梁上刻“大明弘治七年,甲寅岁冬月”。牌楼两侧有一楹联,曰“八百洞天三岳境,九重恩赐万年宫”。牌上文字均为楷体阴刻。牌坊门两边各有一头巨狮,其中一头为母带仔。
万年宫系天师道设坛炼丹之处,又是华林书院师生供祀神仙之桥。牌坊是这一道教建筑群的导入部分。牌坊前有九龙剑池、会仙桥,牌坊后有召神台、八百洞天。
耿氏林园
华林胡氏一世祖城公的夫人耿氏,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以“五代同居,族表义门”称著。夫人耿氏倡导胡氏家风,要求儿孙做到忠义、孝友、清谦、贞洁、乐善、好施、和睦、重教,并言传身教、亲历亲为。五世同居,聚族800余人,在儿孙中有极高的威望,被后人尊为“耿氏太婆”。生五子,人称五俊,督学成入仕。长子胡 为膳部员外郎,其子令严为赠尚书虞员外郎;次子胡瑜任陈留令,其子令浚为衡州剌史;三子胡琼为常州剌史;四子胡 为江州节度使,其子令彬为江州剌史;五子胡球任散军骑将军。耿氏被赐封为徐国夫人,殁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享年七十八岁。谱载:殁葬奉新南枥九皋山,午山子向。墓为五代地理名师司马头陀所迁建,墓前纳修水、靖安、安义三县之水。司马头陀在其墓铭中云:南枥旁边一穴地,山平水善浑不畏;下后子孙多仁义,久年方信读书贵。现已扩建为耿氏林园。耿氏夫人名彰,盖于贤德,有诗千赞曰:
夫人耿氏,淑善称贤。
相夫名存,勤俭仍前。
训子多方,科第蝉联。
微音传播,亿万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