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市,亦名“象山精舍”,为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其创始人为陆九渊,世人称其为“象山先生”,其学说与当时“程朱理学”相抗衡,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因此,象山书院是中国哲学“心学”起源地。
- 中文名
- 象山书院
- 地 址
- 江西省贵溪市
- 亦 名
- 象山精舍
- 地 位
- 南宋四大书院之一
- 首创日期
- 南宋谆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鹰潭象山书院
书院介绍
书院位于江西省鹰潭市下辖的贵溪市境内,书院于南宋谆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当时称作“象山精舍”。贵溪应天山“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陆九渊登而乐之,乃建精舍居焉。学生也悄悄结庐其旁。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当时已负盛名的理学家朱熹写信给陆九渊说:“闻象山垦辟架凿之功益有绪,来学者亦甚,恨不得一至其间观奇揽胜”。
历史沿革
象山书院几经风霜,几经迁徙,直至清同治年间迁至县城东重建书院,又因战祸,荡然无存。然而,它的影响始终存在。它为贵溪乃至相邻各县的文化发展、培养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宋、明时期,贵溪学子中进士者两百余人。南宋嘉定至淳熙四十四年间,贵溪籍郑天佑祖孙三代11人中进士。
清嘉庆年间有被誉为“精忠贯日月,芳誉溢乡间”的宰相夏言。有刚正廉洁,“一介不取,一介不予”的应天礼经考官江以朝。他被海瑞称赞为:“江公百世师表,称之天下不愧,世世不愧”。徐九思、徐贵明父子更是明嘉靖年间有名的为民兴利除弊的水利专家。陆象山的哲学思想(包括他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固然有许多唯心主义成分。但是,他的“六经皆注我,我何注六经”的无畏精神;他反对的“自暴、自弃”,强调“自立、自重,不随人脚跟,学人言语”的开创精神;他的“往哲之言,因时乘理”的深刻见解,不无可取之处。陆象山以他的博学卓识吸引学生,从而使象山书院成为当时全国著名书院之一。
清代学者全祖望评价说:“岳麓、白鹿、丽泽、陆氏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徒遍天下”。
贵溪的象山、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为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她们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居重要地位,影响很大。四大书院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象山书院则迁建多处。从南宋至清末,象山书院在贵溪共迁建五处,金溪县也曾建造一处象山书院。
象山精舍的开创者是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象山精舍是为象山书院的前身,地址在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
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彭世昌来贵溪寻访老朋友,一日登应天山,见“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清”,于是便与诸友商议,准备结庐延请陆九渊上山讲学。宋代书院炽盛,尤其是在这段时间,岳麓山书院在1165年由刘琪重建,庐山白鹿洞书院于1180年由朱熹修复,均聚徒讲学,声名遐迩。陆九渊此时因论奏政事,被贬归乡里,以祠禄闲居,便产生了强烈的办学念头。在彭世昌的恳请下,1187年,陆九渊来到应天山。他见应天山形“宛然巨象山”,便易应天山为象山,自号象山翁,居所称象山草堂,讲学处为象山精舍。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号存斋,江西金溪青田人,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与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长期争论不休,不能统一,成为理学的两大流派。陆九渊与朱熹齐名称“朱陆”。他又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为“三陆子之学”。陆九渊在象山讲学,被学者称为“象山先生”。陆九渊在象山精舍既是其讲学盛时,亦是他的“心学”思想体系完成时期。
陆九渊规定了象山精舍的办学宗旨是:“明理”、“志道”、“做人”。其“做人”包括三层涵义:一是做一位堂堂正正的人;二是做一个能“备道”的圣人,三是做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超人”。
为了实践自己的办学主张,陆九渊在象山精舍采用于多种教学形式,运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严肃认真的升堂讲学,他“从容不迫”地讲课,“终日不倦”。“音读清响”的语言,富有启发的讲解,学子“无不感动兴起”,“感激奋砺”。在日常教学中还采用颇似禅宗“机锋”的谈话教学,陆九渊要求门徒有切已自反改过迁善的自我修养,在指导学生读书时侧重精专创新,并率学生寻访山川名胜,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应天山“苍林阴翳,巨石错落”,风景十分优美。然学子来应天山象山精舍求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困难很多。但陆九渊以他的博学卓识吸引了许多人。象山精舍平时就读的学生约百人,五年中先后来求见问学者“逾数千人”。
陆九渊在象山精舍历时五年,绍熙二年(1191年),他奉召知荆门,临行嘱托傅季鲁代为主掌,并望其将精舍扩成书院。陆九渊不久去世,象山精舍日渐衰落.但他倡导的“心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得到朝廷的赏识,赐陆九渊“文安”谥号。为了缅怀先贤,弘扬陆学,陆九渊的高足弟子杨简的得意门生-江东提刑袁甫,巡视贵溪之后,以应天山交通不便为由,上书朝廷,将象山精舍迁建于贵溪县城河对岸的三峰山下徐岩。宋绍定四年(1231年)破土动工,该年冬书院落成。院内有祭文安(陆九渊)、梭山(陆九韶)、复斋(陆九龄)三先生的祠庙一栋,学生的斋舍百楹,绍定五年(1232年),得诏赐“象山书院”匾额。象山书院日益兴旺,盛况空前。
元代,书院未曾修葺,几近销声匿迹,一片荒凉。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皇帝命再度修缮象山书院。正德、嘉靖年间,是明代书院发展的高潮,象山书院也进入了她的繁荣期。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在担任江西提学副使期间,亲临贵溪对象山书院进行大规模的修整。明正德五年(1510年),武宗皇帝诏刻刚劲镌永的“象山书院”四字,石刻在西峰峭壁之上的14米多高处,它每个字一米见方.是480多年前的遗迹。至2017年中峰陡壁上,尚残存正德壬申(1512年)夏言瞻仰、桂恭讲学的阴文石刻,反映当年书院盛况。以后夏言中进士,曾升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一度官至首辅。他在书院开凿石井,解决师生饮净水问题,复又于书院附近建造象山草堂和三峰亭,作为读书场所。
明万历七年(1579年),张居正一度 废毁全国书院。次年,象山书院奉例废除,财产充公,变价出卖。不久,知县伍袁萃捐资赎回,改为象山祠。
明代的三峰山象山书院,作为陆派的教学基地,在传播陆学、交流学术、培养人才方面,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在江西,与白鹿洞、鹅湖、白鹭洲书院齐名,曾列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三峰山象山书院自改象山祠后,过了165年,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彭之锦欲另辟讲学之所,便在贵溪城西巍峙溪旁万安山之万安寺废址上拓基建房,恢复了象山书院。书院恢复之初,“慕学者骈肩累迹,席不能容”。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贵溪士绅提议,邑人捐资,将梅花墩义学旧址建新舍,初名“景峰书院”。儒生们恐“先哲教泽,久而淹没”,于1813年联名上书,不久获准,象山书院得以复名。
咸丰年间,因兵灾梅花墩之象山书院房屋遭破坏。同治二年(1863年),知县周葭浦重建书院。他购下城东旧当铺,在原址上建起了文昌宫、讲堂等建筑物。事成之后,县志载其为“气象一新”。
金溪是陆九渊的故乡,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1933年陈泳之在县治之西建造一所象山书院,礼聘陆九渊的门生傅委鲁主教,一时学生甚众。
以上六处象山书院,除象山精舍为私办外,均属官办书院。其共同点是秉承陆九渊的办学宗旨,规定《陆象山先生全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陆学的传播和弘扬起了很大的作用。
昔日的三峰山象山书院旧址,今日是贵溪一中的校园。人们为了纪念陆九渊先贤,1988年在贵溪一中校园中心处,建起一尊高五米的“文安公像”塑像。(陈炎诚)
(本文是根据《贵溪文史大观》载《象山书院及其历史变迁》一文增删整理,《文史大观》载)
莆田象山书院
书院介绍
象山书院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大象村境内的象山上。象山,古称嵩山(嵩山寺),距秀屿港码头约有2公里,山上怪石遍地,古寺深藏,树木苍茏,风景优美,是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象山书院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相传,每逢仙姑岩上的“文笔峰”三字,“削去复生,里人必有登第”,神秘兮兮。因而,当地人士倡议“在仙姑岩石,梵林左鼎建书院”,延师课徒。并请清代邑人翰林院编修兼四川督学、著名书法家郭尚先撰写《莆田醴泉象山书院碑记》,又题写楹联和“书林”“艺苑”横匾。
象山书院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有对联:“象山有鸟皆成凤,醴水何鱼不化龙。”中殿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着楹联:“理学渊源垂宇宙,儒宗奥旨立津堂。”后殿为“宗圣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门柱上刻有对联:“三学哲理融寰宇,一笔翰墨扭乾坤。”整座书院层层台地,恢宏壮观。
书院曾经培养出吏部、布政司和传旨大人等官员,英贤辈出。
书院年久失修,一度成为校舍(即东庄中学初期)。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圣殿于1999年重修。书院周围有仙姑岩、嵩山寺、东山庵、陆秀夫衣冠冢、陈靖姑祖庙及道德亭等等建筑群。莆田嵩山书画院也挂牌于此(1997年秋成立)。象山地理位置特殊,山上有20多棵荔枝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还有龙眼、枇杷、香蕉、柑桔等果树林。真是一处沿海难得的天然果园。
历史记载
《八闽通志》载:嵩山,在海滨。山顶有峰名“文笔”,其上石壁有苔结“文笔峰”三大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生。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明周瑛《弘治兴化府志》载:其山峭拔,上有万松怪石错布,如人如兽。有嵩山院在上。书院是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书院英贤辈出。历史上,有明洪武工部主事李仕弘、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德美、吏部天官李多见、进士陈日新、云南按察使游云鸿、清闽水师提督游应龙等曾在象山书院就读过。明景泰二年(1451)状元及第柯潜《题文峰岩》:
天作奇峰戴巨鳌,葱葱佳气映宫袍。
千村草色兼天远,万壑秋声挟雨豪。
海月欲生凉似水,涧云初起涌如涛。
兴来把笔题新句,只恐明朝纸价高。
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官至大理寺卿郭尚先撰写楹联和横匾“文章司命”、“书林”、“艺苑” 及碑记。清道光已丑年(1829)醴泉象山书院碑记载:醴泉里,莆海滨名胜之一也。里中惟象山为冠,巅有巨石耸起,苔纹苍苍,结成“文笔峰”三字,刮去复生,古已载之县志。迩来里协力鸠工,在仙宫右,梵林左鼎建书院,巍然可观,识者谓之地气所钟。文星所萃焉。余视学川省,朝聘肖君、廷元刘君,驰书嘱作碑记。余素阅县志,见此里代有闻人,爱之慕之,以未获亲临其地为憾。兹及于象山之上拓地兴建,以增植人才,行见文教日隆,英贤辈出,此举不可谓盛然矣,于是欣然为之珥笔云。檀樾主竹林陈开山乐捐地壹亩,加捐白金陆两正。
建筑布局
象山书院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对联:“象山有鸟皆成凤,醴水何鱼不化龙。”中殿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楹联:“理学渊源垂宇宙,儒宗奥旨立津梁。”后殿为“宗圣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门柱上刻有对联:“三学哲理融寰宇,一笔翰墨扭乾坤。”三殿依山势层层升高,恢宏壮观。殿的柱子、梁架以及额枋等均为石构,体现浑朴的书院特色。书院一度成为东庄中学初期校舍。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圣殿于1999年重修。
文化底蕴
象山书院有许多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较著名的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冬兴化知府金陵人丁镛题诗:
悬崖峭壁齐虹霓,七盘九折云为梯;
空蒙海气荡日月,千载容我来扳贻。
禅宫一宿爽毛骨,扶桑半夜闻天鸡;
神仙仿佛跨鸾鹤,授我丹诀封紫泥。
该诗在清乾隆年间修纂《莆田县志》时有收录。
还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象山书院教席莆田人唐其章的一首诗刻:
五载谈经在此间,诸生相对有馀闲;
崖前紫石偕朝暮,海外风潮任去还。
好鸟时花亲讲席,苍松翠竹近禅关;
莫云地尽无形胜,不减蓬莱第一山。
象山书院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蕴深厚。90年代以来,台胞在象山书院附近倡建陈靖姑祖庙。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东庄镇注重景区旅游开发,抓住陈靖姑信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弘扬陈靖姑文化,将东庄象山书院打造成两岸品牌旅游基地,促进两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