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庙古街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区西北人民公园对岸,昌江与西河交汇处,昌江河两岸的山嘴上,与镇上“里市渡”隔河相望,整个三闾庙古街分为明街、清街和古码头三部分,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 中文名
- 三闾庙古街
- 地理位置
- 江西省景德镇市区
- 组 成
- 明街、清街和古码头
- 纪念人物
- “三闾大夫”屈原,
- 地 位
- 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成 就
- 景德镇的重要商贸集散地
历史意义
当地人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每年端午节均举办“ 划龙舟”等活动,且建了一座-“三闾大夫庙”,该村也因此庙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按当时人口建制,每25户人家为一闾,该村正好为三闾,由于宗教迷信的影响,为祈求神灵保佑,民间先后在此建了不少寺庙,故此得名“三闾庙”。至今该地有许多寺庙遗址,如忠烈候,甘露灵、斗母宫、阳府寺、三闾大夫庙等等。如今,阳府寺的朝拜人群络绎不绝,终日香烟缭绕信徒香客川流不息,热闹非凡,不愧为景德镇昌江的游览圣地。
建筑结构
三闾庙的明街长84.7米,宽4.5米,为明朝中晚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所建,有历时500年仍保存完好的青砖街面,路面呈拱形,两侧有排水明沟,整条街道不如清街保存完整,平时的气氛也比较冷清。
三闾庙的清街全长231米,宽约3米,街口有“三闾古栅”的石牌,街面用长石条、青石板铺成,清街两旁为各式商铺和民宅,曾是清代时期十分繁华的商贸街,经1998年修复后,古朴中透露这一丝现代气息。
古码头则是用青石条垒成的,共三层,以适应不同水位的要求,非常科学,在古码头上还建有一座纪念著名诗人屈原的“忠洁侯庙”,即“三闾大夫庙”,三闾大夫庙的北侧就是清街的入口。
令人最饱眼福的是明街、清街两条古街,分别为明、清两个朝代所建。街道各具特色,充分显示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三闾庙古街历史沿革
早在明朝,三闾庙街已初具规模,三闾庙码头是昌江河西岸的主要集镇码头,绅士富商、平民百姓,纷纷云集,主要有波阳、徽州、黟县、祁门、屯溪、东至等地人,这里地理条件优越,码头依山傍水,河东岸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景德镇,当时木排顺江而下,渔船溯水而上,两岸货船停靠,百舸争流,鱼翔浅底,集市贸易兴旺。商业的繁荣也促使了城镇建设发展,开作坊,修路面、建码头,立庙字、开商铺,红红火火,将一条古街修饰得古朴繁华。尤其是那街道,用烧制的青砖铺设,并排砌成龟壳形状,放眼看去恰似活乌龟,从村口一直通到河边码头,蜿蜒如龙,河边的码头则山麻石条砌成。古街总长约90米,宽3米左右,街道两旁的古建筑随着岁月流逝与社会的变迁,虽历遭损毁,但仍有不少保存尚好。这些明代的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已被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清代中期,三闾庙集镇已发展成为较有影响的繁华商埠码头,那条明代古街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于是,人们又在紧靠西山脚下,另辟了一条商业大道直通河边,并以旧码头进行了改造,用大块的麻石条,从岸边一直砌到水下,比原来的那条又大又宽又直。清代古街总长231米,宽处达4米。两旁是木制结构的板壁房屋,一家紧挨一家。街面上铺设的尽是麻石板块,石板条中间都留有明显的凹槽,那是被旧式独轮车辗压出来的。??在这坚硬的麻石条上滚过了多少岁月,才造成了今天这历史回味的痕迹与迷人的景象。
三闾庙古街曾出现过四大旺族,分别是刘、陈、王、汪,有的还入朝为官,一边为官、一边经商,大大促使了三闾庙古街的兴旺繁荣,使之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街上有米行、棉花行,鲜货行,竹木行、饭店、药店、豆腐店、屠宰店等等,应有尽有。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品种齐全。河西的住户根本不要过河购物,而河东镇上的人家和商人,都得过河到三闾庙古街采买办货。可见,三闾庙古街早已成为景德镇的重要商贸集散地。
未来发展
三闾庙古街中还有几处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宅,大多为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所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最为出名的是明朝中期所建的刘家弄3号住宅,从布局到雕饰,都展现出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
今天,三闾庙古街的历史篇章已经翻过去了,但它那辉煌的昨天是不可磨灭的,古街上那被沉重的车轮辗压所陷下去的凹槽,就是最有力的历史见证,它为景德镇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过巨大的历史贡献,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三闾庙古街的。
三闾庙古街是当年景德镇商船云集、人声喧哗的水路码头。古街口,有一座由窑砖砌成的拱型街门,门楣青石上刻有"三闾古栅"四个遒劲的大字。整个古街分明、清两条街。明街长80多米,有9幢为一组的明中期和明晚期建筑群落;清街长230多米,由清代店铺和各类作坊组成;数百块两米长的青条石砌成的台阶由昌江河边直接街口。作为明清之际景德镇最重要的货运码头,当年景德镇瓷器从这里装船启航,经鄱阳湖入长江,再扬帆出海,运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