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古代的雕刻艺术在全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而沁县的南涅水石刻造像,更是胜名远播。南涅水石刻造像馆坐落在距山西沁县县城西南一里多的笔峰山上。该馆又名二郎山石刻馆,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为仿明、清建筑,以中轴线坐北朝南分三所院落。即“群佛宫”、“铜摄碑林”、“万象馆”。内设“碑林殿”、”佛塔段”、“石峻殿”等馆内的文物以南涅水石刻遗像为主。1959年,在县城东北的南涅水村,出土窑藏石刻造豫1126件。
- 中文名称
- 南涅水石刻
- 出土地点
- 沁县南涅水村
- 馆藏地点
- 沁县
- 所属年代
- 508-1031年
史料相关
据碑文记载,这批石刻造像上自北魏永平元年,下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了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六个朝代的民间石雕艺术珍品,题材大多以佛教活动为主。造像多为选落塔形,即以四面开龛造像的方型石块叠垒成塔形,为国内稀有。石刻分为碑文石刻、造像石塔、个体造像三大类型。碑刻主要是作题记用的,有文像并刻和纯文石刻两种,都是北魏永平三年至北宋天圣九年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品。
南涅水石刻构造
造像石塔的石刻多为平面正方形和锥形,每组5-7块组成,都选垒成塔形,每块石刻周围都雕有佛龛,龛内有佛像。每龛内除一佛像外,还分别衬有数目不等的菩萨、僧侣、力士。造像或行、或立、或坐、或思,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佛龛用龙首和各种花卉图案装饰。图案奇出多变,同是用龙首供装饰的,龙首取势却变化多端,有的垂首汲取,有的昂首欲飞,有的逍遥平视,有的怒欲吞云,有的嬉戏吐雾,有的口衔佩玉垂个体造像共50尊,大小不一,大的高3米余,小的仅0.3米,分佛、菩萨、罗汉三种。造像的衣着、形体、形态刻画得细腻、逼真、生动。造型具有不同时代特征,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珍宝。
所藏珍宝
石刻馆还珍藏着《陶贴珍到》,为东晋学者陶渊明手书“拟古杂诗”十二首玉石石刻。清乾隆六年,沁州人张孝_任监察彻史巡视江南时,欣得陶渊明亲笔撰写的《拟古杂诗》12首,遍访名工以“致远堂法贴”为题携刻于玉石之上。后广为拓印。远销英、美、法等国。馆中下兰,密密堂前柳”到“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信手走笔,潇洒利落。另2块是阅者的题跋,有沈约、狄仁杰的题字。尤为吸引人的是武则天的题词共82字,一气呵成,还加盖了她的“凤阁之宝”、“凤阁审定真迹”印玺,还有名士常熟人钱谦益观后加盖的“虞山老椎”印馆中还陈列着康熙御书石刻。清康熙四十二年前后,康熙帝把自己临摹的宋朝书法家米芾的《千字文》诗,连同他本人的前言后语的墨宝,赐予了当时的保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吴碘。吴亲自选购汉白玉,访名工将其镌刻珍藏。吴去世后其子吴时谦在沁县城吴氏祠堂后建“宸翰楼”一座,将全都石刻嵌在棱内墙壁上现己全部移至石刻馆陈列室。 全部石刻共48块,每块高35公分,宽100公分,大小均等。其中有15块共127字是康熙的前言和临米芾的一首律诗。 一块上写46字,是康熙书赠进士吴时谦的诗一首。其余32块,有3块是空白的,有2块刻的是吴的“谢恩辞”, 还有27块是康熙写的“千字文”和73宇的赐赠跋语。全部石刻共保存康熙字迹1246个,全部楷中带草,笔势深得米芾“风墙阵马、沉着痛快”的书法真传。在书刻前后、中间分别附有康熙的自用“康熙窟翰”、“救几清晏”、“稽古右文之章”、“龙天主人”和“康熙御笔之宝”等五方特备印章。字数之多,推重吴之诚,为全国所罕见。
文物价值
南涅水石刻造像群,是在云岗石窑的先导和影响下出现的,但它却不同于各地的石窟造像。它不是远涉深山刹崖凿窟的塑像雕刻,而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凿石成像成塔,或大或小。高的260厘米,低的135厘米,既易取置,又简便经济。使一批生动活泼、形式不拘的艺术形象展现在游人面前,令游客赞叹不己。南涅水石刻造像是研究我国历史、文化、佛教、民俗的佳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1989年该馆建成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了馆名。 山西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