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楼为三圈内通廊式土楼。内圈平面直径25米,高三层,内墙厚均为0.5米,一层外墙石构,以上为三合土版筑隔为十二间,正北间作为祖堂方石柱接木柱承重;二楼木结构内向通廊,三楼全圈无隔间,主楼四层,可通三层楼顶,楼顶双坡顶,外墙高于屋顶,作女墙式,楼门匾刻:“锦江楼”以及“乾隆辛亥年端月谷旦建”。中圈平面直径42米,高一层,隔为24间,组成七单元,门匾刻;“安澜著庆”及“嘉庆癸亥年端月谷旦置”。外圈平面直径58米,双向坡顶,均为平房,隔为37间。楼门前留宽16米的通道,铺设三层砖埕,埕前设戏台,水池。
- 中文名称
- 锦江楼
- 行政区类别
- 福建省漳浦县锦东行政村锦江自然村
- 地理位置
- 福建省漳浦县旧镇和深土乡交界处的浯江东岸
- 著名景点
- “五星三楼”,
景点简介
在福建省漳浦县旧镇和深土乡交界处的浯江东岸,有著名的“五星三楼”,这就是慎修楼、瑞安楼和锦江楼,前两座年久失修,都巳倒塌,唯有锦江楼经历整整二百余年,仍完好无缺。
永定、南靖、平和等地的圆楼,不管是双环式还是三环式,都是外高内低,唯独这座三环式的锦江楼正好相反,第一环平房,第二环二层,第三环三层,从外到内一环比一环高。远远看去,锦江楼就像金字塔一样,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势。
锦江楼概况
锦江楼,位于福建省漳浦县锦东行政村锦江自然村,为内高外低三圈内通廊式圆形土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林升泽始建,清嘉庆八年(1803年),其妻李灿续建中圈 ,清中期后世再续建外圈。其子孙世代聚居于楼中。
锦江楼楼门西南向,内圈平面直径25米,高三层,层高3.0米,主楼四层,内墙厚均为0.5米,外墙内侧逐层收分0.2米左右,内侧从离地面2.0米处开始逐步收分,四层共内收约0.3米。一层外墙石构,以上为三合土板筑,底层厚1.2米,内平均隔为十二间,每间深 5.0米;二层墙厚1.0米, 其中正北间作为祖堂,供奉锦江楼的建造者林升泽。前作走廊,宽1.6米,以方石柱接木柱承重;二楼作木结构内向通廊,三层外墙厚0.8米,无隔间,通达全圈,内侧以木柱承重,设十八组梁架,梁架作穿斗式,另于正南一间的二组山墙,共二十组,正南间为上下楼梯间,梯道直通第四层主楼,系供村中壮丁在战时集中守卫用,主楼设左右两个小门,通过小门可三层楼顶,楼顶双向坡顶, 外墙厚0.5米,高于屋顶0.7米,作女墙式,以内侧和楼顶中脊均铺设大砖,可供人行走,又于墙个设二十支花岗石凿面的,长0.3至0.47米长的石槽,供排水用。楼内侧出檐檩以硬拱和正拱承重,正拱长约0.5米。楼门花岗石精构,三层,内外层平顶,中层券顶,上有石匾,刻:“锦江楼”以及“乾隆辛亥年端月谷旦建”,楼匾上与中圈主楼之间设雨棚,以四条横梁和二组梁架构成,作卷棚式,今废。二层外墙接近楼匾处设有一注水道, 供外敌用火烧,门时从注水灭火。楼中于井直径12.0米,中有井,井盖石板中挖一圆洞,仅可放入吊桶,楼中均保存完好。
中圈平面直径42米,高一层,内墙厚0.5米,外墙厚1.0米,每间于2.6米高处设隔层,隔为深4.5米的隔间24间, 前设深1.6米的雨棚,其中正南一间为门道,余三间一组,共七组,另正北二间为公厅,每间大致以中间为厅,左右为卧室, 卧室前的两侧雨棚。以木板构为小厨房,门与内圈门同式,同处一条中轴线,门匾刻:“安澜著庆”及“嘉庆癸亥年端月谷旦置”,门上为三层门楼,门楼为双向坡顶,亦可从门楼两边小门登上楼墙。楼顶作内向单坡顶,外墙高于楼顶0.7米,沿墙边亦设有宽0.7米的人行道,供防守时行起。
外圈平面直径58米,双向坡顶,均为平房,墙厚0.45米,隔为37间,间深5.5米,房间宽2.7米,厅间宽3.6米不等,每户有一座厅间和1至3间房间不等, 可见系家族统一组织,各户自行建造。 外圈与中圈之间四处设落差,高度0.2米。楼门前留宽16.0 米的通道,铺设三层砖埕,埕前50.0米处为戏台,供祭祖祀神时用。
锦江楼曾作为拍照电影《欢乐英雄》、《阴阳界》的主要外景地。
锦江楼,作为一个家族聚居的楼堡,楼的建造,扩建,楼中隔间的分配,二座圆楼的自内向外的伸延和扩大,是一个家族生存、繁衍发展的见证,在社会学上,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锦江楼的建造和清代闽南沿海地区的海盗猖狭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对研究清初沿海地区的社会、军事、经济史有重要的价值。
锦江楼采用条石和三合土混合夯筑,墙体质重堪高,至今仅出现数处轻微裂缝,楼中木结构,用材讲究,精细而不事雕凿。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建筑,锦江楼在防御、打击外敌,防火,防盗、排水等方面的能力均达到这种建筑形式所能想象得到的高度,在闽南各地争相建造土楼的乾隆嘉庆间,锦江楼这一圆楼建筑模式,无论在平面布局,立面处理,还是建筑材料上,都是比较成熟的,以致被周边地区土楼建造者的模仿。锦江楼也是研究闽西南土楼发展的一个重要实物资料。
锦江楼作内外三圈,最高的内楼中心为四层,逐圈降低,最低为外圈一层,全楼外观呈金字塔形,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闽西南土楼中是仅有的,而均和楼同样采用了这一形式,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锦江楼包括了闽西南土楼中所有空间分配形式。二座圆楼其内圈是典型的内通廊式,外圈的底层作单元式,而二层保存了内通廊式的作法,则采用大通间,这一形式反映了土楼从内通廊式向单元式过渡的痕迹。此外,后代对于外圈的改建,更说明了土楼分配形式和传统居住形式之间的协调。
锦江楼墙体结构极其坚固,可能是闽西南采用红糖糯米浆三合土夯筑工艺的最高水平。并大量使用木结构,且形式较多,颇为精美,多处做法,别具新意,是当地同时代木雕艺术在土楼形式上应用的典范。并注意主次关系,在楼梯、中轴线等主要空间中增加了木结构的装饰功能。
锦江楼是闽西南土楼建筑艺术的精华,其建筑形式和建筑历史均有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深刻的、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
锦江楼的传说
锦江楼据说是一个名叫林升泽建造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和他的妻子,称他们为楼祖和楼祖妈。
林升泽为人忠厚,世代务农,父亲早逝,由他和两弟弟侍奉着母亲。不久,他的两个弟弟也相继病逝,全家只依靠他一人扶持。后来娶了妻子,他的妻子十分勤劳贤慧,并善于养鸡,她让升泽把鸡带到圩场去卖,用来弥补家庭收入。升泽卖鸡卖得出了名,自己养的渐渐的不够卖,他就当起了鸡贩仔。有一天,他往圩卖鸡,发现鸡笼边有一匹布,问遍圩中的人,都不知道是谁遗下的,他只好在每圩卖鸡的时候,把布匹带上,以招领主。过了十多日,果然有一个漳州人到他的担前,不买鸡,而是问他挂在扁担头的布匹要卖吗?林升泽告诉这是要招领的。来人坦率地说,这布匹是他十多天前遗失在这里的,并说布中有张货单,升泽一看,完全符合,便把布匹还给他。那人感恩不尽,自我介绍说:“我叫戴敬,家住漳州路口的五星聚奎下。”他了解林升泽的家境贫寒,就建议升泽运这里的海产上漳州,他可以帮助推销,然后再带漳州货回来,可获重利,比贩鸡胜过十倍。
林升泽听从了戴敬的话,改行做漳州“水客”。 由于戴敬的帮助,他的货物容易卖出手也不被杀价,而买进的货物便宜,不受“漳州客,对半折”的影响。况且,他身高力大,挑的货比别人多,在漳州买了一把如意的“番仔扁担”,中间宽有三寸多,挑二、三百斤的货物上九龙岭如履平地,所以与同行相比他获利加倍。后来,他干脆雇了几个帮手,长期贩运。家中也逐渐丰裕,但这样经济收入只能是“担葱有余,娶妻不够”的境况。当时,地方不平静,匪寇经常骚乱,林升泽为了子孙和全村人民的安全,很想能建一座楼堡。但以他现在经济建楼堡谈何容易啊!
转眼,林升泽已经六十二岁了,这一年到漳州与老朋友戴敬叙谈。谈话中他对未能实现建楼的宏愿,一事无成,颇感懊丧。
当天,林升泽辞别戴敬回家,戴敬一直送他到木棉庵,升泽感谢他的厚意,并感慨地对他说,我明年如果还活着,定来与君欢聚。
过了九龙岭,来到长桥,天色已晚,他就在旅店中住下。满腹心事,一直到深夜, 尚未能入睡,就到户外散步,这时满天星斗,万籁俱寂,只见远处山坡有几只白色的牲畜在跑动,再定睛一看,是一群白马,在跳跃欢闹。突然,有位老者拄着拐杖来到跟前,对他说:“林长者,你一生为善,这十匹白马是你的,因你一生走大路,不曾在此过夜,我没有机会告诉你,如今你该带回去了,就此告辞。”说完人不见了。这突然而来的情况,使得林升泽有点糊涂,回家后,把发生的事向妻子细说了一遍,并交代注意观察家中有什么动静。
奇异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回去的第一天早晨,他的媳妇清早起来煮饭,发现水缸内没了水。在昨晚她分明挑满了一缸水,水缸又不漏,怎么会没水?观察了三个晚上,发现半夜有牲畜在水缸饮水的声音。第四夜,他们用米斗遮住灯光,等到饮水声又起时,急掀起米斗,清楚地看到有几匹白马在缸中饮水,见灯光一亮,急忙从水缸下钻进地里消失了。事情已明白了,长桥长者莫非是土地公?这十匹白马已随他回来,而且就藏在水缸下。听说,一匹马是由一万两白银聚形而成的。他们动手把缸中的水灌在地面,往水急渗入的地方挖掘,不到一尺深,就挖到一满斛的白银,计一万两。由此可知,其余的九万两也在厨房的地下了。
有了钱,建楼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林升泽就请地理师文仙来相地、择日。就动工建楼。
地理师文仙看到原来江头祖祠,虽是背面,向丹山面向大江,坐北向南,地理形势还不错,只是偏西一点和太靠前边,本来应是“丹凤传书”的宝地却成为“老鸦下田”的俗宅了。因此,他选择靠东边且退后的园地上,同样背靠丹山,面向大江,此处为“丹凤传书”的正穴,楼堡正是丹风之冠,就择个吉日开工了。
正在费神筹划木料、石料和舂墙用的壳灰时,忽然天降滂沱大雨,浯江溪水暴涨,一直涌到家门前。雨停水退,奇迹出现了,门前海螺壳堆积如山,有几万担之多。林升泽大喜:“此天助我啊!”壳灰有了,石料也从附近的丹山采打回来,只有木料尚缺。升泽上漳州找老朋友戴敬商量,戴敬建议亲自到北溪上游杉山采购。两朋友结伴到北溪上游杉山上,依计划要建的三层内楼,买了三百根大杉木。北溪衫山通往北溪要经过一处山中伏流,称“龙须串”。买杉木的人从山上放下杉木,要在“龙须串”下收集杉木,但“龙须串”中有石头阻碍,以往有很多杉木不能随流而出,他听从别人的建议,把三百根杉木一起放下,真是天赐洪福,没想到在“龙须串”下却收到了大杉木一千五百多根。林升泽大喜,急忙雇人绑杉排,雇船拖载入海,从六鳌虎头山入浮头港再运到浯江溪。
由于原料充足,原来设计只建三层的内楼增为四层,并再设计一圈二层二十八间的外楼,然后再围一圈四、五十间房屋的护楼。
这样,锦江楼巍巍然耸立在漳南大地上,成为这地方的第—大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