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崇福寺
首页  > 福建  > 泉州   »  崇福寺景点介绍

崇福寺

崇福寺
崇福寺位于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面积23400平方米。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寺”一直至今。
中文名称
崇福寺
外文名称
Chongfu Monastery
地理位置
山西朔州市朔城区旧城内东街北侧
占地面积
23400多平方米
开放时间
冬:8:30-17:00,夏:8:00-18:00
景点级别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988年第三批)
门票价格
30.0元
著名景点
弥陀殿、观音殿、千佛阁、千佛塔
创建时间
始建于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别    称
大寺庙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山西省朔州市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可

概况

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街北侧,当地人民俗称大寺庙。寺院坐北面南,规模宏大,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占地面积23400多平方米,五进院落,十座殿宇,布局严整,构造壮观,殿内塑像、壁画、琉璃脊饰、雕花门窗荟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艺术殿堂。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福禅伟”一直保存至今。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建筑。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寺庙。弥陀殿是崇福寺主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堂,始建于金代熙宗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弥陀殿高大宽敞,殿顶绿色琉璃剪边,殿内前檐隔扇、窗棂花典雅、精美,是中国现存的一处保存完整的金代作品。佛坛上,有“西方三圣”坐像三尊,主像两侧,有胁待菩萨4躯,金刚两尊。这些塑像皆为金代原作,塑法古朴、精美。殿壁上,壁画面积达340多平方米。壁画描绘了佛教讲经说法的场面。观音殿位于弥陀殿之后,是寺内另具代表性的一座殿,也是崇福寺内最后的一座殿堂。殿内有塑像三尊中为观音菩萨像,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均为明代原作。崇福寺除了上述辉煌的殿阁建筑外,还保存了木雕楼阁形佛龛,唐、辽、宋几代石雕造像和不少出土文物。其中辽代石像和北魏石塔塔刹也很引人注目。

寺内布局

崇福寺一进院,正面这座5楹大殿叫天王殿,也叫金刚殿,原来内供四大天王及两金刚,现塑像已无存,辟为文物展览室,用于不定期搞专题展览。崇福寺的二进院,这座面阔5间,进深3间的二层阁楼叫千佛阁。明代以前叫藏经楼,明代重修后阁内周设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阁。千佛虽已不存,但名称沿用至今。正面主要留存了弥勒佛像和佛后的木制阁楼模型。佛像为铜铸,高约1米,是崇福寺传世的明代作品。后面这座三檐双层阁楼,高约4.5米,结构精巧,造型别致,据传是明代仿唐代这里的大藏经阁式样而作,观赏和研究价值都很高。东西两侧亦有造像。东边7尊是砂岩造像,各高1米左右,是从朔州南榆林乡旧庙遗址中出土;西边7尊为贴金檀木造像,计有1佛4菩萨2罗汉,是朔州西山名刹神应寺遗物。崇福寺的三进院是左右相对的两座均面宽5间的配殿,东边是文殊堂,原内供文殊菩萨和十八罗汉,西边是地藏堂,原内供地藏二正菩萨和十大阎君,现二堂塑像均无存,辟为文物陈列室。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惯例,如果东侧为文殊殿,西侧该是普贤殿;如果西侧为地藏殿,东侧应为观音殿。而这里却是文殊殿与地藏殿相对,为世所罕见。崇福寺四进院便是崇福寺的主殿弥陀殿,面阔7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约937平方米,通高21米多,其中月台高约2米,大殿净高19米有余。弥陀殿建于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是中国现存辽金时代三大佛殿之一(另外两座在大同和辽宁义县),也是寺院精华所在。弥陀殿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脊饰琉璃被誉为“金代五绝”。崇福寺的五进院,也是崇福寺的最后一个殿——观音殿,是仅次于弥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

修建历史

崇福寺创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是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奉敕而筑。当时兴修了金刚殿、藏经楼、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规模初具。辽代曾改做林太师府署,名曰林衙院、林衙署。但相传院内有灵光屡现,居者惶恐不安,便又改衙署为僧舍,取名林衙寺。金熙宗崇信佛法,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大将军翟昭度奉敕在大雄宝殿后建起弥陀殿,其后不久又建观音殿,寺院终成现存规模。金海陵王完颜亮于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赐额崇福禅寺。此后,元、明、清各代都曾有过重建、扩建和修葺。明成化年间重修殿宇后,改大雄宝殿为三宝殿、藏经楼为千佛阁。现存弥陀殿、观音殿为金代遗构,距今已有850多年,三宝殿、千佛阁、东西配殿、金刚殿、钟鼓楼均为明代所建,山门则是新近恢复的仿明代建筑。朔州崇福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城区东街北侧,门前有石狮一对,自山门由南向北有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弥陀殿和观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适当、主次分明,是一座规模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朔方古刹,藏经阁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为千佛阁),契丹时,其地为林太师府署。辽统和间复为僧舍,这可能是隋、唐“舍宅为寺”的遗风,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间(公元1149——1153年)赐额崇福禅寺。现寺内弥陀殿、观音殿为金建,山门为清建,其余为明建。弥陀殿为寺内主殿,建于金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由开国侯翟昭度负责施工,殿宇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寺内佛殿介绍

主殿:弥陀殿

综述崇福寺的主殿是弥陀殿,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年)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至为可贵。殿身面阔七间,通阔40.96米,进深四间八椽,22.31米。殿为单檐歇山顶,总高约21米。殿身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基高2.4米,基前又有宽敞的月台,衬托得殿宇高大雄伟,瑰丽壮观。正面檐下“弥陀殿”竖匾是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笔法纯熟,字体遒劲,至今已历800多个春秋。殿前当中五间为隔扇门,后檐明间和两梢间各装大板门两页,供游人进入殿堂之便。为了扩大内部空间面积,当心五间,中柱减去,前槽四根金柱仅留两根,并移至次间中线上,增大了佛坛位置与礼佛部位的空间,这种减柱与移柱的做法,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新。大殿内佛坛横跨5间,设像9尊。“西方三圣”端坐主位,中为弥陀佛,东为观音菩萨,西为大势至菩萨,3尊主像仪态雍容华贵,面部端庄恬静,气度超凡脱俗。主像两侧4尊立像为胁侍菩萨,坛前两隅为护法金刚,俗称哼哈二将。9尊塑像共居佛坛,主次分明,高低大小错落有致,组成一个和谐协调的整体。塑像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面容、衣饰仍保持金代原塑风骨,是难得的金代塑像精品。建筑特点弥陀殿建于二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国现存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入椽。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单檐九脊歇山式。殿内梁架结构具有独到之处,随着殿内金柱的减少,主体结构与其他建筑不同。弥陀殿棂窗也很精致,镂刻透心图案纹样达15种之多,有三角纹、古钱纹、桃白球纹等,这些图案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佳作,而且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价值。殿内塑像殿内中央砖砌佛坛上置三尊主像,分布在长跨四间的大佛坛上,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主像两侧胁侍菩萨表情恭谦,别具神态。两大天王怒目狰狞,似在护法守职。主像背光为编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主像两侧塑胁侍菩萨4尊,身式微曲;台前两角有两金刚侍立,威严雄健,怒目圆睁。好像在履行各自的护法职守。这些彩塑都是建殿时作品,虽经明代重装,但造型、躯体、衣饰、面容没有大的变化,仍不失为我国金代塑像中的珍品。
殿内壁画弥陀殿内四周墙壁满绘壁画,共计345.75平方米,也是金代作品。画题内容主要是佛和菩萨讲经说法的画面。在一座殿堂之中,建筑、塑像、壁画、琉璃以及门窗隔扇,檐下匾额、墨书题记等多种金代文物,荟萃一处,历经800多个寒暑,完好无损,实在难得。此外,还有千佛阁、天王殿、钟鼓楼、文殊殿、地藏殿、三宝殿、观音殿等,也颇壮观。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神情安详,持重彬彬。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殿外造型殿外九脊全为瓦条砌垒,殿顶上筒坂布瓦覆盖,绿色琉璃和脊饰剪边。两个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间置有瓦楼一座,将军居中,神志昂扬。戗兽、垂兽巨口獠牙,气势威武。整个弥陀殿集建筑、壁画、塑像、背光、琉璃、棂窗、匾额等于一体,虽经历代风雨寒暑,至今仍光泽灿烂。1986年国家还拨款对弥陀殿进行落架大修,使其在人间更加焕发光彩。

次殿:观音殿

观音殿是寺内仅次于弥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为“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式结构。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使殿内前部更加宽广。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这种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的才能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于1953年对观音殿进行了整修,观音殿重焕光彩。

历史遗留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崇福寺内存有一件珍贵的北魏宝塔——千佛塔的塔顶,但塔身现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塔顶在崇福寺。这座北魏千佛塔的塔身曾被日本掠夺,塔顶被爱国人士收藏,日本战败后将塔身交还中国,被存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佛塔从此身首异处。北魏曹天度千佛塔,它至今也两岸分存。石塔原存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寺弥陀殿内,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系北魏天安元年(466)宫内小臣曹天度为亡父颖宁、亡子玄明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关于此塔,奥地利格拉兹大学艺术史学院海因里希·格哈德·弗兰兹教授曾这样评价:“它对我们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和造塔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然而,它的命运也多舛。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朔县(今朔州市)后,发现了这座石塔,欲将其掠走。装箱时,被当地老百姓发现,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藏匿起来,但塔座和塔身还是被日军掠走了。后来,塔刹交还给了崇福寺文管所,留在朔州。而塔座和塔身,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交还我国,后被运往台湾,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北魏曹天度石塔身首分离,已有70余年,所幸保存完好。已故史学家史树青先生曾说:“从这一石塔的曲折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祖国近代历史的一个侧面,塔身在台湾,塔顶在山西,身顶异处,不能璧合,实在是一件憾事。” 我们也期盼北魏曹天度石塔这一国之瑰宝,能有身首复位、重现真身的那一天。

旅游相关

地址: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大街94号邮政编码: 036002崇福寺旅游路线:可以乘火车到朔州站下车,而后乘坐公交8路到达综合商厦,而后步行前往崇福寺,门票费用在10到35元之间。

相关事件

2016年12月5日,国家旅游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在4A级景区处理名单中,被警告处理。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