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祖祠位于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乡, 古称:贤良港,亦名“黄螺港”,是海峡女神妈祖的诞生地,妈祖羽化后,乡人建祠纪念。 祖祠始建于宋代,祀妈祖木室像。据《敕封天后志》载:“世传祠内室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偈,皆不能及”。因祠内前殿供大会供奉妈祖室像。额称“天后祠”,后殿供奉圣父母及其先代牌位,额称“林氏祖祠”,故尊为“天后祖祠”。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祠坏,朝廷内官司奉旨赴港整修致祭,称“天妃祖祠”。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称
- 天后祖祠
- 地理位置
- 莆田市湄洲湾北岸山亭乡
- 供奉主神
- 妈祖
- 始建朝代
- 宋代
- 认 证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宇简介
贤良港天后祖祠位于莆田秀屿区山亭乡港里村,座北朝南。祖祠建于宋代,原为林氏宗祠,在妈祖(987)升天后,开始祭祀妈祖,遂成为最早妈祖庙之一,与湄洲岛妈祖祖庙遥遥相望。贤良港又名“黄螺港”,今名港里村,原为莆田县忠门镇所辖,现为湄洲湾北岸山亭乡所辖。贤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是妈祖父母神像和宋代“异人妆塑”的妈祖神像,以及妈祖列祖列宗的牌位。据《天后志》记载,妈祖曾祖父“保吉公弃官隐居贤良港”。
历史沿革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以对抗明郑宫事行动,沿海截界清野,村人及妈祖室像内迁涵江。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祠已尽毁,裔侄孙麟火昌发起重建,向涵江人迎回妈祖室像,涵人拒之,双方因请王交卜,得九十九圣王交,涵江人逐具船礼送室像还港。康熙二十三年,敕封天后。时祖祠受风吹蚁蚀、瓦漏墙倾,由台湾凤山县教职林霈发起募捐,相地于祠址后山重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建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奉圣春秋两祭,载入礼典。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祠夷为平地,室像赖村妪抢救,得于幸存,1984年村民集资按原式重建,到1988年2月2日(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告竣大典。今祠内保存宋代妈祖室像,清乾隆石刻碑记及附近的“妈祖故居”、“受符井”、“八封井”、“连础面柱”等宋代文物。1989年辟为“莆田县贤良港天后祖祠游区”,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台湾等各地妈祖信徒来“螺港寻源、竭祖朝圣”的进香团、考察团络绎不绝,并解囊资建“三门碑坊”、“钟鼓楼”、“通宾阁”,使祠宇日臻完善、壮观。
建筑布局
天后祖祠是贤良港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它几经修建,完整地保持了宋代风格和特色。最近一次修复是在1984年,由山门、钟鼓楼、拜亭、正殿、后殿五大建筑组成,占地总面积615平方米,建筑面积580.56平方米。山门由三座大门组成,正中门上横眉“神昭海表”为清雍正手书,右门横眉“海国安澜”为嘉庆手书,“泽覃海宇”为道光手书;背面的正中为乾隆御题的“佑济昭灵”、咸丰御题的“恬波利运”和光绪御题的“与天同功”。中门对联为“忠信涉波涛周历玉洲瑶岛,神明昭日月指挥水伯天吴。”侧门的对联曰“风转舵摧屡救吾民之厄,火流水净常全蕃舶之危。”“佑国庇民济天地东南之险,嘘风吸雨统江淮河海之宗。”
祖祠正殿为抬梁式歇山顶制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悬挂“翊灵绥佑”“灵昭海表”等匾额,柱上镌刻楹联“神钟螺港灵著湄洲莆阳存圣迹,炉飞仙洋驾驻东井榕北颂娘恩。”“千年香火犹存港里祖姑瑞生地,百世功勋鼎立湄洲天后净化宫”。
妈祖木雕软身宝像端坐正殿中央,冕旒执圭,面部慈祥。据载:“世传祠内宝像,系异人妆塑,各处供奉之像,皆不能及。”
后殿为林氏宗祠,供奉妈祖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妈祖父母的两尊塑像和妈祖兄姐的牌位,额称“林氏祖祠”,尊为“天后祖祠”。后殿的照壁上刻有明代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俊撰写的《族范》。此外,天后祖祠还保存着清乾隆五十一年林清标撰写的《重建天后祖祠记》和清代《历朝褒封徽号》两通碑刻。
钟鼓楼为八角形三层建筑,是1993年台中县大甲镇澜宫捐建的。左边的钟楼联曰“钟鸣五鼎乐,日丽万年楼”,右边的鼓楼联为“奉觞献文祖,击鼓来冯夷”。仪门端庄肃穆,拜亭正前端安放香炉,此拜亭是世界所有妈祖宫庙中最为独特的建筑。据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圣旨谕天后本籍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此拜亭就是供地方官祭拜之用。
文物遗存
天后祖祠的东侧,紧挨着吴祖宫(又称吴祖社、新安宫),系元代建筑。相传,吴祖宫是唐代延寿陂“斩蛟英雄”吴兴后裔所建。吴家当时以经营漕运生意发家,建宫以答谢妈祖的保佑并祈求平安,清代改为吴祖社。
吴祖社往东是迎宾阁,再往东是宋代的航标石塔。塔为方形,垒石叠砌,塔顶小,正方形四面皆置佛龛,龛内雕刻佛像,佛像虽已风化,像貌依稀可辨。塔顶似帽,其四个棱角呈蕉叶向上外翻,中间竖法轮。这种造型的塔名叫“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一位致力于传播佛教的国王。此塔为古代船只进出贤良港的航标塔。
石塔往东是福慧寺,相传为贤良港最古老的宫庙,约建于后周时代;原为五帝庙。寺左侧为三官殿,右侧为文昌阁,前为五帝庙。相传清代年间,莆田南少林被毁后,部分武僧隐居贤良港。他们就在庙后扩建后殿,五帝庙由此改名为“福慧寺”。
祖祠匾额
贤良港天后祖祠匾额
港里天后祖祠的33块匾额中,主要有:
世德钟祥(乾隆壬子年阳月吉旦立,赐进士裔侄孙清标题)
忠孝流芳(岁次丁卯年季冬立,赐进士荣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裔侄孙尧俞书)
螺港寻源(台湾大甲镇澜宫岁次已巳年夏梅月吉旦)
历史记载
位于湄洲岛一水之隔的大陆岸贤良港(今忠门镇港里村),一名红螺港。这里是妈祖出生地,宋代妈祖受朝廷敕封为祖姑,林默升天之后,在贤良港林氏祖祠祀祖姑木雕神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祖祠圮坏,钦命太监至贤良港整修致祭;嘉靖年间(1522~1566年),沿海遭倭寇骚扰,村里民居尽被焚毁,独此祖祠倭寇不敢侵犯。
清初截界,祠废。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复界后重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奉旨:“天后本籍宗祠令地方官春秋二祭,载入祀典”;嘉庆元年(1796年)赠封先代;嘉庆八年(1803年)奉旨敕封三代考妣为积庆公、积庆公夫人。莆田地方官以贤良港距城80华里,交通不便,自乾隆年间即就城内文峰宫举行春秋祭祀,港里林姓子侄领办具祭。时祖祠受风雨蚁蛀,瓦漏墙倾,遂择于原址的后山高地重建。邵州裔孙惠安县教谕林清标(雍正朝太仆寺卿林源之子),写信给其长子(时任台湾府凤山县教职)林霈,就台湾募捐修建,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建成。今祠中还存有林清标写的《重建天后祠记》石刻。
1958年,祠宇殿祖姑像被一老妇取藏。1984年于旧址按原式重建。祠附近还有传说的妈祖父母求子的接水亭和妈祖幼年窥井得符的“受符井”,以及妈祖故宅遗址。
民俗活动
1987年后,台湾妈祖信徒来湄洲朝拜妈祖的必到贤良港天后祖祠进香。大甲镇澜宫于山亭路口建起1座“妈祖诞生地”石碑坊;1989年农历九月初九日,组织千人进香团迎请圣父母宝像首次渡台,安奉于镇澜宫,飞机抵台时,在机场迎接的妈祖信仰者达3万多人。台湾新港奉天宫捐建1座2层的迎宾阁于祠左供来港进香的台胞住宿。1990年台湾信徒刘荣周捐建1座3楼3门的石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