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余姚市南210华里华山乡东南大俞顶上,有一块长方形悬崖。崖腰有洞,内有四穴,远处仰望犹如楼之窗户,以通日月之光,四窗岩故得是名。
- 中文名
- 四窗岩
- 位 置
- 华山乡东南大俞顶上
- 特 点
- 崖腰有洞,内有四穴
评价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曰:“苍崖依天立,履石如房屋,玲珑开窗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也由“落落明四目”而得名。据余姚乾隆志记载:石窗高5丈,深10丈,长为深的6陪。根据民间传说:“过去洞高又深,可容40余人,洞内可聚会,可煮食。”而今实查,洞高2米左右,深约3米,宽约20米。全洞中隔三石,分为四室,大室可容10余人,其中三洞相望,倾身可过,从这前后对比,四窗石室,可能在逐步缩小。石室内石乳倒悬,形状怪异,纷呈五色。中有一室,悬石如鼓,题有“悬鼓”二字。洞口悬石如磬,题有“悬罄”二字。两洞口顶上削壁处,题有“片云”字样,可见古代对这四窗岩极为重视,文人骚客也到过不少。四窗岩下临深谷,有清泉碧潭;对面山崖壑口,一条瀑布飞泻而下;四面灵峰耸立,岩谷奇秀,白云氲氤,山碧如洗,巍巍四明山,峦环如城郭,俯视天际,如临高楼望四遭。古人说,天气晴朗时洞里云蒸霞蔚会吐出五色霞光。现在虽看不到这样的奇景,但在清晨,因岩洞朝东,太阳光照射洞内时,金光闪闪,五色石反射折光,这样的景色也非常壮观神奇。因此,称四窗岩为四明之目,确实恰当。
传说
四窗岩为四明山著名胜境,相传古代有凡人遇仙女的传说。黄梨洲先生把它列为灵迹胜地,据《四明山志》“灵迹篇”:在汉平年间有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即四窗岩),遇二女,容貌绝色,结为夫妇。居半年,天气和适,常如二、三月。刘、阮回家心切,二女即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遂唤仙女作歌送别,二人还家,子孙已传七代,想再回二女处,则路迷难遂。故事神奇,当难全信。然古人诗作,多有留述。明朝张瓒《石窗诗》云:“自从刘阮游仙后,溪上桃花几度红。”唐朝曹唐《刘阮洞中遇仙子》诗云:“天和树色霭苍苍,霞重岚深路渺茫,云实满山无鸟雀,水声沿涧有笙簧。碧纱洞里乾坤坦,红树枝前日月长,愿得花间有人出,不令仙犬吠刘郎”。这个神话故事在南宋刘庆义的《幽明录》和另外一本书《太平广记》上有记载。在洞口不高处,有一层由鹅卵石凝结成的水沉岩。从中推知古代地壳变迁时,这里可能是河海升隆的佐证。唐时刘长卿在《石窗》诗中提到“四明山厅绝,自古说登陆”的说法,可能有根据。再据民间传说“沉东京,涨四明”,和“退东京,涨宁绍”及梁弄一带留下海边遗迹的发现,四明山原是低海平原隆起的说法,可供地质学家和考古者引以注意的一点依据。这对游四窗岩的人也将增加一层兴趣。
其他信息
四窗岩在高山之巅,登临远眺,步步见险。非健壮者难达也。欲登四窗岩,途径有二:一从华山乡左弯到大岩下村,汽车可通,再从小村下走山路一里许可达;二从梨洲到北溪,再从大俞村上岭攀登,也可达。二路皆是藤萝阻步,险境较多,去前该有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