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寺

禅悦寺位于河姆渡遗址西南十多里的禅余山南麓车厩岙,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敕赐“禅悦寺”额。 禅悦寺曾三毁四建,最后一次改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现存高大恢宏的大殿,面阔20.1米,分五间,进深13.9米,明、次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单步双步。前有廊,轩梁、雀替、挑尖梁头均雕有精湛的人物故事图案。殿内供奉如来佛木雕座像,香案前跪拜处铺地石板雕有精致的荷花、牡丹、仙鹤、凤凰等图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
- 中文名称
- 禅悦寺
- 地理位置
- 位于河姆渡遗址西南十多里的禅余山南麓车厩岙
- 占地面积
- 两千余平方米
- 景点级别
- 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河姆渡镇境内的禅悦寺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系孙权之母吴国太所建,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所重建。踏着鹅卵石径,进入清溪幽谷,但见寺院镶嵌在苍翠的松竹与殷红的杜鹃花之中。覆盖在片片云霞与缕缕香烟之下。难怪唐代诗人孟郊到此也吟出了“清溪宛转水,修竹徘徊风”的赞词。在禅悦寺旁有一座山称单于山,据光绪慈溪县志称:县西南四十里,成化府志,按天启志作五十里,称单于山又名禅余山,有佛庐。嘉靖府志称:东北有越王寨。清朝释实振单于山晚眺诗:“谷口回看落实曛,归鸿阵阵各成群,溪东云雨溪西合,寺里钟声寺外闻,冥冥雨过万山青。”另据慈溪县志记载:此地有名泉三处。县西南单于山下左右夹寺泉窍通山腹水饮数百人,旱则水洪泉有元蛑幽闷罕见,清朝乾隆十四年四月忽见蝉于穴门即潜不见,至五月发洪。(单于寺志)载:清朝释实振三泉记略:“禅于山土薄多石,出土石坚,未出石脆,土名豆饼石,山末有禅悦寺,左有泉深丈余,僧汲供饮故名香积泉,右有泉深不数尺,僧汲煎茶故名煮茗泉;遇霖不溢,遇旱不涸,僧木居涌咒山下又得一小穴穴时迁移或正或侧不可凿渠,凿则停矣,如狮乳,故名滴乳泉。”古时禅悦寺香火旺盛,寺僧多时数百名,少时几十名,是车厩岙内规模较大的寺庙,现存正殿一座,两边有厢房,寺内新修佛像十余尊,期待重新开发。周边景点
离寺二里余有龙潭,又称窄坑龙潭或发雾潭,意为潭水蒸发雾蒙迷茫,颇似仙境。潭水顺山势下流,从野岭落下,形成瀑布,蔚为壮观。据《禅悦寺志》载,古时龙潭分三泉,左泉深丈余,供寺内和尚汲水厨炊,因名香积泉。右泉深不数尺,是寺内煎茶用水,故名煮茗泉。还有一泉从石缝小穴渗出,终年涓滴流继,泉眼经常转移,或左或右,不可捉摸,如凿渠引流,泉水则渟,犹如母狮的乳汁,不可多得,故名滴乳泉。保护
禅悦寺曾三毁四建,最后一次改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现存高大恢宏的大殿,面阔20.1米,分五间,进深13.9米明、次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单步双步。前有廊,轩梁、雀替、挑尖梁头均雕有精湛的人物故事图案。殿内供奉如来佛木雕座像,香案前跪拜处铺地石板雕有精致的荷花、牡丹、仙鹤、凤凰等图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禅悦寺于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桥区 1普乐寺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2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
- 双桥区 3普宁寺
- 双桥区 4殊像寺
- 平泉 5顶子城遗址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6木兰围场
- 隆化 7土城子城址
- 双桥区 8溥仁寺
- 鹰手营子矿区 9四方洞遗址
- 丰宁满族自治 10凤山关帝庙
- 平泉 11会州城
- 平泉 12化子洞遗址
- 双桥区 13承德城隍庙
- 双桥区 14安远庙
- 双桥区 15须弥福寿之庙
- 丰宁满族自治 16坝上草原
- 双桥区 17磬锤峰国家森林公园
- 双桥区 18云山胜地
- 丰宁满族自治 19京北第一草原
- 丰宁满族自治 20喇嘛山
- 双桥区 21普陀宗乘之庙
- 丰宁满族自治 22千松坝森林公园
- 滦平 23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
-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24御道口牧场
- 双桥区 25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