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是靖江最早的陆地,原为海上孤岛,成陆于距今约7000-250万年。位于靖江市区北面五六公里的孤山镇,海拔55.6米,周长1.5公里,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孤山与天目山、黄山(江阴)同出一脉,是天目山的余脉,也是泰州及靖江境内唯一的山。孤山形似坐狮,高53米,总面积约5.8公顷。山上古木葱茏,大树林立,丛林密布,通体碧绿。孤山的开发时间在距今约1800年。靖江人很早就在山上建成孤山寺等建筑。如今山上有蹑云坊、孤山寺等景点,山脚旁建有靖江烈士陵园。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孤山庙会场面壮观,远近闻名。
- 中文名称
- 孤山
- 地理位置
- 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
- 开放时间
- 全天
- 门票价格
- 免费
- 所属地区
- 中国华东
历史记载
孤山忽自拥平沙,下界犹连十万家。天压海门烟雪渺,风搏山寺竹松斜。渔灯明灭缘遥岛,鲛宝参差带落霞。绝顶夜深衣袂冷,愁看北斗是京华。
这是明代靖江县丞韦商臣夜登孤山后写下的《登孤山诗》。
据史料记载,靖江孤山原先是长江江面上高耸的一块礁石,后因江水冲击,泥沙不断在山脚下淤积,到东汉前后,渐渐形成陆地。陆地不断延伸、扩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孤山全部登陆,成为这片平原上独特的山峰。
孤山既以“孤”取胜,也以小出奇。孤山东、北、西三面陡峭,只有南坡平缓,东西狭,南北长,远看像一只坐南朝北的大石狮子。所以旧靖江县志上称它“形如狻猊”,就是这个意思。过去山上还有两处自然景观。一处是石舫,在孤山西坡,巨石似船,极有妙趣;一处是仙人洞,在孤山东侧峭壁之上,据说可坐数十人,人们可望而不可及,便传说里面有个仙婆,整天摇着金绞车,能把白棉纱纺成金纱线。可惜这两处景观都因山崩或毁损、或闭塞,只给后人留下美丽的想象。
据传,远在孤山还是茫茫长江中的一座孤岛时,即有名曰“大德”的高僧,来此开荒拓土,降妖伏虎,建寺办道。由于靖江至明成化七年(1471年)方才建县,正德元年(1506年)始有史书编纂,这方面的文字资料不甚翔实。“孤山诗钞”收录了元朝朱一冯的《游孤山》,诗云:
翠微百尺涌江头,蹑屐扪萝快此游。
石磴陡悬苔缝合,梵钟遥度鸟声幽。
千帆影外群山拱,万里流中一柱浮。
薄暮月明天似水,坐来凉气侵高楼。
由此可见,最晚至元代,孤山已有寺庙,而且已具相当规模---陡壁悬崖中有供人攀登的“石磴”、有钟声悠远的寺院“梵钟”、有高处不胜寒的“高楼”……
孤山“孤”得神奇,让平原上的人们为之陶醉。从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开始,靖江人就着意修饰它,打扮它,在山上陆续建成以孤山寺为中心的建筑群,使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沿着孤山南坡山路拾级而上,半途有座石坊,题额为“蹑云”,故称“蹑云坊”,意即“脚踏云雾而上”。蹑云坊是靖江现存最早的石坊,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两旁石柱刻有楹联:“对此长江左蠡烟波今宛在,位当绝顶西湖风月定何如。”题额和楹联,都是明代万历42年(1614年)靖江知县赵应 手书。这副楹联气势宏大,写出了孤山峻拔秀逸的特点。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如今两侧对联早已剥蚀殆尽,只有“蹑云”二字依旧熠熠生辉。
蹑云坊下,有一块比蹑云坊历史还要悠久的摩崖石刻,见证了孤山的盛名。明嘉靖丙戌年(1526年)夏天,湖南三紫道人易子伯贞曾经在此祈祷上苍,普降甘霖。时人为了纪念这次祈雨,在旁边的巨石上刻下了“嘉靖丙戌年夏湖南三紫道人易子伯贞祷雨于此”的碑文。
走过蹑云坊向东,地势稍平,不远处有关圣大帝祠,折转向西有土神祠,再向西转而向北为山门,门东有三茅真君祠,门西高坡为仙人台。此处古柏参天,葱郁一片。古柏丛中有庵,叫观音庵。正北有重门,进入重门就到东岳行宫,也就是孤山寺的正殿。殿内有佛像百尊,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一峰之上,佛道比邻,正应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诗句。孤山寺后有“不孤亭”,翘角飞檐,雕梁画栋。后山顶上有“望江楼”,登楼远眺,澄江如练,平畴百里,其景色确实不逊于“西湖风月”。由于战火频仍,除蹑云坊尚存遗迹外,其余建筑都在民国时毁圮,只是从史料记载上,仍然可以想象当年孤山的壮丽景象。
山色秀美,建筑宏伟,加上美丽的神话传说,使得孤山以极为丰富的文化蕴藉而受到骚人墨客和历任县官的青睐。他们登临抒怀,诗文唱和,对孤山尽情地礼赞,光载入旧县志的赞美孤山的诗,就有数十首之多。有些诗意境优美,艺术性很高,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明代靖江知县朱勋散文《孤山记》则从军事角度叙述孤山的价值:“……更立重兵,俾此山与狼、 (指南通狼山、镇江 山)上下响接,则外可控制江北,内可以固江阴藩篱,彼诸不轨,能飞渡哉?”这说明当时近江兀立的孤山地势十分险要。
文人雅士喜爱孤山,普通百姓更把孤山当作圣土膜拜。靖江民间有名谚语,叫“三月三,上孤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孤山举行庙会,靖江和周邻泰兴、如皋等地的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朝山进香,人流潮涌,摩肩接踵。有民歌记载了这一盛况:
三月初三雨蓬松,西沙香客总奔东。靖江有个孤山节,年年烧香到山中。诚心去把孤山上,不怕毛雨顶头风。近者一去二三里,远者来之有车工。父子夫妻昆弟友,朋友信众一路同。肩上掮来手里抱,背上又驮小孩童。路上行人无其数,百花开放满园红。
除了进香,顺带还要赶集,山下就是盛大的节场,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除农用器具、日用杂货之外,少不了孤山特产---“泥狗子”。艺人们在烘烤前已钻出孔眼,烘烤后再涂上彩漆,既能吹响,又可把玩,孩子们都爱不释手。至今山脚下的地摊上还有出售,“ ”的哨音,洋溢着孩子们的欢乐,更唤起大人们童年的记忆。
几百年来,孤山的景物发生了很大改观,当年的建筑更是所剩无几,连许多神话传说也渐渐不为人知。但与此同时,孤山这座集中了靖江自然与人文奇观的“宝山”,日益受到靖江人民的重视和保护。1993年起,孤山的开发已列入靖江市政府的建设计划,当年就恢复了“三月三”孤山庙会,盛况不逊当年。靖江市政府和孤山镇政府还对孤山上下的建筑和景点制定了具体的规划。十余年来,孤山寺先后兴建了山门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三宝楼等设施。寺内6.5米高汉白玉观音像以及8米高铁铸药师佛像,是周边地区同材质中最大的佛像。
山顶望江楼
南宋初期,岳飞退守阴沙,明嘉靖末年倭寇入侵,这两件靖江历史上的大事,加上孤山北部的泥沙淤积成陆,使得当权者认为在此设置一县扼守江北门户变得尤为重要。于是,在明成化七年(1471),靖江正式设县,孤山从此不再孤立于大江之上,它有了一方沃土可以尽情地俯视。
据《泰州志》记载“(孤)山坠於江,徙祠(伏虎禅师祠)北岸至今。”可知孤山在唐明之间曾发过一次大的山体滑坡。
明代靖江县丞韦商臣《登孤山诗》云:“孤山忽自拥平沙,下界犹连十万家。天压海门烟雪渺,风搏山寺竹松斜。渔灯明灭缘遥岛,鲛宝参差带落霞。绝顶夜深衣袂冷,愁看北斗是京华。”此诗记载的就是当时孤山周边的现状。之后,孤山山北角发生了多次崩塌。
除了唐代《续高僧传》中,确切记载了“伏虎禅师”法响在孤山建正见寺外,目前,能查找到最早的关于孤山寺与僧人文字,当属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在《孤山帆影》诗中写的“竺僧有道元非妄”。
而从明代开始,靖江百姓就着意修饰、打扮孤山,在山上陆续建成寺庙祠殿,以及“不孤亭”等,众多楼台殿宇,翘角飞檐,雕梁画栋,使它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其中,明弘治三年(1490),由知县金洪主持,修建山路,并于山顶建“观海亭”,又叫“望海亭”、“望江楼”。登楼远眺,澄江如练,平畴百里。明万历年间,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曾登临孤山,为望江楼题词“海柱峰”。
明末清初的兵燹,让孤山寺的建筑遭受巨大破坏,孤山寺也日渐衰败。据咸丰七年重修的《靖江县志》记载:“清顺治六年(1649)邑人陆峻重修,逾二百年,倾圮殆尽,道光二十六年(1846)山后乡民募捐续修,然形制规模,大不如前。”
民国十六年(1927),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白宝山部队在孤山上架起大炮,轰打靖江城。从此,寺内僧人逐渐散去,孤山寺也变成一片断垣残壁。众多亭台楼阁,均毁于战火,仅存明代蹑云坊遗迹。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在修建姜八公路时,炸山取石,孤山毁去近半,再次遭受重创。
孤山寺重现
1993年,经政府批准,有着千年历史沿革的孤山寺启动重建工作。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的弟子、靖江籍明虚法师肩负了复建的重任。20多年来,现已建成禅师殿暨大圣殿、观音殿、三宝楼暨无量光殿、山门殿、方丈楼、大雄宝殿,以及法堂、斋堂、寮房等。
如今,孤山顶上,寺宇巍峨、钟磬阵阵、香烟缭绕,这座享誉江北的佛教禅院再次得到重生。
走进孤山寺,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孤山独特的佛教文化气息。孤山寺大雄宝殿内的四尊如来佛,长相皆不相同。例如,南面的一尊如来佛竟长有胡须,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如来造像;而东面的一尊鹿苑大佛,则是印度阿育王时期(前273—前232)的如来造像。将不同时期的一组如来造像融入一座大殿之中,足可说明设计者在重建时的匠心独特。
值得一提的是,寺内供奉着五尊自然石菩萨,分别由几种不同石料拼凑而成,却巧夺天工,栩栩如生。孤山寺独特的佛教造像艺术,是孤山寺佛教文化中的瑰宝。
造访孤山,不仅可以享受片刻宁静,而且能欣赏一方最高的风景、一处久远的文化。
孤山寺正见广场上各刻有一百个“佛”字和一百个“善”字,这些字均出自于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和文人之手,僧人有心将它们搜集于此,注明作者及出处,让人们在寺庙游览时,领悟书法中“佛”与“善”的真谛,换一个角度体会中华佛教文化。
明虚法师十分注重寺院文化建设。在重修寺院时,曾掘出明代的花岗石浮雕和清代寺院的石柱础。为此,他让工匠将浮雕嵌入了大殿后壁,而石柱础原地保留。同时,还将从元代至今歌咏孤山的众多古诗词,镌刻在孤山寺墙壁上。
其中,明代户部郎中沈奎的一首《秋日登孤山》这样写道:烟静空江四望收,振衣同上看江楼。乾坤千古浮孤屿,吴楚中流寄一洲。杯影细传岩畔菊,歌声轻散海门秋。即今天幻逢人杰,欲望云霄信宿留。
此外,还有明代著名文学家王稚登游孤山留下的“地瘦僧如鹤,云生寺有龙”(游《孤山》);“老僧手种门前树,曾见潮痕与树平”(《孤山玩月十绝》),以及明代邑人徐涧写下的“凭高人意爽,入殿佛香清”,浙江人童佩在孤山写下的“寺门翻海气,僧榻卧风涛”,明末华严宗苍雪禅师的“翠螺一点堪幽绝,回首苍茫吐月中”等。而苍雪禅师工于诗,被王士祯誉为“明代三百年第一诗僧”。
这些得以传世的佳句美诗,都成为了当年孤山寺香火鼎盛的真实写照。
庙会入非遗
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道: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提及孤山寺,自然不能不提孤山脚下的庙会。它如今已是泰州地区最大的庙会之一。作为靖江的首批“非遗”项目,孤山庙会的形成自然与山上的寺庙密不可分。
非遗调查资料显示,孤山“三月三”庙会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庙会一般举行三天,三月三为正日。庙会有很多传统文化特色:搭建戏台,请戏班唱戏;空地上拉起帐篷,办起临时店铺;请庙里菩萨“出会”(出巡),祈福消灾。其中,尤其以“出会”场面为壮观、声势浩大。
一直以来,靖江民谚有“三月三,上孤山”之说。每年这一天,有几万人上孤山进香。有首民歌记载了这一盛况:三月初三雨蓬松,西沙香客总奔东。靖江有个孤山节,年年烧香到山中。诚心去把孤山上,不怕毛雨顶头风。近者一去二三里,远者来之有车工。父子夫妻昆弟友,朋友信众一路同。肩上掮来手里抱,背上又驮小孩童。路上行人无其数,百花开放满园红。
孤山上人头攒动,孤山下人声鼎沸。许多小摊小贩都摆出孤山特色泥狗子,有一种叫做“叫叫鸡”的小玩具,就是用孤山紫色山土捏制烘烧而成,形状有“鸡、狗、鸟、兔”等,上有孔眼两个,一吹就响,还能把玩,是孩子们的最爱。如今,流传了数百年的孤山泥狗子制作技艺,也被列入泰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关于泥狗子与孤山寺的渊源,人们这样解释道:“传说,有一年靖江闹瘟疫,老百姓到孤山寺来求菩萨,天庭就派了一只天狗下凡,天狗走到哪里,哪里的瘟疫就消失。后来,就有人专门做泥狗子来趋凶辟邪。”
孤山聚起沙洲,成就了最早的靖江;孤山还引来了名僧建庙塑佛;因山有庙,而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衍生出传承已久的孤山泥狗子制作技艺……这里是靖江文化发祥的源头,也是苏中平原人心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重建后的孤山寺,已然成为一方佛教文化圣地。远远望去,整座庙宇卓然挺秀,俊逸不凡。回望孤山寺的前世今生,人们依然可以从中领略岁月浩渺与沧海桑田。
蹑云坊
在孤山半腰有一座石坊,题额上题有“蹑云”二字,故称“蹑云坊”,意即“脚踏云雾而上”。
蹑云坊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不久被毁。
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614),靖江知县赵应旟到访孤山。那时孤山虽小,却临江雄峙,风景绝佳。赵应旟乘兴而上,至半山腰,回望山下,一幅绝美的长江图映入眼帘。
他顿觉得此地风景殊异,仿佛蹑入云层。遂决定在此处重建蹑云坊,并手书题额,留下楹联一对:“对此长江,左蠡烟波今宛在。位当绝顶,西湖风月定何如。”意思是说:登山望江,范蠡归隐的烟波浩淼的太湖又重现眼前;顶峰极目,苏东坡致力治理的杭州西湖风景又怎样呢?这其中也蕴含着赵知县欲仿效前贤治理靖江,建功立业,名垂史册的愿望。
如今,这副楹联还刻在两旁石柱上,只是早已剥蚀殆尽,只有“蹑云”二字依旧熠熠生辉。蹑云坊是靖江现存最早的石坊,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
蹑云坊下,有一块比蹑云坊历史还要悠久的摩崖石刻,见证了孤山的盛名。
明嘉靖丙戌年(1526)夏天,湖南三紫道人易子伯贞曾经在此祈祷上苍,普降甘霖。时人为了纪念这次祈雨,在旁边的巨石上刻下了“嘉靖丙戌年夏湖南三紫道人易子伯贞祷雨于此”的碑文。
史载,旧时,蹑云坊向东不远处,曾有关圣大帝祠,折转向西有土神祠,再向西转而向北为山门,门东有三茅真君祠,门西高坡为仙人台,古柏丛中有观音庵。正北有重门,进入重门到东岳行宫,是孤山寺的正殿。殿内有佛像百尊,金碧辉煌。寺后有“不孤亭”、后山顶上有“望江楼”。
然而在历经几百年沧海桑田,特别是民国时战火后,当年的建筑都已毁圮。唯有蹑云坊与摩崖石刻皆幸免于战火,成为孤山历史活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