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馆
徐州博物馆是徐州市人民政府在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行宫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徐州博物馆建于1959年,坐落在云龙山北麓,历经三次改扩建,由陈列主楼、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汉代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四个展区组成。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并配有书吧、咖啡吧、纪念品商店等休闲服务区。 徐州博物馆陈列主楼为主展区,常年陈列有“古彭之宝”、“金戈铁马”、“天工汉玉”、“俑偶华彩”、“明清家具”、“邓永清捐赠明清书画”等展览。
一号汉墓位于土山封土的西北部。1969年发现,出土随葬品近百件,有银、铜、铁、陶、漆及玉、石珠饰等类,包括一具较完整的银缕玉衣。
二号汉墓位于封土的中部, 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徐州博物馆将对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三号墓位于土山西北,2002年徐州博物馆发掘,墓葬在山岩上凿出深坑,再用巨石和特制的大砖砌成。
四号墓由长的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长、宽均约17米,有前室、左右耳室和后室。墓葬已被严重盗掘,仅出土少量陶器和封泥。采石场遗址徐州云龙山汉代大型采石场遗址位于市区南部云龙山北麓。2004年5月至9月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发掘。 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采石坑68处,其中开采空坑63处,石坯坑5处。另有刻字1处、石渣坑1处、墓葬2座等。遗址还发现采石工具宽錾、扁錾、凿、楔、锸和建筑材料、陶器等。
采石场遗址的时代为西汉,可能延续至东汉初期。云龙山汉代采石场是中国汉唐之前惟一一处古代采石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乾隆行宫是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时的行宫,东侧碑园为一组小桥流水、清幽典雅的古代园林式建筑。
采石场遗址的时代为西汉,可能延续至东汉初期。云龙山汉代采石场是我国汉唐之前惟一一处古代采石遗址。
修复保护领先领域包括:组合玉器的修复与保护,修复保护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缕玉衣、火山汉墓出土“刘和”银缕玉衣、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棺以及“食官监”等系列玉枕、系列玉面罩等;组合铁器的保与修复:修复楚王墓出土铁札甲、铁胄,金代铁胄、铠甲等;彩绘陶器的保护与修复:保护修复北洞山彩绘俑群、蔺家坝南朝彩绘俑群等。
完成国家文物局“彩绘玉片保护研究”、江苏省文化厅“出土饱水彩绘陶器保护”两项科研课题。
2008年,获得首批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乙级资质和可移动文物修复二级资质。
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邹后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秦汉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
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 《邳州山头东汉墓地》 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主编,夏凯晨、及巨涛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王中文主编,及巨涛、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孙厚兴、郭海林主编,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综论
尤振尧:《江苏汉代诸侯国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出版。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
郑绍宗、郑滦明:《汉代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三题》,《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出版
李银德:《徐州西汉楚王陵墓考古的发现与收获》,《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
邱永生、刘照建:《江苏汉代王陵研究》,《东南文化》2005第5期。
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郝莉蓉; 杨孝军:《浅谈外来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杨孝鸿:《欧亚草原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年第1期
申茂盛:《试论西汉初期汉廷对诸侯国军队控制的加强——从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谈起》,《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王恺:《徐州狮子山兵马俑与西汉楚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谈会纪要》,《文物》1998年第8期
王进南、刘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汉墓中的体现与反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墓葬结构
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
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因》,《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刘照建:《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问题初探》,《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
刘照建、梁勇:《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出版。
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刘尊志:《西汉晚期楚王(后)墓葬浅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马永强:《对徐州龟山和狮子山汉墓结构的几点认识》,《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汉墓墓主人研究
王云度:《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东南文化》2001年7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
韦正:《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墓主的再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刘尊志:《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2006年第9期。
耿建军:《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冉如波、陈海霞:《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7年2期。
李春雷、李红:《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
葛明宇、孙凤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主应为夷王刘郢客》,《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
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
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考古》2009年第3期。
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年第3期。
蒋若是:《徐州龟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与钱币类型》,《徐州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器物研究
李银德:《徐州出土西汉印章与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
梁勇:《试论“大匠宫司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孟强:《西汉楚王刘注墓薄葬刻石浅析》《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17日。
吕健、杜益华:《江苏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印章的几点认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
李永乐:《馆藏汉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
赵赟、刘照建:《江苏邳州纪年东汉墓出土铜人造像考辩》《青铜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辑。
王恺:《浅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1998年出版。
王恺、王凌:《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
张玉、李国安:《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梁勇:《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4月8日。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卢兆荫:《弥足珍贵的西汉楚王陵墓玉器》,《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1期。
王黎琳:《徐州出土汉玉概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谷娴子、 丘志力、李银德、 杨萍、 李榴芬:《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魏鸣:《鳞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
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李春雷:《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镶玉漆棺的推理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李银德:《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2001年。
徐州市博物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
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年第8期。
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
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考古》2000年第3期。
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考古》2000年第9期。
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汪俊明 韦正:《从出土印章谈西汉王侯国行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荣曾:《从西汉楚国印章封泥看王国中央官职》,《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梁勇:《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与墓主问题的再认识》,《考古》2006年第9期。
刘照建:《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探源》,《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
张玉:《徐州汉兵马俑的再认识》,《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
张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阵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
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邱永生、葛明宇:《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研究综述》,《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3日。
申茂盛、阎红霞:《试论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铜质“鸡鸣戟”》,《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一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杨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论》,《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葛明宇、邱永生、白荣金:《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
李银德:《徐州出土“明光宫”铜器及有关问题探释》,《江苏省考古学会论文·1984-1985合集》。
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
单月英、 黄琛:《大汉楚王的时尚腰带》,《文明》2006年第4期。
李永乐:《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孙机:《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记》,《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顾风:《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龟山汉墓石刻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书法丛刊》1998年第3期。
赵雄伟:《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2期。
文物保护
王爱超:《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筑》2005年第13期
万俐、徐飞、范陶峰、陈步荣:《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市内乘坐12路、35路、38路、69路、604路、608路到中山南路中医院站下车,步行至和平路101号即可到达。 徐州博物馆
- 中文名称
- 徐州博物馆
- 类 别
- 文化艺术博物馆
- 地 点
-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和平路101号
- 竣工时间
- 1959年
- 开放时间
- 9:00—17:00
- 馆藏精品
- 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
- 占地面积
- 33000平方米
- 景区级别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门票价格
- 免费
- 建议游玩时长
- 2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宜
历史沿革
徐州博物馆原址为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时的行宫旧址。1996年市政府批准了总体规划设计,同年市政重点工程——陈列楼(博物馆一期工程)开始建设,1999年5月建成开放。2004年,在西侧基建工程中,发现西汉采石场遗址。2006年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7月19日采石场遗址一并被纳入博物馆总体规划和扩建工程。由此以陈列主楼为中心,其北侧、西南侧、东南侧分别有土山汉墓、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四位一体”的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徐州博物馆扩建工程于6月份起实施,年底完成。2012年,“陈列主楼扩建和文保中心建设”主要为在博物馆陈列主楼西北部增建库房和展厅,为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框架结构。徐州博物馆形成了国家级(采石场遗址)、省级(土山汉墓)、市级(乾隆行宫及碑园)保护单位和馆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区。2018年10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结构布局
徐州博物馆是以陈列主楼为中心,其北侧、西南侧、东南侧分别有土山汉墓、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等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格局。陈列主楼陈列楼有八个展厅,陈列内容有《古彭之宝--徐州文物精华》、《俑偶华彩》、《邓永清收藏书画》、《清式家具》等。一楼通过运用现代陈列展示手段,展览徐州出土古代兵器文物,再现古彭大地古代战争画卷,全面反映徐州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二楼陈列新出土的汉代玉器,拥有金、银、铜缕玉衣,在全国独一无二。徐州博物馆纪念品中心位于博物馆主楼大厅西侧,营业面积近三百平方米,内含营业厅、书店、茶座等。环境优美,格调高雅。专营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等文物的复、仿制品,书法、绘画、拓片和各具特色的纪念品,经销文物、鉴赏、考古、艺术、地方文史等各类图书画册。土山汉墓土山位于徐州博物馆北侧。《魏书·地形志》、《水经注》及方志等记载土山为高冢戍、亚父冢、范增墓。传说范增助项羽推翻秦王朝,深得士卒爱戴,死后士卒为其负土筑墓,所以土山是“掬土成山”的简称。实际上土山是东汉某代彭城王的陵墓。土山东汉彭城王墓包含三座大型墓葬。一号汉墓位于土山封土的西北部。1969年发现,出土随葬品近百件,有银、铜、铁、陶、漆及玉、石珠饰等类,包括一具较完整的银缕玉衣。
二号汉墓位于封土的中部, 200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和徐州博物馆将对进行正式考古发掘。
三号墓位于土山西北,2002年徐州博物馆发掘,墓葬在山岩上凿出深坑,再用巨石和特制的大砖砌成。
四号墓由长的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室长、宽均约17米,有前室、左右耳室和后室。墓葬已被严重盗掘,仅出土少量陶器和封泥。采石场遗址徐州云龙山汉代大型采石场遗址位于市区南部云龙山北麓。2004年5月至9月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发掘。 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采石坑68处,其中开采空坑63处,石坯坑5处。另有刻字1处、石渣坑1处、墓葬2座等。遗址还发现采石工具宽錾、扁錾、凿、楔、锸和建筑材料、陶器等。
采石场遗址的时代为西汉,可能延续至东汉初期。云龙山汉代采石场是中国汉唐之前惟一一处古代采石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乾隆行宫是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时的行宫,东侧碑园为一组小桥流水、清幽典雅的古代园林式建筑。
展览与藏品
徐州博物馆陈列楼共有八个展厅,有《古彭之宝——徐州文物精华》、《俑偶华彩》、《邓永清收藏书画》、《清式家具》等主题展览。《古彭之宝——徐州文物精华》主题展由《徐淮初曦》、《汉室遗珍》、《史河流韵》三个单元五个展厅组成。第一单元《徐淮初曦》陈列了徐淮大地出土的自新石器时代至秦代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和铜器120余件,其中有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闻名遐尔的彩绘陶器,反映南北文化交汇的新沂花厅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和大汶口文化陶器,邳州戴庄九女墩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等,再现了徐州先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第二单元《汉室遗珍》分为三个展厅,主要陈列汉代王室遗留下来的珍宝。西汉金带扣、龟钮银印、鎏金兽形砚、铜牛灯、铜鼎等150余件铜器、金银器珍品在第一展厅陈列;西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玉棺、玉卮、蟠龙玉佩等130余件玉器珍品在第二展厅展出;原始青瓷、釉陶、漆陶、大型实用陶器、各种铁器和石制建筑构件等近百件文物在第三展厅展出。第三单元《史河流韵》展出魏晋南北朝至青代的瓷器、铜器、金银器等。《俑偶华彩》展出了汉至宋代的各类陶俑艺术精品210余件,有西汉乐舞俑、彩绘仪卫俑、北朝彩绘女立俑等。徐州出土的陶俑,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邓永清收藏书画展》和《清式家具》所展出文物均为精品,具有鲜明的艺术和时代特征。此外,该馆艺展厅还不定期举办考古新发现展览,专题文物和艺术品展览。汉代采石场
徐州云龙山汉代大型采石场遗址位于市区南部云龙山北麓。2004年5月至9月徐州博物馆考古部发掘。 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采石坑68处,其中开采空坑63处,石坯坑5处。另有刻字1处、石渣坑1处、墓葬2座等。遗址还发现采石工具宽錾、扁錾、凿、楔、锸和建筑材料、陶器等。采石场遗址的时代为西汉,可能延续至东汉初期。云龙山汉代采石场是我国汉唐之前惟一一处古代采石遗址。
俑偶华彩
展出徐州出土的陶俑精品210余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汉俑朴拙凝重,北朝俑清秀端庄,隋唐俑丰满雍容,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尚。邓永清书画馆展厅
邓永清(1920-1998),徐州铜山县人,精鉴赏、富收藏。1993年10月,邓永清将其收藏的明清书画名家珍品二百余幅全部捐赠家乡,特辟专馆永久陈列。史河流韵展厅
“古彭之宝”的第三部分展出魏晋南北朝至清代的瓷器、铜器、金银器等140余件。反映出在这19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徐州战乱、水患频仍,经历了衰落至中兴的曲折历程。汉室遗珍展厅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两汉时期有着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诸侯王、列侯及皇亲贵戚凿山为藏的巨大洞室墓、石室墓虽屡遭盗掘,仍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揭示了两汉文化的丰厚内涵。“汉室遗珍”包括三个展厅,分别陈列铜、金银器,玉器和陶石器。第一展厅陈列铜、金银器等文物珍品150余件。管理保护
内部机构
徐州博物馆下设办公室、保管部、考古部、陈列部、群工部、资料室、设备部、保卫部等机构。考古部是徐州博物馆下设重要部室之一,主要负责徐州市及区县的地下文物考古发掘工作,截止2011年12月,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均可直接或间接从事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工作,其中2人具有国家考古个人领队资质。学历情况:硕士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7人。专业技术职务情况: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中级职称4人。修复工程
徐州博物馆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展馆藏文物修复及字画装裱工作,八十年代末,设陶瓷专业修复人员,相继修复保护了北洞山楚王墓出土彩绘陶俑、狮子山兵马俑坑出土的“飞骑” 俑、驮蓝山汉墓出土的舞俑、后楼山西汉墓出土鎏金龙架玉枕、玉面罩、火山“刘和”墓出土的银缕玉衣,镶贴金箔玉枕等重要文物。1999年成立文物修复保护室,配备了专业文物修复保护设备,负责修复保护馆藏及考古出土文物。2000年以来,陆续从相关院校引进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开展系统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并配合考古发掘展开文物现场保护工作。完成了 “羊鬼山陪葬坑铜铁器保护修复”项目、淮安博物馆石刻保护项目、沛县博物馆彩绘陶器保护项目等。修复保护领先领域包括:组合玉器的修复与保护,修复保护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金缕玉衣、火山汉墓出土“刘和”银缕玉衣、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棺以及“食官监”等系列玉枕、系列玉面罩等;组合铁器的保与修复:修复楚王墓出土铁札甲、铁胄,金代铁胄、铠甲等;彩绘陶器的保护与修复:保护修复北洞山彩绘俑群、蔺家坝南朝彩绘俑群等。
完成国家文物局“彩绘玉片保护研究”、江苏省文化厅“出土饱水彩绘陶器保护”两项科研课题。
2008年,获得首批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乙级资质和可移动文物修复二级资质。
科研成果
学术成果
研究成果
专著文集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
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中国汉代楚(彭城)国墓葬建筑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邹后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年》秦汉部分,南京出版社,2000年。
南京博物院邳州博物馆: 《邳州山头东汉墓地》 科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王恺、葛明宇:《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主编,夏凯晨、及巨涛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王中文主编,及巨涛、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二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孙厚兴、郭海林主编,夏凯晨、刘玉芝副主编:《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综论
尤振尧:《江苏汉代诸侯国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价值》,《南京博物院60周年纪念文集》,1993年出版。
黄展岳:《汉代诸侯王墓论述》,《考古学报》1998年1期。
郑绍宗、郑滦明:《汉代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刘瑞:《西汉诸侯王陵墓制度三题》,《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出版
李银德:《徐州西汉楚王陵墓考古的发现与收获》,《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周保平、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形制研究》,《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
邱永生、刘照建:《江苏汉代王陵研究》,《东南文化》2005第5期。
孙波:《西汉诸侯王墓的发现和研究》,《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刘照建:《西汉楚王陵墓制度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郝莉蓉; 杨孝军:《浅谈外来文化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四川文物》1997年第5期
杨孝鸿:《欧亚草原动物纹饰对汉代艺术的影响——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金带扣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年第1期
申茂盛:《试论西汉初期汉廷对诸侯国军队控制的加强——从狮子山出土的兵马俑谈起》,《秦汉文化比较研究——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王恺:《徐州狮子山兵马俑与西汉楚国》,《江苏史论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狮子山楚王陵出土文物座谈会纪要》,《文物》1998年第8期
王进南、刘尊志:《原始道教和早期佛教思想在徐州汉墓中的体现与反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墓葬结构
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排列顺序》,《文物》2001年第10期。
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孟强:《从墓葬结构谈狮子山西汉墓的几个问题》,《东南文化》2002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的结构特征及形成原因》,《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刘照建:《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天井成因考》,《考古》2006年第3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陪葬人位置问题初探》,《蒋赞初先生八秩华诞颂寿纪念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
刘照建、梁勇:《楚王山汉墓群考古调查》,《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出版。
周学鹰:《因山为陵葬制探源》,《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刘尊志:《西汉晚期楚王(后)墓葬浅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1期
马永强:《对徐州龟山和狮子山汉墓结构的几点认识》,《华夏考古》2008年第2期。
汉墓墓主人研究
王云度:《狮子山汉墓墓主刘戊说释疑》,《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五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
宋治民:《狮子山西汉楚王陵的两个问题》,《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1期。
耿建军:《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开凿时间考析》,《东南文化》2000年第3期。
刘照建、张浩林:《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考略》,《东南文化》2001年7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考略》,《文博》2002年第6期。
韦正:《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墓主的再认识》,《考古》2002年第9期。
刘尊志:《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再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孟强:《从随葬品谈徐州狮子山汉墓的墓主问题》,《考古》2006年第9期。
耿建军:《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中国考古谜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冉如波、陈海霞:《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7年2期。
李春雷、李红:《徐州狮子山汉墓墓主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邱永生、茅玉:《北洞山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4期。
葛明宇、孙凤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墓主应为夷王刘郢客》,《中国文物报》2004年11月19日。
刘瑞:《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墓主考》,《考古》2008年第10期。
葛明宇:《徐州北洞山汉墓年代与墓主探讨》,《考古》2009年第3期。
刘照建、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年第3期。
蒋若是:《徐州龟山楚王陵及其家族墓葬制年代、葬制与钱币类型》,《徐州博物馆三十年纪念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器物研究
李银德:《徐州出土西汉印章与封泥概述》西冷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编《青泥遗珍--战国秦汉封泥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冷印社出版社
梁勇:《试论“大匠宫司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孟强:《西汉楚王刘注墓薄葬刻石浅析》《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17日。
吕健、杜益华:《江苏徐州黑头山汉墓出土印章的几点认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6辑
李永乐:《馆藏汉代玉枕》《收藏》2010年第2期。
赵赟、刘照建:《江苏邳州纪年东汉墓出土铜人造像考辩》《青铜文化研究》2010年第六辑。
王恺:《浅说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玉器》,《东亚玉器》第二册,香港,1998年出版。
王恺、王凌:《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收藏家》2000年第11期。
张玉、李国安:《中国古代玉敛葬现象研究》,《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梁勇:《徐州出土汉代玉器的历史价值》,《光明日报》2003年4月8日。
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石荣传:《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文物春秋》2004年第1期。
卢兆荫:《弥足珍贵的西汉楚王陵墓玉器》,《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田芝梅:《徐州出土汉墓玉器的分类》,《东南文化》2008年1期。
王黎琳:《徐州出土汉玉概论》,《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谷娴子、 丘志力、李银德、 杨萍、 李榴芬:《西汉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中的石墨包裹体》,《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6期。
魏鸣:《鳞片式玉衣》,《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年第10期。
龚良孟强耿建军:《徐州地区的汉代玉衣及相关问题》,《东南文化》1996年第1期。
李春雷:《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镶玉漆棺的推理复原研究》,《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1期。
李银德:《汉代的玉棺与镶玉漆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2001年。
徐州市博物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缕玉衣修复》,《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3期。
王恺:《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文物》1998年第8期。
赵平安:《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印章封泥的再认识》,《文物》1999年第1期。
韦正:《从出土印章封泥谈汉初楚国属县》,《考古》2000年第3期。
黄盛璋:《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墓主与出土印章问题》,《考古》2000年第9期。
耿建军:《试析徐州西汉楚王墓出土官印及封泥的性质》,《考古》2000年第9期。
刘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封泥考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汪俊明 韦正:《从出土印章谈西汉王侯国行政关系》,《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荣曾:《从西汉楚国印章封泥看王国中央官职》,《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梁勇:《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印章与墓主问题的再认识》,《考古》2006年第9期。
刘照建:《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探源》,《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2年。
张玉:《徐州汉兵马俑的再认识》,《考古与文物》2002年汉唐考古增刊。
张振中:《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阵大揭密》,《文史春秋》2002年第3期。
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
邱永生、葛明宇:《狮子山楚王陵铁甲胄研究综述》,《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13日。
申茂盛、阎红霞:《试论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的铜质“鸡鸣戟”》,《秦汉文化比较研究一秦汉兵马俑暨两汉文化研究论文集》,三秦出版社,2002年。
杨泓:《徐州楚王陵墓出土兵器初论》,《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葛明宇、邱永生、白荣金:《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甲胄的清理与复原研究》,《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
李银德:《徐州出土“明光宫”铜器及有关问题探释》,《江苏省考古学会论文·1984-1985合集》。
邹厚本、韦正:《徐州狮子山西汉墓的金扣腰带》,《文物》1998年第8期。
单月英、 黄琛:《大汉楚王的时尚腰带》,《文明》2006年第4期。
李永乐:《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金腰带扣面图案含义略考》,《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孙机:《徐州楚王墓出土文物珍品散记》,《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顾风:《寥若晨星珍比拱璧——徐州龟山汉墓石刻文字的发现与研究》,《书法丛刊》1998年第3期。
赵雄伟:《先秦至西汉札甲形制的继承与演变》《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2期。
文物保护
王爱超:《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壁面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山西建筑》2005年第13期
万俐、徐飞、范陶峰、陈步荣:《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彩绘陶俑的保护研究》,《文博》2009年第6期。
交通信息
市外从火车站乘坐2路、11路、11附路到中山南路中医院站下车,步行至和平路101号即可到达,总时约24分钟;。市内乘坐12路、35路、38路、69路、604路、608路到中山南路中医院站下车,步行至和平路101号即可到达。 徐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