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辽祖州祖陵遗址
首页  > 内蒙古  > 赤峰  > 巴林左旗   »  辽祖州祖陵遗址景点介绍

辽祖州祖陵遗址

辽祖州祖陵遗址
祖州即耶律阿保机四辈先人的出生之地。祖陵即辽太后及述律后的陵寝所在。位于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的西北部,距林东镇20公里。城内丛林茂密,泉水潺流。未进城区,但见两峰突兀,如斧削刀切,一左一右,对峙而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黑龙门”。环顾四周的峰峦,漫山绿树如盖,郁郁葱葱,小溪潺潺 。祖州之秋,红叶婆娑,液泉流翠,景色绝佳。位于祖州城内的石屋(当地俗称“石房子”),由七块巨型花岗岩构筑而成,虽历经千年风雨,依旧安然端立。
中文名
辽祖州祖陵遗址
外文名
dsfsdfsd
性    质
名词
类    别

简介

辽祖州城遗址地图石屋怎样建造,作何用途,一直是千古之谜。古道、古桥、祖山、龟趺山、辽墓、翁仲、天梯山、木叶山等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来此考古、探察、登山旅游。

历史渊源

辽祖陵祖州是契丹族辽王朝(公元916 年—1125 年)开国皇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和奉陵邑。该地原是辽朝皇室迭剌部家族世居之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出生于此。辽太祖崩于天显元年(926年)七月。祖陵创建时间应略晚于上京城(神册三年,918年)。其陵园、奉陵邑等主要建筑在天显二年(927年)基本建成,随后太祖入葬。同时,在陵园外设置祖州城、天城军建置,专门负责祖陵的管理、护卫及祭祀等职能。应历三年(953年),太祖淳钦皇后崩,祔葬祖陵陵园。祖陵建成后,成为辽代皇室祭祀的重要场所,每逢新帝登基及重要军国大事,辽帝均亲谒祖陵或祖州城致祭。辽与宋、西夏等国交好后,祖陵是各国使臣出访辽上京拜谒的重要场所。它在辽代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自太宗天显二年建成(927年),迄天祚乾统十年(1110年)致祭,辽祖陵沿用时间逾180余年。其间,除入葬太祖、皇后以外,还祔葬了一些重要的陪葬贵族。

建造格局

祖州城作为辽祖陵的奉陵邑,是辽祖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辽祖州城由外城和内城构成。祖州城平面为不规则五边形,呈西北、东南朝向。外城城墙长约600米,宽约350米。其中,西北、东北、东南三面城墙均呈直线走向,围合成长方形,各长约295、600、285米;西南侧城墙中部外凸,呈折线分布,北段长265米,南段长305米,全长约570米。外城城垣总长1750米,约合唐里3里多。今城墙地上残存高度一般约3米,西北部最高达6米。底部宽约10米,顶部残宽约1-2米。墙体均系夯土版筑,夯层明显,多为黄灰夯土和小石子分层夯筑。从城墙断面看,有修补的痕迹,城墙内含炭灰。西北城墙尚存马面及西北部角楼遗址,突出墙体。城墙外有护城壕。外城四面居中各存有一座城门,与文献记载的情况相符。其中东门(望京门)和南门(大夏门)无瓮城。西门(掖山门)和北门(兴国门)据存有瓮城。祖州城虽规模不大,但建有内城,内城主要的建筑是供奉太祖和先人的祖庙。以大夏门内的横街为界,祖州城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内城位于外城的西北部,是城内地势最高的部分。西北倚外城西北墙,东南距西北墙约295米处,平行设矮墙封闭外城,部分矮墙残高3-5米。内城南门位于内城东南墙正中,正对外城东门内的大道。根据文献记载,此门应为内城南门——兴圣门。石房子(又称祖州石室)位于祖州城内西北角的一处三级高台上。是祖州城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石房子由7块巨大的花岗岩石板构成。石室长6.7、宽4.8、高3.5米,方向为坐西北朝东南,和祖州城的方向一致根据文献记载,石室内曾置有白石人像,后遭毁弃。迄今对于这房子的研究较多,但仍无法统一对其功能与性质的认识,故称为神秘石屋。

历史价值

祖陵是辽代创建的第一座帝陵,并且只葬太祖耶律阿保机一帝。这与其它四处辽代帝均葬多位皇帝的情况不同,也与同一时期北宋皇陵的多陵组成的规划情况有别,充分体现了祖陵在辽代的重要地位。可以说,祖陵是一座绝对独立的帝陵。辽祖陵在继承唐陵的基础之上,在陵园设计、陵寝及祭祀建筑安置上作出了改变。陵园以环形山体围合,代替夯筑墙体,使陵寝所在更为封闭,祭祀性更强。太祖陵寝独立居于陵园内北部山岭,地处园内高耸居中之位。陪葬墓分布在太祖陵前后各山岭间。陵园主要的祭祀建筑均位于陵墓的左前方(东南方位),各成群组。这些独特的安排方式体现了辽代前期帝陵和高等级陵园的特点,及其在以汉制服务契丹礼仪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转变。开启了辽代独特的帝陵陵园规制,代表了辽代早期陵寝制度。祖陵及祖州对研究契丹辽朝早期的社会变革、民族交往、宗教信仰、军政制度、民族风俗、丧葬习俗、建筑风格等众多方面提供了鲜活的依据和实物资料。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