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侯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大型寺庙之一,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在于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寺庙完整无损,是五台山佛教黄庙中很有影响的寺院。罗侯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在于显通寺和十方堂之间。始建于唐代,明代弘治年间曾予重修,清代又多次重修。该寺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以及各殿佛像、殿顶脊饰等。这里寺庙完整无损,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大型寺庙之一。此寺过去香火极盛,尤其是佛教喇嘛宗的信徒,常年络绎不绝,是五台山佛教黄庙中很有影响的寺院。该寺最为引人的,是由于寺内后殿中心装有远近闻名的“开花现佛”。开花现佛,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图案上,塑有24诸天和18罗汉。圆盘正中,安装有高达丈余的一朵莲花,4尊佛像端坐于内,8片花瓣时开时合。随着花瓣的开合,转盘上的18罗汉过江也随之旋转起来。在五台山诸寺庙中,这个独创十分引人,是寺内一宗奇观。
- 中文名
- 罗侯寺
- 外文名
- Luohou Temple
- 位 置
- 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
- 始 建
- 唐代
- 级 别
- 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
历史背景
罗侯寺是陕西省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1703年由清圣祖康熙帝敕建,历史上起着凝聚、促进西北边陲多民族团结的作用。 “千手观音像”位于罗侯寺的主殿天王殿,安坐在金刚台莲花宝座上,由俄罗斯珍贵椴木雕制。佛像高约6.6米,重达两吨。观音像全身贴金,闪闪发光,慈眉善目,胸前双手合十。该像由美籍爱国华侨齐茂椿先生出资、浙江民间艺人陈伟阳等人历时半年精雕而成。罗侯寺创建于清康四十四年(1705年),至今只有两百多年历史,但它却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的见证。寺内殿宇庄严,花木茂盛,虽居闹市之中,却十分幽静、整洁。
清朝初年,清政府在西藏、青海藏传佛教上层喇嘛进京朝见皇帝的沿途,建立寺院,向蒙族、藏族表明,清政府充分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习俗和保护藏传佛教,笼络人心,达到巩固西北边陲的目的。就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救命兴建的,康熙亲书“慈云西荫”殿额赐寺。该寺现存康熙撰文的建广仁寺碑石一通,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建成后,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活佛、喇嘛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
布局
进入山门,只见大雄宝殿、藏经殿、法堂三重殿堂,两侧有配殿、厢房、跨院。殿堂画栋雕梁,十分富丽。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葱茏,十分清幽宜人。全寺占地面积约16亩,布局错落有致,以玲戏精巧见长,是一座具有汉族地区寺院建筑特色的喇嘛教寺庙。但寺内供奉的佛像、所藏经典、僧众修持都依承藏传佛教。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3尊佛像,正中是宝相庄严、精美绝伦的鎏金铜绿救度母像,左侧是木髻天母像,右侧是木质巨光天母像,均为唐代文物。其他殿堂内还供奉有明代本质阿弥陀佛像,印度造释边牟尼像、西藏造鎏金铜佛像等。
罗侯寺藏经甚丰。有明正统五年(1440年)刊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又续刻刊印的《大藏经》一部,这部藏经为梵笑本,纸质光洁、书体严整,卷首刻有精美的线刻佛画。每十卷为一函,共677函,6770卷。每函又按千字文标明序列,用黄色包袱包裹,十分整齐。
四重大殿寺内共有四重大殿,分别为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和第四重殿。天王殿内有四尊天王塑像,其形象与青庙中的四大天王不同。文殊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也带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首先,菩萨面白如玉,而不是面如金纸;其次,菩萨的肩上还添了肩花,花上放有经书和智慧剑。在第四座大殿里,有寺内最吸引人的景观——“开花现佛”,殿中央的木制彩绘大莲花会徐徐绽开,露出藏在里面的四尊阿弥陀佛像。
文化价值
十方堂有三进殿宇,殿宇两侧配楼房长廊,寺院显得很齐整。殿建和殿堂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该寺占地面积三千六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五十四间。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坐钟鼓二楼,正脊上装饰有二鹿迎头相对,中间立着法轮,显出不同于其它青庙天王殿的特色。中间一座殿是文殊殿,又叫宗喀巴大师殿,面阔步三间,殿周四面出廊。殿前的抱厦,和大殿之间空出较大的距离,与其它寺庙中抱厦紧挨殿前檐的形态不同,从侧面看去,这种构筑方式显得美观。从殿内布置看,文殊殿内供着喇嘛教黄教始祖宗喀巴的铜像,且头戴尖帽。两壁的木格上亦放着宗喀巴的小铜像,号称千尊。大殿和抱厦的立柱间,在檐台下部嵌石板,形成围栏,石板壁上书有藏文和蒙文,大殿当心间前后檐下垫板上书有藏文,柱头的罩板上也书有藏文。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两壁有号称千尊的宗喀巴小铜像。第三层殿面阔五间,檐额上挂一块书有藏文的木匾,意为弥勒殿,又叫大佛殿。殿内供弥勒菩萨等铜像数尊。两壁的经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喇嘛教翻译和整理的藏文大藏经,佛说的经律称为《甘珠尔》,佛弟子及祖师的著作称为《丹珠尔》。因此以《甘珠尔》最为珍贵。十方堂存放的《甘珠尔》经,丰富了五台山佛经藏书。因为广仁寺是喇嘛庙中主修密宗的寺庙,所以殿内还有许多铜铸的牛头佛、马面佛、双身佛(或叫欢喜佛、欢喜金刚)等。
寺内还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经》,康熙三十九年所赐。共107包,为甘珠尔类(佛部),收入律、经、密咒三部分。有目录(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并列)、密部、大般若、二万五千颂、万八千颂、诸般若、宝释部、华严部、诸品经、律部和八千颂等内容。该版藏经是清王室宫本,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策扉画均为手工绘制,笔触细腻,大多出自藏、蒙族名僧中画家手笔,极为珍贵。在讲经堂前,有白色大理石莲花缸一个,直径1.4米,下有圆形石座,通高1.5米。缸身遍布莲花绕枝图案,十分精美,径口刻有隶书铭文,是清乾隆时为西安崇圣寺所造,后来移到罗侯寺。
多少年来蒙族人朝圣,佛教徒喇嘛宗僧人进香,都以见佛为荣。为要见佛,就要到寺中礼拜佛像,随着莲花展开,阿弥陀佛随之亮相,进香人便以为见到了真佛,把所有金钱敬献于寺内,才满意而去。其实这是一磨盘式建筑,是开是合,由人操纵,并非神力。
建筑风格
罗侯寺山门东侧寺院高台基脚下,有一处占地方整的寺庙,叫十方堂。十方堂是罗侯寺的属庙。十方堂系清代道光年间重建,与罗侯寺的发展历史有直接联系。清代康熙年间,罗侯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该寺又就近度了汉人喇嘛,并有汉人喇嘛当总管的堂住,僧众逐渐增多。于是在罗侯寺山门前辟出地方,增建了招待处,迎待藏族僧俗佛教信徒。到道光年间,有土族人印堂住募化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十方堂又称广仁寺,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即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全都包容在内。顾名而思义,十方堂即是接待四面八方来客的地方。广仁寺意即广施仁慈,和十万堂含义相同。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费用仍由罗侯寺担负,实为一体,因此不以独立的寺院出现。时至今日,人们参观十方堂,还能看到这样一个情况:大门前挂有“十方堂”三字的匾额,同时题有藏、蒙、满文字,而院内宗喀巴大师殿额上挂有“广仁寺”三字的匾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上汉藏僧人同在一起生活、共扬佛法的情景。
主要景点
十方堂来到了位于罗侯寺山门东侧寺院高台基脚下的十方堂。此时,十方堂的当家住持格桑热杰法师已经在寺院的大门口等候着。由格桑热杰法师的陪同下,举行藏传佛教独有的“烟供”法事活动,为家人祈福,听众位法师祈祷诵经、进香、点酥油灯,拜谒班禅大师修行、生活、讲经说法的道场,听格桑热杰法师讲述十方堂的历史。
五台山的寺庙共分为两种,一种是青庙,一种是黄庙。青庙是和尚庙,黄庙是喇嘛庙。从前,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别,僧人同样也分为十方僧和子孙僧。现今,五台山寺院已属国家,已无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但仍有青庙和黄庙的区别。十方堂属于黄庙,又称“广仁寺”,与罗侯寺仅一墙之隔,从前是罗侯寺的属庙,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青海藏族喇嘛印堂主化布施修建。取“仁爱慈善”“以广流传”的意思,寺院以“广仁寺”为名。清代康熙年间,罗侯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着来五台山朝拜的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当初建造广仁寺的目的,是为了招待外来的喇嘛,接纳十方僧人,故俗称十方堂。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即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全都包容在内。顾名而思义,十方堂即是接待四面八方来客的地方。广仁寺意即广施仁慈,和十方堂含义相同。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费用仍由罗侯寺担负,实为一体,因此不以独立的寺院出现。
格桑热杰法师说,自十方堂叫开后,很少有人再提广仁寺了。解放前凡是在此寺羁旅者,每天由罗侯寺补助炒面10两(旧秤),死后由罗侯寺供给劈柴火葬。因此,十方堂所建的“普同塔”(禅林之语,藏亡僧之骨于一处,叫作普同塔)更有独到之处。这座清代建筑十方堂是五台山唯一的藏族喇嘛庙。门楣上悬有“十方堂”三字的匾额,除汉字外还有藏、蒙、满三种文字。寺内三层大殿排在中轴上,两侧配以钟鼓楼和楼房长廊,显得庄严、齐整。殿建和殿堂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该寺占地面积为3645平方米,计有房屋54间,殿宇11间。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坐钟鼓二楼。在天王殿顶正脊上装饰有二鹿迎头相对,中间立着一法轮,显出不同于其它青庙天王殿的特色。法轮,寓意大法圆转,万世不息。两侧的护法神鹿,据说心地非常善良,寓意是让佛教徒们像它们那样与人为善。三宝殿居于寺中,在殿额上挂有“广仁寺”三字的匾额。我们顺着格桑热杰法师的指点,望着大殿上的镂空木雕匾额,其制作和雕刻的精美程度可赞一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上汉藏僧人同在一起生活、共扬佛法的情景。
文殊殿走进十方堂的文殊殿,又叫宗喀巴大师殿,面阔步三间,殿周四面出廊。殿前的抱厦和大殿之间空出较大的距离,与其它寺庙中抱厦紧挨殿前檐的形态不同,从侧面看去,这种构筑方式显得美观独特。大殿和抱厦的立柱间,在檐台下部嵌石板,形成围栏,石板壁上书有藏文和蒙文,大殿当心间前后檐下垫板上书有藏文,柱头的罩板上也书有藏文。从殿内布置看,文殊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且头戴尖帽。两壁有5寸高宗喀巴小铜像1000尊。后殿为文殊殿,供有200余尊一尺左右高的文殊菩萨鎏金铜像,两壁彩色玻璃经架内保存了明清藏经数千部卷,包括道光版藏文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经108卷,西方文大藏经一部,清藏数千卷,明藏数千卷,《华严经》155卷,华严疏抄670卷。据史料称,喇嘛教翻译和整理的藏文大藏经,佛说的经律称为《甘珠尔》,佛弟子及祖师的著作称为《丹珠尔》。因此,十方堂存放的《甘珠尔》经最为珍贵,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因为广仁寺是喇嘛庙中主修密宗的寺庙,所以殿内还有许多铜铸的牛头佛、马面佛、双身佛(或叫欢喜佛、欢喜金刚)等。另外,在这三重院落的两旁是二层楼房,为接待四方信徒之处所。所以,广仁寺规模虽不大,布局却很严谨,中轴线分明,左右配房对称,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这座小小的十方堂,别看只有三层殿,但此寺所有佛像,尽是鎏金铜质,全是根据藏族黄经书中规定的形象而塑,属尼泊尔风格造像。在“文革”期间,由于受到当地人民的保护,寺内建筑和各类鎏金铜像完整无缺的保存下来。时至今日,人们拜谒十方堂,还能看到这样一个情况:大门前挂有“十方堂”三字的匾额,同时题有藏、蒙、满文字。庄严的释迦牟尼像,饰以肩花的宗喀巴大师像,神态各异的文殊菩萨鎏金铜像和十八罗汉像,个个形象独特,造形栩栩如生,形成了十方堂庙院珍藏文物的一大特色。
因为访古,走遍了五台山大大小小的寺庙,在寺院里读碑碣,在大殿中拜谒佛祖,参拜菩萨,伴着冬日的微风,伴着摇曳的风铃,伴着阵阵的木鱼声,伴着僧人的诵经声,我们行走在薄暮的青庙、黄庙中。我们看着这些气势磅礴的寺庙,讨论那式样做法的特别用处,塑像神气,香客们的愿望……对佛教中的僧人和喇嘛,我一向怀有崇仰的心情,是起源于我深切的知道,他们原来是人世间最有情的人,而他们物外的心情,是由于在人世的涛浪中醒悟到情的苦难,情的酸楚,情的无知,情的怨憎,以及情所带给人无边的恼恨与不可解,于是他们避居到远远离开人情的深山海湄修行,成为心体两忘的隐遁者。同时,也成为佛教文化的传承者和寺庙古刹的保护者。
吸引游客
该寺最为引人的原因,除去院内有一对唐代石狮外,还由于寺内后殿中心装有远近闻名的"开花现佛"。开花现佛,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图案上,塑有24诸天和18罗汉。圆盘正中,安装有高达丈余的一朵莲花,4尊佛像端坐于内,8片花瓣时开时合。随着花瓣的开合,转盘上的18罗汉过江也随之旋转起来。在五台山诸寺庙中,这个独创十分引人,是寺内一宗奇观。多少年来蒙族人朝圣,佛教徒喇嘛宗僧人进香,都以见佛为荣。为要见佛,就要到寺中礼拜佛像,随着莲花展开,阿弥陀佛随之亮相,进香人便以为见到了真佛,把所有金钱敬献于寺内,才满意而去。其实这是一磨盘式建筑,是开是合,由人操纵,并非神力。
属庙十方堂位于罗侯寺山门东侧,是罗侯寺的属庙,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到了康熙年间,罗侯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后来僧众逐渐增多,道光年间,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
十方堂又称广仁寺,有三进殿宇。殿堂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钟鼓二楼。中间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师殿,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第三层殿
乐途游民部落五周年2007西藏圣地婚礼航空旅行白皮书黄金周出游全攻略面阔5间,檐额上挂一块书有藏文的木匾,意为弥勒殿,殿内供弥勒菩萨等铜像数尊,两壁的经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尔》经。
相关人物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遂开启佛教,弘法45年。年80岁左右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盘。另一说为30成道,弘法49年。相传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其子名为罗睺罗,并于15岁时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本寺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建的。
相邻景点
与罗侯寺相邻的旅游景点:
赵杲观、杨家祠堂、雁门关、忻口战役遗址、系舟山禹王洞、天涯山石鼓祠、宁武关、汾河源头、代州文庙、麓山寺碑、代县边靖楼、白云寺、元好问墓、芦芽山自然保护、麓山寺、尊胜寺、竹林寺、镇海寺、圆照寺、阎锡山旧居、岩山寺、延庆寺、望海峰、万佛阁、殊像寺、寿宁寺、十方堂、栖贤寺、普化寺、平型关战役遗址、南茹八路军总部、秘密寺、毛泽东故居陈列、龙泉寺、灵应寺、锦绣峰、金阁寺、集福寺、广宗寺、广济寺、观音洞、观海寺、挂月峰、佛母洞、佛光寺、梵仙山、黛螺顶、翠岩峰、宝华寺、般若泉、白求恩模范病室、叶斗峰、塔院寺、菩萨顶、南禅寺、灵鹫峰、碧山寺、显通寺、南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