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山
舜帝山,也称舜帝源,位于舜帝故里-----山西运城永济市区主街舜都大道南端,属中条山历山山系之一脉,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是一处集悠久深远的舜帝文化和秀丽宜人的自然生态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舜帝山与著名的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关帝庙、永乐宫等著名文物景点联成一片,是"山西南部黄河根祖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是为文明之源,旅游胜地。 相传此山曾是舜帝走出家门,为民引此山泉水,并制服山中虎王,除害安良,开始"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走向帝王生涯的起点,是舜帝经常活动的地方,舜帝山因此而得名。舜帝山又因舜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名扬天下。
虎王山位于永济市城区主街舜都大道正南端,东依仙天谷,西临姚婆山、晓理峪,是舜帝山的一部分。它气势雄壮、威武峻秀,酷似虎王,双目雄视,两耳抖威,虎视耽耽地俯视着自中华文明开始几千年以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蒲坂大地。虎王山下部那七沟八梁就是撼人心魄犀利的虎爪,虽经炸山采石的破坏,仍显露出有力的震慑神威。它象永济这块古老厚土上忠实的卫士,也是永济这片不衰热土不断发展变化的永恒见证。如今已成为永济的标志,屹立在永济的城之南。相传,这就是当年被舜所降伏的虎王的化身。虎王山因此而得名。
当然,话还得从头说起。
舜幼年丧母,父亲瞽叟续娶一妻,人称“姚婆”(这也就是后来晋南人对狠心后娘的称谓的来历),生一子名象,舜从小家境贫困,父亲又是一个没有主见,不明事理,娶来后妻忘前妻,凡事尽听后妻话的糊涂人。继母说话刻薄,是个不讲道理的泼妇,弟弟象在父母的娇惯下又傲慢无礼,因此,舜常常受到父母无理的虐待和惩罚,经常无端地挨打受气。尽管如此,舜总是百般忍耐,顾全大局,对父亲、“姚婆娘”还是一样孝敬贤达,对弟象仍关爱有加。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顺父母而名扬天下。
但是,狠心的“姚婆”还是想害死他,好让她的亲儿子象独得家产,曾多次设计谋害,但舜总能神奇地逃过劫难,免于一死。
多次谋害都未成,“姚婆”还不死心,就和舜的父亲合谋着把舜赶到离家不远的历山一脉(今永济市城区舜都大道南端的舜帝山)的深山老林去,好让野兽把他吃掉。
当时,野兽成群,经常出没,袭击人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人们都很恐惧,整日提心吊胆,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应对。
且说,舜被赶到山里后,并没有害怕,心想,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专心为人民做点好事了,好让百姓过上太平安宁的日子。于是就谋算着制服野兽的办法。他心想制贼先制王,野兽里老虎狮子最厉害,应先制服老虎王和狮子王。他就在深山密林中勇敢地寻找。排除了几次危险的处境,终于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找到了虎王,他因双瞳明亮(中国历史上,自古至今只有舜和项羽是双瞳),从不迷失方向,也吼叫着毫不畏惧,很自信地和虎王较量起来。好几个时辰都过去了,舜仍精神饱满,虎王却是力不从心了,已招架不住,但心地善良的舜,见虎王甘拜下风,终于认输,并没致虎王于死地,而利用虎王在野兽中的威风,就令它下山蹲在山口严加管制山下的野兽不准侵害百姓。后来,人们狩猎时就带着虎王对天上张口大喊大叫,用以吓唬野兽,这样就创造出象形字“虞”,成为古代部族围猎方式的一种生动写照,自始古代就把掌管山林鸟兽的官称为“虞官”,舜之部落称为“有虞”部落,舜的始居地就称“虞地”(今永济)。“虞”姓也成了舜氏族的祖氏。舜的年青时代就叫“虞舜”,称帝后,叫舜帝或“虞帝”,国号为“有虞”。
舜降伏了虎王后,并没就此罢休,还有一道难关摆在面前。他又继续寻找狮子王,在多少个漆黑恐怖的夜晚,照样没迷失方向,找遍了整个山林,也未见一个狮子的影子,待他回到山口向虎王询问时,却发现狮子王带领着狮子群整整齐齐地蹲在山下。原来,狮子王已闻舜很神奇地制服了虎头,感到了舜的英勇顽强和神明,已是佩服得入体投地,甘愿称臣,于是就把它的部族召集到山下恭候舜的发落。这真是让舜喜出望外,轻松了许多,变敌为友,真诚致谢。于是就让狮子王在虎王附近,上山看管山上的野兽,不准下山袭击百姓。狮子王悉听遵命,就蹲在山口严防山上不知趣的野兽伤害百姓。从此,野兽们再没有主动袭击人类,而是遇到人或听到人的大叫后,就远远地避让开或绕着走掉,人类在野兽面前获得了尊严和威望。虎王和狮子王都被舜的威望所感动,一上一下,各管一方都很忠于职守,老老实实,尽职尽责。虎王总是虎视耽耽,摆好架势,随时准备下山制服侵害百姓的野兽,时间一长,就变成了一座高大威武的的山峰——虎王山。狮子王也不甘示弱,气势汹汹,也向上摆好架势,在虎王附近狮子王也威风凛凛斗志昂扬,狮子背令人畏惧,膘悍而肥壮,整体凶猛异常,如一股强劲雄风,吼叫着向上横冲,把野兽对人的威胁果敢地阻挡。日子一久,也变成了一座雄伟的山峰,形成了巍峨耸立的“狮子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山狮子下山虎”的来历。直到今天,不管是画家画狮虎,还是人们赏狮虎,一般都是承循着这条规矩。
舜的英勇无畏,终于制服了虎王和狮子王,人们从此安定下来,过上了安定太平的日子。由此,舜也获得了巨大的鼓舞和必胜的信心。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光景,舜又开始了“引仙水”、“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征程,排除困难,艰苦奋斗,创造出一片新天地,使人类社会从围猎的蛮流生活向农耕的文明安居过渡。舜也由此一步步走向了帝王的生涯。
舜的美名到处传扬。尧知道后,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一个智勇双全,仁圣盛明的大贤人,可以把天下传给舜了,这就是历史上“禅让”的开始。
可以说虎王山是舜走出家门的第一站,是舜早期活动和生活的地方,也是舜一步步走向帝王生涯的起点。也可以说,舜是虎王山杰出经典的创造者,是虎王山美丽动人的神灵,是舜文化的源泉之一。因之此山系(中条山永济境内历山山系之一脉)称之为舜帝山,也称舜帝源。
舜帝大神像高居舜王峰的中上部,龙颜大脸,气宇轩昂,威武慈善;龙眉大眼,双瞳生辉,睿光闪闪,一睁一闭,特别明显,睁观世间风云变幻,闭思人间衣食冷暖,历经世代沧桑,千古轮回,依然痴情不改,真诚以待,似乎日夜都在为百姓操劳,永远都在密切关注着百姓疾苦,世态平安。同时,也似乎在永不厌烦地教诲人们要孝行天下,以贤德为本,诚信为怀,以善待他人为快。
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贤人,第一位大孝人。舜的思想和政治作为,使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舜的道德文化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一、持家在德。家庭血缘亲情升华为理性的家庭人伦规范,大力推行“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华夏大地有了早期的精神文明。二、为人在德,修身为本,待人诚实,乐于助人,踏实做人。“降虎狮”、“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济贫困”等等都为人们所称颂。三、法政在德。实施善举,擢贤任能,用人惟绩,大公无私,心怀天下。遵奉“一人饥,则我饥,一人寒则我寒”的原则,任用后稷专职负责,竭力解决人们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大胆任用有胆有识的禹,治服了洪水,使人们不再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对于内患外扰,舜帝就把当时的“四凶”、“投诸四裔”,放逐到边远之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让他们不再侵害百姓。还把南方的三苗部族,疏散到北方,进行同化,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惯,消除了“三苗”族的危害。此后,华夏大地国泰民丰,人民安居乐业。在舜帝生活和建都的蒲坂大地,为了让人民饮用上甘甜的山泉水并浇灌农田,舜帝不辞劳苦,克服重重困难,亲临仙天谷,把飞天大瀑布的山泉水源引下山,大兴水利,造福于民。因此,舜帝山,也称舜帝源。
于是,舜帝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后人为了纪念舜帝的丰功伟绩,就在他当年为民引水的仙天谷飞天大瀑布东侧的山峰上,凿出一块大岩石,把舜帝的龙颜大像刻了上去,让后人们永远缅怀这位华夏先祖的伟大帝王,以舜的大贤大德为榜样待人处事,让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一切都是人们发自内心虔诚的崇拜,真诚的向往,一切又似乎都是自然天成,而具神的伟力。因之又有传说,舜帝的伟绩感动了天皇大帝,是天皇大帝在此山上霍出了一片大岩石,把舜帝的伟大形象永留在了青山绿水之中,常驻于古老神奇的蒲坂大地,深印在华夏儿女的心上。
——晓理峪朔源一天,舜的继母“姚婆”越来越感到不能安宁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有人要害她或是遇到了什么天灾人祸。
她站在虎王山旁的小历峪(中条山历山山系的一部分小历山的一条小峪,今永济市城南的晓理峪),耷拉着双眼,小嘴紧抿,思潮起伏,感慨万千,她来到这里,喝了一口小历峪清爽的泉水,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她已深深感觉到,她是一个大罪人,差点毁掉一个英明的帝王,几乎阻滞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差点使灿烂的华夏文化毁于一念。且不说舜的伟大,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也不该情断义绝地去残害呀!
她在为自己深深的过错而自责,为自己曾经恶劣的行为而忏悔。回想起来真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狠心去害人。
在舜还年幼的时候,她这个狠心的后娘为了自己的私利把舜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让她的亲生儿象独得家产,就一直加害于舜,常常借机捏造事端,欺侮舜,使舜无端地遭受毒打和辱骂,更可恶的是想把舜活活的整死。多次挖空心思,图谋残害。用火烧,没烧死,又把舜骗到井里活埋,也没致死。舜总能神奇地死里逃生。无奈,又绝情地把舜赶到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历山(今中条山永济市城南一带)。可也正是从此开始,舜真正踏上了伟大的历史进程。
无论“姚婆”怎样狠心的陷害,舜都不计较,没有半点怨言,仍坚守孝道,敬重双亲如同往昔,对待弟妹友爱如旧,在“姚婆”一家流离失所,沿街讨饭,生活艰难之时舜不计恩怨,无私奉献,主动救助。于是,舜的贤名传遍四方。
舜被逼上历山,降伏狮虎,使人民安居乐业,又开始了“引仙水”、“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壮举,舜的美名不断被人们称颂传扬,舜的威望也不断提升。尧听说后,经过考察,认为可以放心地把天下传给这个关爱百姓、盛明贤达的仁君,尧还把自己两个爱女娥皇、女英嫁给了舜。
舜登帝位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使人们摆脱了原始的蒙昧,走向了华夏民族早期的文明。
如果没有这么一位英明的帝王,中华民族何时才能从愚昧和洪荒中走出。中华文明将会怎样地黯然失色。想到这些,姚婆真是痛恨不已,就来到了当年她把舜赶出家门,舜被逼上历山并制取了狮虎的地方,进行深深的忏悔,同时也想告知天下的“姚婆”们和天下所有的人,要多行善事,不可狠心,大家要相互关心,人人讲德,社会就会安定文明,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姚婆”站在虎王山西侧的小历峪旁,久久不愿离去。心想:如果给她任何惩罚都不过分,她都愿无条件接受,毫无怨言地受过。如果她的追悔能给后人留下点反思,如果她的痛改能给后人多些教诲,她宁愿做个反面教材长久地站立下去,时刻警示人们,告诫大家,要以仁义为怀,善待他人,或许你对待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个出色的人。
这样,“姚婆”站在那里悔而思过,一动不动,时间一久,就在虎王山西侧的小历峪旁多了一座小山峰 ——“姚婆山”,那沮丧忏悔的面容也永留在山上。每当阴雨绵绵之时,还有眼泪沽沽地从那久经苍桑的老脸上流下,甚是神奇。后来,人们也把她喝过泉水的小历峪叫成了晓理峪(意思是让人通晓世情明白道理的山峪)。
自远古时期,舜帝在虎王山制服了狮虎开始,野兽对人类的危害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安居乐业,过上了太平安定的日子。人类已成为生命的主体,成为主宰天下真正的王者,渐渐地在老虎王和狮子王化身的虎王山下形成了一个小村落,也因为舜帝这位伟大帝王在此的活动,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村叫做“王村”,再后来因修建连通东西的大官道,要从“王村”中间穿过,便把“王村”一分为二,分成了南北两大部分。于是人们索性就把路南的叫作“南王村”,路北的叫作“北王村”。在“南王村”的东面有块巨大的神石,就是虎王山下有名的“饮马糟”。随着世代繁衍,不断发展,两个村落也逐渐扩大起来,只是后来的一场天大的冤情使南王村突遭血洗的灭顶之灾。
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历经隋朝,托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在他的统治下,隋王朝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因为他的残暴又迅速走向了灭亡。
隋炀帝,名杨广,是隋文帝的二子,本无权作太子,但他采用阴险狡诈的手段,使隋文帝废掉了大儿子杨勇的太子之位,自己取而代之。公元604年,他乘文帝卧病之机,派人将其杀死,接着又杀死亲哥杨勇,于当年7月登上皇帝的宝座。
隋炀帝登上皇位后,为炫耀皇室的威风游玩享乐,几乎连年不断地四处巡游,横征暴掠民间财宝。穷奢极欲,还在巡游所到之处,建起许多行官,征发民工,大规模兴建各类工程,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死亡。
有一年,隋炀帝从太原宫一路过来,又过了汾阳宫,然后就来到了河东大地。听说在虎王山下有一神石——“饮马糟”,就来找寻,意欲据为己有,当看到这块神石巨大无比无法搬动时,又斥之以鼻“那么小一坑水有啥神奇”,唾之而去。前方不远就来到了南王村。村中有一泊池,隋炀帝的随从乃牵马到泊池饮水,在饮水弯腰之际,所带的一件掠来的珍宝——“九龙玉璧”掉进了泊池,随从急忙下水寻找,心慌意乱,心急火燎,可怎么也找不到,恰这时又传来隋炀帝启程回京的号令,不敢拖沿,甚恐被隋炀帝发觉,露出破绽,赶急惧怕地赶上了巡游回京的队伍。
当回到京城长安,隋炀帝得意忘形地查检这次巡游所掠的财宝时,却发现他特别喜爱的那件九龙玉璧不见踪影,勃然大怒。召来随从便厉声审问,随从明知交待不清必是死罪,就昧了良心编造起来,哆嗦地谎称:“在过南王村时,被南王村的人盗走了”。隋炀帝不分青红皂白,气急败坏,即刻命令部下率兵赶赴南王村寻宝,就是把南王村的人全杀光,也要找回那件玉璧。
盲从的队伍火速赶往南王村,在夜深人静之时,这帮人马就突然杀进了村子,酣睡中的南王人还没明白咋回事,就这样惨悲地命丧黄泉,希里糊涂地冤枉而去了。这帮匪徒到处寻找也没找到,又把村民的尸体一个一个搜寻后扔到村外的大沟里,这条沟就堆满了浑身血红的尸体(后来,人们就把这条沟叫做红尸沟,直到今天这条红尸沟还在凄惨地诉说着血腥的历史)。最终这帮寻宝的人马怎么也找不到宝物,就又放火烧毁了整座村庄。待静下来细想之时,明知空手回去定是无法向隋炀帝交帐,必定是死罪难逃。这时,也忽降起了特大的暴雨,灰蒙蒙一片,辨不清方向,就是逃也逃不成了,躲也躲不过,于是,都自刎而死。雨水夹着鲜红的血流自上而下从红尸沟流向下边的村庄——这就是当地人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血洗南王村”、“血流红村”。
这次灾难,唯一逃过此劫的是一个9岁的小孩,他因和妈妈到离南王村不远的张化村的舅家,没随妈妈一起返回而幸免一难,后来又怕官府再行追查,也不敢再姓原姓“丁”了,因之是山边的人,他舅就给他改姓“仙”了,据说这就是“仙”姓的来历。
特大的冤情,令天颜大怒,接着就大旱了三年,隋炀帝的天下已是灾荒遍地,兵荒马乱。南王村的泊池也旱干,那“九龙玉璧”终露了面。隋炀帝得知之时,他已自身难保了,不得民心,要那珍宝又有何用。
隋炀帝十分残暴的统治,激起人民无比愤怒,全国各地都暴发了农民战争,以瓦岗军声势最大。河东人民也志愿加入了太原留守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之父)远征长安的义军声讨隋炀帝。公元618年,随炀帝在巡游途中被围困在江都,以宁文化及为首的一些禁卫军将领,见隋朝的大势已去,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从太原起兵的李渊经过永济,得到当地群众响应,在虎王山下的“饮马糟”饮水后,士气大振,一举攻占了长安,隋朝彻底灭亡了,唐朝轰轰烈烈兴盛起来。
隋朝灭亡了,南王村也永远不复存在了,伴随着许多遗憾,我们应得到更多的启示!
- 中文名称
- 舜帝山
- 地理位置
- 山西运城永济市区主街舜都大道南端
- 著名景点
- 鹳雀楼、普救寺、黄河大铁牛、关帝庙、永乐宫
- 别 称
- 舜帝源
舜帝山风景区
景区介绍
舜帝山自然文化风景区主要包括两大部分:A. 山下部分——舜文化朝拜休闲区;B. 山上部分——原生态山水风光区:舜帝山大峡谷(仙天谷)景区、虎王山景区、丁香谷景区、舜皇顶景区(未开放)。舜帝山世外桃源
“舜帝源山水造化和谐,飞天大瀑布震撼人心;丁香花芬芳传情醉人,华山飞来石传颂母子情深”。这里原始植被完好,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仙天气爽,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仙和自我完美互通,一年四季,景色变幻无穷,雄险秀奇,景观多姿多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视点,都会欣赏到不同的美景,经常登临,绝没有重复厌烦之慵。难怪许多名人雅士,大加赞叹“暂看犹消病,频登会成仙”堪称清神洗肺的天然“氧吧”。真可谓 “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舜帝山人文景观
景区内不但自然景观迷人,而且文化内涵丰厚。自古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先前“永济寺”每年三月初三的庙会也盛极一时。虎王山的“华山飞来石”相传是“沉香救母破华山”时溅来的巨石,险立于悬崖之边,很是精彩,特别危险,也称“险石”,仙天谷的“飞天大瀑布”若从天上飞流直下,震撼人心,神奇壮观,传说八仙能借此上天下凡,舜帝也常到此饮水赏玩。还有“八仙修炼苦读天书”、“王母圣水治病救 人”、“饮马槽救济唐皇李世民”、“柳宗元登高咏赞家乡美”、“西厢记后传再颂情意深”、“赵匡胤落难痛饮桑落醉”、“龙王爷赐雨解旱情”、“杨六郎倒打虎王峰”、“猛虎跳崖勇救良女”、“仙尊迎客大显神灵”、“舜开一线天孝传后世”、“南王村毁灭惊撼天地”、“姚婆娘悔立成山石”、“汉王莽磨难成一帝”等等,真是不胜枚举。山水文园——舜帝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构成了一幅生动迷人的画卷,吸引着八方来客,使人流连忘返,确是回归自然,弘扬舜文化,陶冶情操,强身健体,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舜帝山传说故事
舜帝山 传说故事之一
舜与舜帝山众所周知,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是天下第一大孝。冀州诸冯(今山西省永济市舜帝村)人,姓姚,因眼有双瞳,故名重华。生号或谥号曰舜、意为仁圣盛明。后建都蒲坂(今永济市一带)。他一生的主要活动也都集中在晋南永济一带。相传,舜帝山(中条山永济境内历山山系之一脉)的虎王山景区就是虞舜年轻时期走出家门踏入社会的第一站,是虞舜“引仙水”、“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一步步走向帝王生涯的起点。虎王山位于永济市城区主街舜都大道正南端,东依仙天谷,西临姚婆山、晓理峪,是舜帝山的一部分。它气势雄壮、威武峻秀,酷似虎王,双目雄视,两耳抖威,虎视耽耽地俯视着自中华文明开始几千年以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蒲坂大地。虎王山下部那七沟八梁就是撼人心魄犀利的虎爪,虽经炸山采石的破坏,仍显露出有力的震慑神威。它象永济这块古老厚土上忠实的卫士,也是永济这片不衰热土不断发展变化的永恒见证。如今已成为永济的标志,屹立在永济的城之南。相传,这就是当年被舜所降伏的虎王的化身。虎王山因此而得名。
当然,话还得从头说起。
舜幼年丧母,父亲瞽叟续娶一妻,人称“姚婆”(这也就是后来晋南人对狠心后娘的称谓的来历),生一子名象,舜从小家境贫困,父亲又是一个没有主见,不明事理,娶来后妻忘前妻,凡事尽听后妻话的糊涂人。继母说话刻薄,是个不讲道理的泼妇,弟弟象在父母的娇惯下又傲慢无礼,因此,舜常常受到父母无理的虐待和惩罚,经常无端地挨打受气。尽管如此,舜总是百般忍耐,顾全大局,对父亲、“姚婆娘”还是一样孝敬贤达,对弟象仍关爱有加。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顺父母而名扬天下。
但是,狠心的“姚婆”还是想害死他,好让她的亲儿子象独得家产,曾多次设计谋害,但舜总能神奇地逃过劫难,免于一死。
多次谋害都未成,“姚婆”还不死心,就和舜的父亲合谋着把舜赶到离家不远的历山一脉(今永济市城区舜都大道南端的舜帝山)的深山老林去,好让野兽把他吃掉。
当时,野兽成群,经常出没,袭击人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威胁,人们都很恐惧,整日提心吊胆,却没有什么好办法来应对。
且说,舜被赶到山里后,并没有害怕,心想,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专心为人民做点好事了,好让百姓过上太平安宁的日子。于是就谋算着制服野兽的办法。他心想制贼先制王,野兽里老虎狮子最厉害,应先制服老虎王和狮子王。他就在深山密林中勇敢地寻找。排除了几次危险的处境,终于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找到了虎王,他因双瞳明亮(中国历史上,自古至今只有舜和项羽是双瞳),从不迷失方向,也吼叫着毫不畏惧,很自信地和虎王较量起来。好几个时辰都过去了,舜仍精神饱满,虎王却是力不从心了,已招架不住,但心地善良的舜,见虎王甘拜下风,终于认输,并没致虎王于死地,而利用虎王在野兽中的威风,就令它下山蹲在山口严加管制山下的野兽不准侵害百姓。后来,人们狩猎时就带着虎王对天上张口大喊大叫,用以吓唬野兽,这样就创造出象形字“虞”,成为古代部族围猎方式的一种生动写照,自始古代就把掌管山林鸟兽的官称为“虞官”,舜之部落称为“有虞”部落,舜的始居地就称“虞地”(今永济)。“虞”姓也成了舜氏族的祖氏。舜的年青时代就叫“虞舜”,称帝后,叫舜帝或“虞帝”,国号为“有虞”。
舜降伏了虎王后,并没就此罢休,还有一道难关摆在面前。他又继续寻找狮子王,在多少个漆黑恐怖的夜晚,照样没迷失方向,找遍了整个山林,也未见一个狮子的影子,待他回到山口向虎王询问时,却发现狮子王带领着狮子群整整齐齐地蹲在山下。原来,狮子王已闻舜很神奇地制服了虎头,感到了舜的英勇顽强和神明,已是佩服得入体投地,甘愿称臣,于是就把它的部族召集到山下恭候舜的发落。这真是让舜喜出望外,轻松了许多,变敌为友,真诚致谢。于是就让狮子王在虎王附近,上山看管山上的野兽,不准下山袭击百姓。狮子王悉听遵命,就蹲在山口严防山上不知趣的野兽伤害百姓。从此,野兽们再没有主动袭击人类,而是遇到人或听到人的大叫后,就远远地避让开或绕着走掉,人类在野兽面前获得了尊严和威望。虎王和狮子王都被舜的威望所感动,一上一下,各管一方都很忠于职守,老老实实,尽职尽责。虎王总是虎视耽耽,摆好架势,随时准备下山制服侵害百姓的野兽,时间一长,就变成了一座高大威武的的山峰——虎王山。狮子王也不甘示弱,气势汹汹,也向上摆好架势,在虎王附近狮子王也威风凛凛斗志昂扬,狮子背令人畏惧,膘悍而肥壮,整体凶猛异常,如一股强劲雄风,吼叫着向上横冲,把野兽对人的威胁果敢地阻挡。日子一久,也变成了一座雄伟的山峰,形成了巍峨耸立的“狮子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山狮子下山虎”的来历。直到今天,不管是画家画狮虎,还是人们赏狮虎,一般都是承循着这条规矩。
舜的英勇无畏,终于制服了虎王和狮子王,人们从此安定下来,过上了安定太平的日子。由此,舜也获得了巨大的鼓舞和必胜的信心。为了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光景,舜又开始了“引仙水”、“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征程,排除困难,艰苦奋斗,创造出一片新天地,使人类社会从围猎的蛮流生活向农耕的文明安居过渡。舜也由此一步步走向了帝王的生涯。
舜的美名到处传扬。尧知道后,经过考察,认为舜确是一个智勇双全,仁圣盛明的大贤人,可以把天下传给舜了,这就是历史上“禅让”的开始。
可以说虎王山是舜走出家门的第一站,是舜早期活动和生活的地方,也是舜一步步走向帝王生涯的起点。也可以说,舜是虎王山杰出经典的创造者,是虎王山美丽动人的神灵,是舜文化的源泉之一。因之此山系(中条山永济境内历山山系之一脉)称之为舜帝山,也称舜帝源。
舜帝山 传说故事之二
舜帝神像撼天下在永济市舜帝山的仙天谷景区飞天大瀑布东侧上方,耸立着一座气势雄伟的高大山峰——舜王峰,在此峰的中上部有一神奇醒目的大神像,这就是舜帝大神像,因之此山系(中条山永济境内历山山系之一脉)称之为舜帝山。舜帝大神像高居舜王峰的中上部,龙颜大脸,气宇轩昂,威武慈善;龙眉大眼,双瞳生辉,睿光闪闪,一睁一闭,特别明显,睁观世间风云变幻,闭思人间衣食冷暖,历经世代沧桑,千古轮回,依然痴情不改,真诚以待,似乎日夜都在为百姓操劳,永远都在密切关注着百姓疾苦,世态平安。同时,也似乎在永不厌烦地教诲人们要孝行天下,以贤德为本,诚信为怀,以善待他人为快。
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贤人,第一位大孝人。舜的思想和政治作为,使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舜的道德文化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一、持家在德。家庭血缘亲情升华为理性的家庭人伦规范,大力推行“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华夏大地有了早期的精神文明。二、为人在德,修身为本,待人诚实,乐于助人,踏实做人。“降虎狮”、“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济贫困”等等都为人们所称颂。三、法政在德。实施善举,擢贤任能,用人惟绩,大公无私,心怀天下。遵奉“一人饥,则我饥,一人寒则我寒”的原则,任用后稷专职负责,竭力解决人们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大胆任用有胆有识的禹,治服了洪水,使人们不再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对于内患外扰,舜帝就把当时的“四凶”、“投诸四裔”,放逐到边远之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让他们不再侵害百姓。还把南方的三苗部族,疏散到北方,进行同化,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活习惯,消除了“三苗”族的危害。此后,华夏大地国泰民丰,人民安居乐业。在舜帝生活和建都的蒲坂大地,为了让人民饮用上甘甜的山泉水并浇灌农田,舜帝不辞劳苦,克服重重困难,亲临仙天谷,把飞天大瀑布的山泉水源引下山,大兴水利,造福于民。因此,舜帝山,也称舜帝源。
于是,舜帝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后人为了纪念舜帝的丰功伟绩,就在他当年为民引水的仙天谷飞天大瀑布东侧的山峰上,凿出一块大岩石,把舜帝的龙颜大像刻了上去,让后人们永远缅怀这位华夏先祖的伟大帝王,以舜的大贤大德为榜样待人处事,让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
一切都是人们发自内心虔诚的崇拜,真诚的向往,一切又似乎都是自然天成,而具神的伟力。因之又有传说,舜帝的伟绩感动了天皇大帝,是天皇大帝在此山上霍出了一片大岩石,把舜帝的伟大形象永留在了青山绿水之中,常驻于古老神奇的蒲坂大地,深印在华夏儿女的心上。
舜帝山 传说故事之三
“姚婆山”的来历——晓理峪朔源一天,舜的继母“姚婆”越来越感到不能安宁了。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有人要害她或是遇到了什么天灾人祸。
她站在虎王山旁的小历峪(中条山历山山系的一部分小历山的一条小峪,今永济市城南的晓理峪),耷拉着双眼,小嘴紧抿,思潮起伏,感慨万千,她来到这里,喝了一口小历峪清爽的泉水,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她已深深感觉到,她是一个大罪人,差点毁掉一个英明的帝王,几乎阻滞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差点使灿烂的华夏文化毁于一念。且不说舜的伟大,就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也不该情断义绝地去残害呀!
她在为自己深深的过错而自责,为自己曾经恶劣的行为而忏悔。回想起来真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狠心去害人。
在舜还年幼的时候,她这个狠心的后娘为了自己的私利把舜当成眼中钉,肉中刺,为了让她的亲生儿象独得家产,就一直加害于舜,常常借机捏造事端,欺侮舜,使舜无端地遭受毒打和辱骂,更可恶的是想把舜活活的整死。多次挖空心思,图谋残害。用火烧,没烧死,又把舜骗到井里活埋,也没致死。舜总能神奇地死里逃生。无奈,又绝情地把舜赶到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历山(今中条山永济市城南一带)。可也正是从此开始,舜真正踏上了伟大的历史进程。
无论“姚婆”怎样狠心的陷害,舜都不计较,没有半点怨言,仍坚守孝道,敬重双亲如同往昔,对待弟妹友爱如旧,在“姚婆”一家流离失所,沿街讨饭,生活艰难之时舜不计恩怨,无私奉献,主动救助。于是,舜的贤名传遍四方。
舜被逼上历山,降伏狮虎,使人民安居乐业,又开始了“引仙水”、“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壮举,舜的美名不断被人们称颂传扬,舜的威望也不断提升。尧听说后,经过考察,认为可以放心地把天下传给这个关爱百姓、盛明贤达的仁君,尧还把自己两个爱女娥皇、女英嫁给了舜。
舜登帝位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使人们摆脱了原始的蒙昧,走向了华夏民族早期的文明。
如果没有这么一位英明的帝王,中华民族何时才能从愚昧和洪荒中走出。中华文明将会怎样地黯然失色。想到这些,姚婆真是痛恨不已,就来到了当年她把舜赶出家门,舜被逼上历山并制取了狮虎的地方,进行深深的忏悔,同时也想告知天下的“姚婆”们和天下所有的人,要多行善事,不可狠心,大家要相互关心,人人讲德,社会就会安定文明,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姚婆”站在虎王山西侧的小历峪旁,久久不愿离去。心想:如果给她任何惩罚都不过分,她都愿无条件接受,毫无怨言地受过。如果她的追悔能给后人留下点反思,如果她的痛改能给后人多些教诲,她宁愿做个反面教材长久地站立下去,时刻警示人们,告诫大家,要以仁义为怀,善待他人,或许你对待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个出色的人。
这样,“姚婆”站在那里悔而思过,一动不动,时间一久,就在虎王山西侧的小历峪旁多了一座小山峰 ——“姚婆山”,那沮丧忏悔的面容也永留在山上。每当阴雨绵绵之时,还有眼泪沽沽地从那久经苍桑的老脸上流下,甚是神奇。后来,人们也把她喝过泉水的小历峪叫成了晓理峪(意思是让人通晓世情明白道理的山峪)。
舜帝山 传说故事之四
寻踪南王村了解永济的人都知道,在永济市城南的虎王山下有个北王村,却怎么也找不到南王村的踪迹。根据民间村落的传统称谓有“北×村”必有“南×村”,有“东×村”也必有“西×村”。可是“南王村”到底在哪里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自远古时期,舜帝在虎王山制服了狮虎开始,野兽对人类的危害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安居乐业,过上了太平安定的日子。人类已成为生命的主体,成为主宰天下真正的王者,渐渐地在老虎王和狮子王化身的虎王山下形成了一个小村落,也因为舜帝这位伟大帝王在此的活动,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村叫做“王村”,再后来因修建连通东西的大官道,要从“王村”中间穿过,便把“王村”一分为二,分成了南北两大部分。于是人们索性就把路南的叫作“南王村”,路北的叫作“北王村”。在“南王村”的东面有块巨大的神石,就是虎王山下有名的“饮马糟”。随着世代繁衍,不断发展,两个村落也逐渐扩大起来,只是后来的一场天大的冤情使南王村突遭血洗的灭顶之灾。
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历经隋朝,托出了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在他的统治下,隋王朝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因为他的残暴又迅速走向了灭亡。
隋炀帝,名杨广,是隋文帝的二子,本无权作太子,但他采用阴险狡诈的手段,使隋文帝废掉了大儿子杨勇的太子之位,自己取而代之。公元604年,他乘文帝卧病之机,派人将其杀死,接着又杀死亲哥杨勇,于当年7月登上皇帝的宝座。
隋炀帝登上皇位后,为炫耀皇室的威风游玩享乐,几乎连年不断地四处巡游,横征暴掠民间财宝。穷奢极欲,还在巡游所到之处,建起许多行官,征发民工,大规模兴建各类工程,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死亡。
有一年,隋炀帝从太原宫一路过来,又过了汾阳宫,然后就来到了河东大地。听说在虎王山下有一神石——“饮马糟”,就来找寻,意欲据为己有,当看到这块神石巨大无比无法搬动时,又斥之以鼻“那么小一坑水有啥神奇”,唾之而去。前方不远就来到了南王村。村中有一泊池,隋炀帝的随从乃牵马到泊池饮水,在饮水弯腰之际,所带的一件掠来的珍宝——“九龙玉璧”掉进了泊池,随从急忙下水寻找,心慌意乱,心急火燎,可怎么也找不到,恰这时又传来隋炀帝启程回京的号令,不敢拖沿,甚恐被隋炀帝发觉,露出破绽,赶急惧怕地赶上了巡游回京的队伍。
当回到京城长安,隋炀帝得意忘形地查检这次巡游所掠的财宝时,却发现他特别喜爱的那件九龙玉璧不见踪影,勃然大怒。召来随从便厉声审问,随从明知交待不清必是死罪,就昧了良心编造起来,哆嗦地谎称:“在过南王村时,被南王村的人盗走了”。隋炀帝不分青红皂白,气急败坏,即刻命令部下率兵赶赴南王村寻宝,就是把南王村的人全杀光,也要找回那件玉璧。
盲从的队伍火速赶往南王村,在夜深人静之时,这帮人马就突然杀进了村子,酣睡中的南王人还没明白咋回事,就这样惨悲地命丧黄泉,希里糊涂地冤枉而去了。这帮匪徒到处寻找也没找到,又把村民的尸体一个一个搜寻后扔到村外的大沟里,这条沟就堆满了浑身血红的尸体(后来,人们就把这条沟叫做红尸沟,直到今天这条红尸沟还在凄惨地诉说着血腥的历史)。最终这帮寻宝的人马怎么也找不到宝物,就又放火烧毁了整座村庄。待静下来细想之时,明知空手回去定是无法向隋炀帝交帐,必定是死罪难逃。这时,也忽降起了特大的暴雨,灰蒙蒙一片,辨不清方向,就是逃也逃不成了,躲也躲不过,于是,都自刎而死。雨水夹着鲜红的血流自上而下从红尸沟流向下边的村庄——这就是当地人世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血洗南王村”、“血流红村”。
这次灾难,唯一逃过此劫的是一个9岁的小孩,他因和妈妈到离南王村不远的张化村的舅家,没随妈妈一起返回而幸免一难,后来又怕官府再行追查,也不敢再姓原姓“丁”了,因之是山边的人,他舅就给他改姓“仙”了,据说这就是“仙”姓的来历。
特大的冤情,令天颜大怒,接着就大旱了三年,隋炀帝的天下已是灾荒遍地,兵荒马乱。南王村的泊池也旱干,那“九龙玉璧”终露了面。隋炀帝得知之时,他已自身难保了,不得民心,要那珍宝又有何用。
隋炀帝十分残暴的统治,激起人民无比愤怒,全国各地都暴发了农民战争,以瓦岗军声势最大。河东人民也志愿加入了太原留守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之父)远征长安的义军声讨隋炀帝。公元618年,随炀帝在巡游途中被围困在江都,以宁文化及为首的一些禁卫军将领,见隋朝的大势已去,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从太原起兵的李渊经过永济,得到当地群众响应,在虎王山下的“饮马糟”饮水后,士气大振,一举攻占了长安,隋朝彻底灭亡了,唐朝轰轰烈烈兴盛起来。
隋朝灭亡了,南王村也永远不复存在了,伴随着许多遗憾,我们应得到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