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墓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
- 中文名
- 北魏冯太后墓
- 又 名
- 永固陵
- 位 于
- 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
- 年 代
- 北魏
墓地简介
冯太后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镇川乡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一处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始建于公元481年(北魏太和五年),历时8年而成,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
冯太后墓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据《魏书》记载:“大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文明太皇太后葬此,号水固陵。” <水经注>记载:“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旧志》所谓北魏二陵。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赋诗名曰“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陵园建制
永固陵陵园建制基本沿袭东汉。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永固堂",是朝祭典礼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
永固陵在历史上先后三次被盗掘,金正隆年间,盗墓者从西北方打洞进入墓室,随葬品大部分被盗走。金大定年间,盗墓者再次进入墓室,前室的铺底砖全部被盗,随葬的大小石俑、石兽有的被盗走,有的被破坏。清光绪年间,永固陵第三次被盗,墓中残余物又大都被盗走,所剩无几。
永固陵以它高耸壮观的陵冢,独特陵园塔基成为北魏王朝陵园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陵园模式
冯太后一生笃信佛教,因此永固陵为独特的陵园与佛寺相结合的模式,墓地所在地也为冯太后自己所选,这样寺陵相随的格式在历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附近西寺村既为永固陵佛庙遗址,下了山顶我们特意去拜访,正好遇到善人张先生正在打理各处进行中的工程,问明来意后带领我们参观介绍了一下。该庙经历一千五百多年朝代更迭,已经远非当年香火辉煌与名声显赫,如今已有包括张先生在内的六十多位善人发愿捐款修缮,预计总投资四百万,主体已经完成,彩绘与泥塑正在进行,明年三月初八开光。关于该庙所欲表达的内容众多,将另文专门叙述。
公元496年,也就是冯太后去世6年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鲜卑旧姓为音或义相近的汉姓,如丘穆陵氏改穆氏、步六孤氏改陆氏、贺赖氏改贺氏、独孤氏改刘氏等等。这些措施使得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快,到今天已经只有“汉族”这个名词,而没有“鲜卑族”这个独立的少数民族了。我姓刘,所以很关注刘姓的历史衍变,刘姓早在汉朝之前已经是大姓,大江南北都有广泛分布,但是我的祖先生活一直在大同地区,就可以有一些理由猜测着,大概自己的血脉可能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鲜卑相连吧。
墓地主人
北魏冯太后是北魏著名的改革家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北魏定都大同后,在孝文帝的背后,是这位强有力的政治家冯太后在支持着他。
冯太后的墓地方山陵,位于大同城北25公里外的西寺儿山梁上,离外长城仅有2.5公里。大约是很少有人到这里拜祭的缘故吧,路很不好走,车是不能走的,我们一行人只能步行,走过一段漫长的坡路后,终于到达了方山陵墓。
这是一个很大的坟丘,它北依长城,南临黍地沟村,东靠御河,西接大同到内蒙古丰镇的公路。这里四周山峦围裹,田野纵横交错,一种荒蛮野地的大气流露出来。在这一片山丘的最高处,便坐落着冯太后墓和孝文帝的坟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永固陵。
相传,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这里曾是北魏当朝的灵泉宫、灵泉池所在地,也是北魏最大的皇家行宫。当年,冯太后与孝文帝常在这里会见群臣和外藩使者。后来,冯太后选定了这里作为她的墓地。作为孙子的孝文帝遵祖母命在这里开始了造墓工程。从北魏太和五年开始,到太和十四年竣工,为时10个年头。墓竣工当年的9月,冯太后驾崩,10月归葬此地。传说孝文帝非常悲痛。魏书载:“高祖哭于文明太后陵左,终日不绝声”。为表示对太后的依恋和悼念,孝文帝于太和十五年在冯太后陵侧给自己造了一座坟墓。当然,孝文帝并未葬于此,只是作了个姿态而已。
冯太后是在北魏文成帝时选入宫中的,她出身贵族家庭,后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驾崩,其子献文帝登基,冯就成了当朝皇太后。献文帝驾崩,年仅5岁的孝文帝继位,孝文帝是在冯太后身边长大的,而且是由冯太后亲自培养教育出来的。这时的冯太后身为太皇太后,执掌朝政,对北魏朝政实施了四项重大改革。一是对官员实行俸禄制,废除了官僚对人民无止境地掠夺;二是实行了均田制;三是实施邻、里、党三长制;四是定额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妻的家庭,每年纳帛一匹,粟两石。这位女政治家在位,开始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奏,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