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内,是南京城西的丘陵山岗,山势椭圆,蜿蜒伸展于汉中门至定淮门一带。山高100多米,方圆约4公里,建有清凉山公园。跨虎踞路石头城与之遥相呼应,一雄浑壮阔,一宁静深沉,互为映衬。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石头城,踞于南京城西隅,相传诸葛亮曾称金陵形势为“虎踞龙蟠”,虎踞就指今清凉山。战国时楚威王于此置金陵邑,山存有城,名石城山。三国时,东吴改筑石头城,亦名石头山。另说自江北而来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北宋时更名清凉山,至今。
- 中文名称
- 清凉山
- 外文名称
- Qingliang Shan
- 地理位置
- 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路83号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 开放时间
- 8:00-17:00
- 门票价格
- 免费(龚贤纪念馆、李剑晨纪念馆、魏紫熙艺术馆各3元)
- 著名景点
- 清凉寺,扫叶楼,崇正书院
历史沿革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最初名为石头山。
战国时期,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在石头山设金陵邑,南京自此始称金陵。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抵抗曹操的大计,据说诸葛亮曾经驻马石头山,观察金陵形势,作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评语,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清凉山。今清凉山上有诸葛武侯驻马坡遗址,山下有虎踞关、龙蟠里等地名。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于将政治中心迁来南京,次年在楚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古石头城现还有部分遗存,饱经风霜而雄姿宛在。
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清凉山是南京西部的重要制高点,为兵家必争之地。该山西面的悬岩峭壁紧逼长江,山下南侧是当时的水陆码头,渡江南来的旅客登岸后首先入目的便是这座石头山。
五代时期,长江逐渐西移,至南唐时,清凉山已失去其军事地位。南唐后主李煜将清凉山下的兴教寺扩建为石城清凉大道场,从此改名清凉山,成为金陵名胜之一。并在寺内建德庆堂作为避暑离宫,在山上广植翠竹,以此清凉。南唐古建筑现已毁损无遗,仅存古井一口,为南唐保大三年(945年)所掘,故名保大泉;相传寺中老僧常饮井水,须发不白,故又称还阳泉。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迁幕府山清凉广惠禅寺于此。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周王朱橚重建,始定名清凉寺,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虽经清末重修,今亦不存。明世宗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在清凉山东峰建崇正书院,讲学课徒,培养了不少人才。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同治四年改建为小九华寺,一度香火兴旺,1966年又被毁。
清朝康熙年间,被誉为金陵八大家之首的画家龚贤在清凉山西麓置地半亩,建屋数间隐居,取名半亩园;相传今扫叶楼即龚贤故居。原建筑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c年)重建,现经维修,保存尚好。
民国十九年(1930年),市公园管理处把清凉山列为公园,划交鼓楼公园办事处兼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4月11日,蒋介石电军政部、军委会迁移扫叶楼驻军。
1961年辟为公园。文革中遭到破坏。1970年代末,开辟城西干道(虎踞路)时,为降低路面高度,挖掘山体,切断了清凉山,道路以东部分恢复为清凉山公园,山上有清凉寺、扫叶楼、还阳井、崇正书院、翠微亭、驻马坡等古迹。清凉寺旧藏“三绝”,即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道路以西清凉山西部的石头城(包括其南北的悬崖峭壁和一段明城墙)被分割开来。1980年重建崇正书院,现为中华奇石陈列馆。
2014年,清凉山通道连接清凉山与国防园山体的工程完工,石头城和清凉山连接起来,成为南京城西一个完整的的旅游景点。
主要景点
驻马坡
驻马坡是清凉山最早的遗址,关于“虎踞龙盘”最早的说法最早来自于诸葛亮。公元208年,曹操率领的千里船队把卖草鞋出身的刘备逼的走投无路,多亏诸葛亮及时出使江东,游说孙权,才使兵力稍逊的孙、刘得以结成联盟,并胜拒曹操,演义了精彩绝伦的赤壁之战。史料记载:诸葛亮有一次经过秣陵(今南京),曾经骑马仔细的考察了当时南京的地形,他看到了以钟山(紫金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样蜿蜒盘附于东南,以石头山(清凉山)为终点的诸山,又像猛虎似的雄踞在长江之滨,这样的天然风光气质使他不禁感叹到“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于是回去力谏孙权,孙权于211年迁都于此,在金陵邑的基础上修建了“石头城”,清凉山因此称之为“石头山”。史料记载;驻马坡在清凉山东大门内,此处以立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所写的“驻马坡”刻石。
扫叶楼
扫叶楼在西侧山坡上,是座三开间二层翘角木结构建筑,为龚贤旧居。龚贤(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明亡后在清凉山定居。他曾作自画像,手执扫帚作扫落叶状,因之称扫叶楼。
清凉寺
清凉寺又称石头清凉大道场、清凉陟寺,位于南京城区西部清凉山上,法眼宗祖庭,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该寺前身为五代十国杨吴顺义三年徐温始建的兴教寺。南唐圣元元年(937年),李璟在此避暑纳凉,改寺名为“石头清凉大道场”,后主李煜亲题“德庆堂”。文益长居此寺,并建法眼宗。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重建。明建文四年(1402年)由朱棣重建,改额为“清凉陟寺”。后历经太平天国、中日战争、文化大革命等劫难破损。2003年,重建并于2009年开放。
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在清凉寺东侧山坡上,明嘉靖年间修建。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宜,绿树掩映,古雅清静,院内假山、水池、凉亭、徊廊相连,以及随宜点缀的花草、竹丝,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书院共三进,前两进两侧有游廊相连。第三进称“清凉胜境”,筑于高处,正殿是一座高6 米、宽16米、深20米的重檐翘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与石刻的流水龙头,西侧是二层的“江天一线阁”,东侧有假山、水池、六角亭。现崇正书院辟为中华奇石馆。馆东边有驻马坡、翠薇园等景点。1980年,南京市政府拨款重修崇正书院,由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亲自指导设计方案,历时两年竣工。
魏源故居
魏源于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在龙蟠里购下草房一处,紧邻乌龙潭,取名小卷阿,在这里著书立说,其中受林则徐委托编纂的《海国图志》影响最为深远。魏氏后人世居于此。今龙蟠里20号尚存小卷阿遗址,而魏氏后人已绝。惜阴书院背负盔山,1910年由缪荃孙主持,据此创建江南图书馆,以巨款购入钱圹丁丙八千卷楼藏书六十万卷,及武昌范月槎木樨香馆藏书四千五百余种。江南图书馆名称多次变易,后归入南京图书馆,现址为该馆特藏部。
地理环境
清凉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西端,是南京城西部的一片丘陵山岗,海拔63米多,山势椭圆,蜿蜒伸展于汉中门至定淮门一带。清凉山山高100多米,方圆约4公里,建有清凉山公园。园内树木葱郁,地势陡峻。
清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