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全长为1552米,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在近代,这里曾是著名的使馆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1949年以后东交民巷仍被作为使馆区,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馆都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一带的馆区。东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道路两旁的西洋建筑还在向过往的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
1月14日,规定收回兵营的期限到了。上午,白平、林成与市政府外事处和北平房管局的同志们分别到达美、法、荷等兵营。白平率领的接收小组径直到了荷兰兵营的大门外。此时白平的心情既激动又自豪,还有点儿紧张。毕竟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责任太重大了。况且,白平当年还是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事后外电报道这一事件时说,中国的官员都很年轻,还有梳两条小辫子的年轻姑娘。
……
荷兰副领事郝治齐恭敬地把白平一行人让进兵营。白平表情严肃,口齿清晰地说明身份和来意。兵营里的物品已经搬干净,白平随兵营管理员一一清点、登记了兵营建筑和房屋,最后,双方在交接文件上签了字。荷兰方面的人把兵营的大门钥匙给了白平……
法国兵营也在布告期限内全部腾空,虽然领事伯亚乐不肯签字具结,但口头表示接收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中国的工作人员都很好。
美国兵营就不那么痛快了,北京市政府外事处秘书主任李幻山和北京市公安局外侨管理科签证股股长林成等4人到达美国兵营时,兵营内堆放着各种物品,我方人员对领事柯乐博和副领事包华德指出,未在军管会命令期限内清空兵营,后果应由柯先生和包先生承担。柯乐博见我方人员态度坚决,不得不表示马上搬运物品,但兵营内东西堆积如山,要一两天时间才能拉走。这时,美国国务院威胁我国,要撤回所有美官方人员。对此,我新华社专门发表评论,给企图保持旧日特权的美国以有力驳斥。1950年1月16日,美国兵营全部清空,兵营被我国收回。
还剩下一个英国兵营了。英国是最先用武力打开中国门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从中国夺取的利益和特权最多,在东交民巷占建的兵营也最大,位置最险要。它的北墙斜对面就是紫禁城,其界墙上的炮台和枪眼正对着天安门和太庙。清政府对此敢怒不敢言,直至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严厉抗议,英人才把大炮取消。1943年的中英新约规定了废除过去英在中国强取的特权,但日本投降后,英又回到东交民巷,依然占据兵营。北京市军管会收回兵营的布告贴在英国兵营大门口的同一天,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电周恩来外长,宣布英国承认中央人民政府是合法政府,愿意同中国建立其外交关系。为此,北京市军管会决定暂缓收回英国兵营,以利于中英建交谈判。1950年3月,英国临时代办胡阶森到北京,双方开始建交谈判,但胡阶森在英国与台湾的国民党的关系问题、我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英国及其属地和香港国民党机构及中国国家财产等问题上毫无诚意,谈判毫无结果。4月11日,英国兵营不得不按时腾空,接交进行得很顺利。
至此,帝国主义残留在中国的特权被中国共产党彻底肃清,东交民巷在历尽半个世纪的沧桑后,终于改变了屈辱的命运,重又和故土融为一体。
- 中文名
- 东交民巷
- 原用名
- 东江米巷
- 地 址
- 北京市东城区
- 胡同长度
- 1.6公里
- 开放时间
- 全天
- 门票价格
- 免费
- 适宜游玩季节
- 北京四季各有特色
地名由来
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1.6公里(算上西交民巷,共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是北京市东城区的一条胡同,旧时因这里是漕运地,所以原称东江米巷。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咽喉要地,所以而得名江米巷。元大都时,皇城的东墙外,有一条水路,1292年开凿通惠河连接南北大运河,当时的运粮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带,人们就地卸粮售卖,于是形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南人叫糯米,北人叫江米。时间一长人们就干脆叫它江米巷了。北京胡同的名字多很实用,见了名字就知道它的含义。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京。从此江米巷就成了城里的一条长街。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这里居住四十天。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根据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的《天津条约》中相关条款规定1861年3月英国公使正式入住东江米巷的淳亲王府(当时名为梁公府,系康熙皇帝第七子铁帽子醇王允佑的府邸);法国公使正式入住安郡王府(当时名为纯公府,系努尔哈赤之孙安郡王岳乐的府邸);美国公使进驻美国公民Dr S.SWilliam位于东江米巷的私宅;而俄国公使则入住清初在这里修建的东正教教堂俄罗斯馆。随后各国公使馆均选择东交民巷一带作为馆址,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前这里有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比利时、荷兰等多国使馆,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这里因为洋人糜集而被作为攻击的重点,曾有童谣念道“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前者指的是位于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后者即指东交民巷。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东江米巷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街),其在中方绘制的地图中则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成为由各个使馆自行管理的使馆区,清政府在这条街上的衙署,仅保留了吏、户、礼三部和宗人府,其余尽数迁出。随后在这里出现了英国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俄国俄华道胜银行,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等外资银行,还开办了法国邮局、医院等设施,并出现了大量西式建筑。这块使馆区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保留。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德国、意大利等轴心国外交官移交给国民政府。东交民巷,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向东延伸的一条宁静而普通的小街,西洋小楼比肩而立,大槐树枝头摇曳,“1992年此地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木牌在小街的灰墙上高挂。世纪之交,北京市制订规划,对东交民巷的历史风貌进行整体保护,警示世人勿忘国耻。历史变迁
江米巷
元朝时,东交民巷和广场西侧的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名叫“江米巷”。由于当时这条胡同有元代控制漕运米粮进京的税务所和海关,因而成为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明代时修建棋盘界,将原来的江米巷截断成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在东江米巷设有六部中的礼部以及鸿胪寺和会同馆但主要只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等四个藩属国的使节,因此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到了清代,会同馆改名四译馆,并修改政策只允许外国使节在这里居住四十天。使馆街
东交民巷原是明清两代“五府六部”所在地。清乾隆、嘉庆时期曾有“迎宾馆”供外国使臣临时居住。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在这地区先后设立了英、俄、德、法等使馆,1901年后改为使馆街,英、美、法等11国在巷内成立联合行政机构,还开设了“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及教堂、医院等多处,这段历史留下许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海外人士。使馆界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开始了北京城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东交民巷也在劫难逃。仅巷内的户部银库就被日本侵略军抢走白银三百万两;东交民巷太医院的稀世珍宝――针灸铜人被抢走;御河西翰林院内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珍本也被毁劫殆尽。《辛丑条约》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把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还在整个使馆界四周建起了高约6米的围墙,围墙上建有8座碉堡,并设铁门。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东交民巷进一步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过去列强所占地面不到整个东交民巷地区的二十分之一,地方行政管理权仍归中国所有。可是根据《辛丑条约》,列强一口吞下了整个东交民巷地区,不许中国人居住和设立衙署,行政管理权完全归使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他们任意改变中国原有街名,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大街、长安街改名意大利街、台基厂头条胡同改名赫德路……列强还迫使清廷给予驻兵特权。一时间,东交民巷变成了列强兵营。辛亥革命爆发了。东交民巷公使团一致支持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915年,袁世凯派代表在日本使馆的一座楼内签订“二十一条”,为寻得日本支持他当皇帝,进一步出卖国家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否决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废除“二十一条”和各国在华侵略利益的提案。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抗议,会后游行队伍义愤填膺,向东交民巷的各国使馆提交抗议书。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8年后各国使馆相继迁往南京,但东交民巷旧址未废。1946年12月24日,驻东交民巷的美国士兵皮尔逊等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把主犯交给美国自行处理,该犯回到美国即获“无罪”释放。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命令入城式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洗刷了50年来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庄严宣布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一些与新中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继续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1959年开始,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东郊建国门外。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历史从此便告结束。就在这一年,东交民巷西侧,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建成。原使馆区的操场上,矗立起了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公安部、国家轻工业局、国家纺织工业局的大楼,原德国使馆区建成了首都大酒店,崇内大街西侧原来的跑马厂、操场,建成了东单公园和东单体育场。1949年以后这里仍被作为使馆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民主德国、匈牙利、缅甸等国的使馆沿用了这里旧有的建筑,直到1959年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的第一使馆区。“文化大革命”期间,这里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再次受到冲击,街名被改为“反帝路”,很多西式风格的建筑遭到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东交民巷的建筑亦受到冲击,汇丰银行、怡和洋行、俄罗斯馆的旧址因拓宽马路被拆除;德华银行于1992年被拆除;日本使馆旧址被北京市政府占据;街上还兴建了很多高层建筑和现代建筑,整条街的风貌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到东交民巷还能看到一座碉堡的部分残存,还能看到“赫德路”路牌,还能看到部分界墙残段,还能看到残存的英国兵营马厩内的拴马铁环,还能看到德国兵营内的地下牢房。东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受到文物部门的保护。巷区景点
概述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1901年至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现存建筑有法国使馆、奥匈使馆、比利时使馆、日本公使馆和使馆、意大利使馆、英国使馆、正金银行、花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俄华银行和国际俱乐部及法国兵营等。现存建筑均保留原状保持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用清水砖砌出线脚和壁柱,砖拱券加外廊,木结构角檩架,铁皮坡顶。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北京仅存的二十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天主堂
东交民巷天主堂,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法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东交民巷天主堂是北京建造较晚的一所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筑教堂以前属于法国领事馆的范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定居北京并且居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欧洲人显著增加,这些侨民要求就近修建教堂以进行宗教活动。经过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驻华领事协商,法国领事馆将地皮转让,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籍神甫高嘉理负责,在当下的位置修建东交民巷天主堂。后期的建筑工作转由法国人斩利国负责。 1904年,教堂建筑竣工,正式开堂。开堂后的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在华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堂神甫和辅助神职人员均为法国籍人士,并归法国教会管理。1949年后,天主教北京教区接管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和地产,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划归北堂管理,1958年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天主教会的活动受到限制,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关闭,建筑与地产被政府没收,划归台基场小学,教堂成为小学的礼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损害。1986年台基厂小学从东交民巷天主堂完全迁出,教堂被发还北京教会,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开堂。1995年10月20日东交民巷天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相比于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南堂、北堂、东堂和西堂,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历史很短,规模很小,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小巧精致,同时也是北京市区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教堂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高二层,坐北朝南,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堂内为木结构,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圆柱支撑,地板铺有花砖甬道;教堂东西两侧装饰有在法国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厂小学占用作为礼堂期间,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弥厄尔的雕像,他是圣经中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被教会视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细节鲜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东交民巷建筑中最引人瞩目的两大亮点。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体建筑之外,在圣堂北侧还有一幢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传统民居的格式,但门窗却施以拱券结构,堪为中西合璧之作。现有建筑
现有建筑基本保持原貌,多为国家机关办公地点,沿街有北京市公安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青年旅行社、外交部招待所、新侨饭店、红都时装公司等。相关资料
德国使馆:德国使馆是1862年设立的,位于东交民巷路南、洪昌胡同北口西侧,与法国使馆隔街相对。1900年后,占用了广成木厂及附近大量民房,扩建使馆和建立兵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其兵营归荷兰使用。中国政府收回东交民巷租界地: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3)目前此项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军事上之需要,先予征用。(4)此项征用,自布告之日起,7日后实施。” 7日,军管会通知美、法、荷领事立即指派专人负责此事,按期腾空并交出美、法、荷兵营,不得延误。废除外国特权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收回使馆界的外国兵营。由于当时还没有外交部门,所以废除外国特权的工作就落到了北京市政府外事办公室的肩上,而具体任务就落到了北京市公安局外侨管理科头上。外侨管理科年轻的女民警白平有幸参加了收回外国兵营的全过程。……
1月14日,规定收回兵营的期限到了。上午,白平、林成与市政府外事处和北平房管局的同志们分别到达美、法、荷等兵营。白平率领的接收小组径直到了荷兰兵营的大门外。此时白平的心情既激动又自豪,还有点儿紧张。毕竟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责任太重大了。况且,白平当年还是个20多岁的年轻姑娘。事后外电报道这一事件时说,中国的官员都很年轻,还有梳两条小辫子的年轻姑娘。
……
荷兰副领事郝治齐恭敬地把白平一行人让进兵营。白平表情严肃,口齿清晰地说明身份和来意。兵营里的物品已经搬干净,白平随兵营管理员一一清点、登记了兵营建筑和房屋,最后,双方在交接文件上签了字。荷兰方面的人把兵营的大门钥匙给了白平……
法国兵营也在布告期限内全部腾空,虽然领事伯亚乐不肯签字具结,但口头表示接收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中国的工作人员都很好。
美国兵营就不那么痛快了,北京市政府外事处秘书主任李幻山和北京市公安局外侨管理科签证股股长林成等4人到达美国兵营时,兵营内堆放着各种物品,我方人员对领事柯乐博和副领事包华德指出,未在军管会命令期限内清空兵营,后果应由柯先生和包先生承担。柯乐博见我方人员态度坚决,不得不表示马上搬运物品,但兵营内东西堆积如山,要一两天时间才能拉走。这时,美国国务院威胁我国,要撤回所有美官方人员。对此,我新华社专门发表评论,给企图保持旧日特权的美国以有力驳斥。1950年1月16日,美国兵营全部清空,兵营被我国收回。
还剩下一个英国兵营了。英国是最先用武力打开中国门户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从中国夺取的利益和特权最多,在东交民巷占建的兵营也最大,位置最险要。它的北墙斜对面就是紫禁城,其界墙上的炮台和枪眼正对着天安门和太庙。清政府对此敢怒不敢言,直至1924年孙中山北上,提出严厉抗议,英人才把大炮取消。1943年的中英新约规定了废除过去英在中国强取的特权,但日本投降后,英又回到东交民巷,依然占据兵营。北京市军管会收回兵营的布告贴在英国兵营大门口的同一天,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致电周恩来外长,宣布英国承认中央人民政府是合法政府,愿意同中国建立其外交关系。为此,北京市军管会决定暂缓收回英国兵营,以利于中英建交谈判。1950年3月,英国临时代办胡阶森到北京,双方开始建交谈判,但胡阶森在英国与台湾的国民党的关系问题、我国在联合国席位问题、英国及其属地和香港国民党机构及中国国家财产等问题上毫无诚意,谈判毫无结果。4月11日,英国兵营不得不按时腾空,接交进行得很顺利。
至此,帝国主义残留在中国的特权被中国共产党彻底肃清,东交民巷在历尽半个世纪的沧桑后,终于改变了屈辱的命运,重又和故土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