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

泸定桥(Luding Chain Bridge),又名大渡桥,是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境内的一座跨大渡河铁索桥,为泸定桥风景区的主要景观文物。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投入使用; 于1961年3月4日被纳入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2003年纳入景区管理。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锁链组成,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该桥因“飞夺泸定桥”战斗而闻名中外。
- 中文名
- 泸定桥
- 外文名
- Luding Chain Bridge
- 始建时间
-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 投用时间
-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 所属地区
- 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
- 类 型
- 铁索桥
- 长 度
- 103.67米
- 管理机构
- 甘孜州泸定县泸定桥文物管理局
建设历程
清朝康熙时期,藏族和汉族的物质交流到了大渡河全靠渡船或溜索转渡,有时不能及时渡河,大渡河两岸常货物堆集如山,一些鲜活食品(如山珍海味、肉菜等)因无法过河而腐烂,军队频繁调动在这里形成梗阻。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九月,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大渡河上的首座桥梁建成,康熙皇帝取“泸水”(即大渡河旧称“沫水”,而康熙错以为“泸水”)、“平定”(平定西藏准噶尔之乱)之意,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碑文正文为“泸定桥”,横批为“一统河山”。泸定桥开始成为连接藏汉交通的纽带,泸定县因此而得名。1969年6月,泸定桥完成一次修复,大修期间采用不少新工艺,如用低碳圆钢制作铁链,代替原来手工锻打的毛铁,用鼓风机代替传统手拉风箱等。1970年6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7848部队340分队拉练到泸定桥上参观,底链七号(上河往下数)距东岸30米处断裂,随后由07039工程指挥部派员将断链从河中拉出,并用起重卡环接好。1972年2月4日,中国作家郭沫若题写泸定桥文物保护单位标志“泸定桥”。1974年3月,中国国家文物局拨款大修泸定桥,在即将完成时,上游一侧的扶手链忽然断裂,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断链三根,导致桥面倾斜,放在桥面上的修理工具掉进河里。1975年,中国某部退伍军人组织参观泸定桥,数十人上桥后九根底链忽然断裂三根,桥面倾斜四十五度。2003年,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批准,成立泸定桥景区。截至2016年10月,泸定桥已有310年历史,现桥铁环上铸有生产工匠所在的铁匠铺和工匠的标记,为该桥维护的监督机制。桥梁位置
泸定桥位于今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河西街与成武路之间的大渡河上, 北距上游雅康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4218)兴康特大桥5千米,距离高速公路出入口8千米,南距下游城南大桥800米; 桥西接海子山,桥东接二郎山。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全桥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多根碗口粗的平行铁链构成,桥栏直接由铁链架设,底下并排铁链铺上木板形成桥面,扶手与底链之间用小铁链相连接,各铁链环环相扣; 桥台位于桥身两端处,桥台内固定铁桩,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铁桩里; 桥头两岸桥头古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 锚固铁链落井之上建有桥亭,飞檐翘角、古朴大方;桥西端观音阁下存有康熙立的匾额。泸定桥横桥板间隔相铺,犹如窗棂,这种结构既能减轻桥重,又能减少风的阻力;扶手链与底链每隔5米相连的设计使桥身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设计参数
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全桥共有13根铁链,两边桥栏各有2根铁链,桥面有9根铁链;每根铁链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构成,总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 两端桥台高20米, 桥头东端高14.5米、西端高5.2米;全桥铁件总重40余吨,其中铁链重量21吨,平均每根铁链重1.6吨;1根横向卧龙桩和7根纵向地龙桩累计用铁量20余吨; 每片木板块长3米、宽0.1米,横桥中间主走道板宽0.75米,桥两侧扶手处辅走道板宽0.2米。建设成果
- 技术难题
文化特色
- 文物保护
- 旅游资源
- 文化作品
- 历史故事
- 民俗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