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丹江大坝
首页  > 湖北  > 十堰  > 丹江口   »  丹江大坝景点介绍

丹江大坝

丹江大坝
丹江口大坝,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在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800米处。工程水工建筑物由混凝土坝、电站厂房 、升船机提升系统及上游30公里的两座引水渠道组成。时任国务院总理的 周恩来,称赞丹江口大坝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195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正式批准丹江口工程开工。 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和自行管理的以防洪为主,兼有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它不仅是根治汉江、开发汉江的关键工程,而且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佳的水源工程。丹江口大坝总长2.5公里,工程最大坝高97米,坝顶高程162米,内装6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9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40亿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完成后,丹江口水库成为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丹江口大坝的坝顶高将增加到176.6米,丹江口水库蓄水水位达到175米,库容增加到290.5亿立方米。近期年均调水97亿立方米,远景调水可达130亿立方米。用于解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的——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20多座大中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和生态用水。登上大坝坝顶,鸟瞰丹江口城区,楼房林立,鳞次栉比,青山碧水,粉墙黛瓦尽收眼底。抬头远眺,武当山隐隐再现;回首平视,巍巍大坝锁汉江,丹江口水库碧波万顷。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中文名称
丹江口大坝
地理位置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城区
开放时间
8:00-17:00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门票价格
65元(2018年初)
著名景点
丹江口大坝,丹江口工程展览馆等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丹江口市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兴建时间
1958年9月1日

二期工程

2010年3月31日,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入仓并振捣完毕,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混凝土坝段最后一个坝段加高到176.6米设计高程,至此,丹江口大坝需要加高的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这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在1973年建设的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基础上贴坡加高而成的。工程完成后,坝体高程将从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表孔坝段溢流堰顶高程由原来的138米加高至152米,升船机规模由150吨级提高到300吨级,任务调整为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可相应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通过优化调度,多年平均可为中线一期工程供水95亿立方米,对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巨大的作用,并可为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调水奠定基础,加高大坝将进一步提高水库的防洪能力和下游的防洪标准,为减轻汉江及长江干流汉口段和武汉市的防洪压力创造有利条件。工程的建设,还可改善枢纽的发电和汉江干流的通航条件。工程总投资为24.25亿元。丹江口大坝加高不同于新建大坝,由于是在原有大坝的基础上加宽加高,技术复杂,施工难度大,工艺要求高,施工布置受到制约。大坝加高施工期间,枢纽仍处于正常运行,担负防洪、发电等任务,需要协调好工程加高施工和枢纽正常运行调度之间的矛盾。另外,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贴坡混凝土温度控制要求难度大,由于混凝土温控要求严格以及为了保证安全度汛,贴坡混凝土及溢流坝的加高不能全年施工,只能在低温季节和枯水期进行,对工期要求比较严格。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自2005年9月26日开工建设以来,经过全体参建人员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2005年11月25日,第一仓主体混凝土开始浇筑,创造了前期准备工程和主体工程同年开工建设的佳绩。2007年3月7日,第一仓大坝加高混凝土开始浇筑。2007年6月23日,大坝加高贴坡混凝土全线达到原坝顶高程。2008年12月28日,右岸土石坝填筑到176.6米设计高程。2009年6月20日,混凝土坝坝顶全线贯通。

历史沿革

工程构想

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出京巡视,他选择了被中华民族视为 “母亲河”的黄河。在河南郑州黄河边的邙山,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汇报了黄河的治理情况,并提出了一个从长江引水补充黄河的构想。毛泽东主席望着滔滔黄河,略作沉思,忽然说: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南水北调这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就这样被提出来了。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从武汉军用码头登上 “长江”号军舰,顺江去南京。军舰离开码头时,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奉命登舰。在着重探讨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构想后,毛泽东旧事重提: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借点给北方?这个问题你研究过没有?”那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要精力放在根治长江水患和三峡工程论证上,对毛泽东忽然提出的这个问题,林一山没有丝毫准备,只能坦陈 “没有”。毛泽东显然已经考虑了很久。他站在一幅地图前,手拿红铅笔,笔尖稍稍悬空指点着祖国江山,逐个提出他设想的引水地点。直到铅笔指向了汉江,林一山答道:“汉江有可能。汉江上游和渭河、黄河平行向东流,中间只有秦岭、伏牛山之隔,它自西而东,越到下游水量越大,而引水工程量反而越小。这就有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来兴建引水工程,让汉江水通过黄河引向华北。”听林一山这么一说,毛泽东心情为之一振。他用铅笔沿着汉江的曲线画了许多杠杠。当他的铅笔指向丹江汇入汉江的丹江口,他突然画了一个圆圈,问: “这地方行不行?”林一山脱口而出: “这里的可能性最大,也可能是最好的引水线路。”毛泽东的笔端停留在丹江口,可以说正合林一山心意。此前,长江水利委员会从汉江防洪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已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并基本确认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是开发汉江的最佳工程方案。只是由于规划尚未完成,还没有向中央汇报。得到林一山肯定的回答,毛泽东高兴地说: “你回去以后立即派人勘查,一有资料即刻给我写信。”军舰快到南京时,毛泽东又一次对林一山说: “三峡问题暂时不考虑开工,我只是先摸个底,但南水北调工作要抓紧。”1954年长江发生洪灾,毛泽东乘专列沿京广线视察。途经武汉时,他听取了林一山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林一山对毛泽东说: “三峡工程我们自己干并不太难,但需要放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以后,因为这个工程的规模算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大工程了。我们有了这个经验,就可以把技术水平提高到能够胜任三峡工程的设计了。”毛泽东表示赞赏。1954年12月中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与林一山就修建三峡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交谈,赋予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为三峡练兵”的使命。上世纪50年代初期,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力量全面查勘汉江干支流,最后选定丹江口水利枢纽作为汉江流域规划的主体工程。

准备时期

1958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正式批准丹江口工程开工。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理根据毛主席南水北调的构想和专家们的规划,在会议上正式提议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得到会议的支持和批准。毛泽东主席在会上兴奋地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联系起来了。”成都会议一结束,周恩来总理就在湖北召开了有关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会议,确定由王任重同志主持该项工程,对中央负责,长办负责设计,湖北省政府组织施工。丹江口第一期工程在兴建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不少困难与干扰,但所有这些都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一一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工程本身发生的严重质量问题,周总理就亲自主持会议研究解决办法,并决定工程停工进行加固补强。1958年2月,毛泽东把治理长江、南水北调的重任交给周恩来。他对周恩来说:恩来,这些问题今后就由你来管吧!毛泽东边说边伸出四个手指头比划说:“一年抓四次。”周恩来爽快地答道:“好,我来管。” 周恩来不负毛泽东的重托,就在毛泽东交给他这项任务的当月(即2月)底,周恩来出访朝鲜刚刚回国,来不及休息,就赶到湖北,视察长江三峡。周恩来在视察长江的“江峡”号轮船上,听取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关于丹江口水利工程的情况汇报。当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的同志问,是否确定搞丹江口水利工程时,周恩来果断回答:“同意建设丹江口水利工程,现在就应积极准备,列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工。”周恩来管丹江口工程,费尽了心血。仅仅举他听取汇报为例,即可看出他在治水中花费了多少心血。周恩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湖北,都经常听地方和中央的水文专家和水利专家的汇报。 重量达一吨多记录100余年的长江水文资料,经过整编成册,成为建设长江的宝贵财富。

建设时期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仪式,比预定的开工日期提前了整整一个月。1959年10月28日,截流司令部成立,1959年12月26日,总指挥张体学主持召开了截流誓师大会。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向10万劳动大军宣读了中央贺电,数万劳动大军在土场上严阵以待。由于缺乏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经验,同时,受到“大跃进”影响,出现了赶工、抢工、强行施工现象,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并引发架空、裂缝等严重安全事故。为了保障大坝安全,1962年3月,党中央决定主体工程停工。1964年12月,丹江口大坝主体工程恢复施工。广大建设者排除干扰,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1967年达到了初期工程建设设计规模,并通过工程质量鉴定。1967年11月18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丹江口大坝下闸蓄水。1968年10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全部完成。此时的丹江口大坝总长2.5公里,最大坝高97米,坝顶高程162米,装机容量90万千瓦。水库蓄水运行至今30多年,经历过几次大洪水考验,大坝稳如磐石。大坝的建成,使丹江口水库回水线沿河道长度,形成了汉江177公里长的汉江水库,和丹江80公里长的丹江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虽然完成的只是第一期工程,但其效益却非常显著。尤其是防洪,几乎改变了原来江汉平原三年两淹的局面。其它如发电、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的效益也十分显著。所以周总理指示,要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作为“五利”俱全的典型,在国内外展出模型。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称赞丹江口大坝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几十年过去了,丹江口大坝雄跨汉江,锁住苍龙,累计创造的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达500多亿元,超过工程造价的50多倍。在三峡工程之前,丹江口水库是长江流域控制作用最好、综合效益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水利枢纽。

二次加高

1992年10月,南水北调工程被列为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之一。2002年,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确定从长江上、中、下游分西线、中线和东线向北方调水。毛主席“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开始变为现实。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丹江口大坝加高至176.6米,总库容将增至339.1亿立方米。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以为北方送水130亿立方米以上。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续建,主要包括混凝土坝及左岸土石坝培厚加高、新建右岸土石坝及左坝头副坝和董营副坝、改扩建升船机、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更新改造等。工程于2005年9月26日开工,2013年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大坝加高工程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坝顶高程由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到170米。相应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总库容由209.7亿立方米增至339.1亿立方米,通航能力由150吨级提升至300吨级。

工程影响

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当时移民最多的工程,共移民38.2万人,涉及湖北、河南两省,淹没了均县、郧县、淅川三座县城和相当数量的乡镇村落。当时专门成立了移民指挥部,组织移民搬迁。2002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丹江口水利枢纽时指出:南水北调的关键在中线,中线的关键在加坝,加坝的关键在移民。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丹江口市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1958年,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淹没丹江口市土地面积347平方公里,包括23万亩耕地,以及均州古城和大量的基础设施,先后动迁移民16万人。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即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又淹没及影响丹江口市的14个乡镇办事处,135个村、505个组,动迁人口近10万,其中出市外迁安置4万余人,市内安置5万余人。湖北丹江口市的新老移民共2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丹江口市淹没综合指标占南水北调中线五县市区的1/3以上,占湖北省四个县市区的2/3以上,是湖北省淹没面积最大,搬迁安置人口最多、移民工作任务最重的县市。

交通信息

自驾路线:西安市—十堰市—汉十高速公路—丹江口市城区—丹江口大坝—终点。武汉市— 襄阳市—汉十高速公路—丹江口市城区—丹江口大坝—终点。郑州市—(南阳)邓州市—老河口市—丹江口市城区—丹江口大坝—终点。重庆市—宜昌市—襄阳市—丹江口市城区—丹江口大坝—终点。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