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横亘于首都北京西北的绿色屏障——大海陀,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位于河北省赤城县西南,距北京100公里,总面积达11224.9公顷,主峰海陀山海拔2241米。该保护区是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植被垂直地带性和生物地理区系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该保护区地处温带,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包罗了从温带到寒温带的自然景象,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
- 中文名称
- 大海陀
- 外文名称
- Dahaituo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大海陀乡
- 气候类型
-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
- 11224.9公顷
- 景点级别
- AAA
- 门票价格
- 50
- 著名景点
- 长春沟塔林,黑龙潭,浑元洞等
释义
大海陀是指:
-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大海陀乡。
- 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基本概况
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大海陀乡。
大海陀该保护区位于我国候鸟迁徙的通道上,鸟类资源丰富,多达125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肩雕、金雕等。同时,保护区内还有兽类29种,其中金钱豹、斑羚等都属珍稀野生动物之列。
大海陀自然保护区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成一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于潮白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防风固沙、增强水源涵养能力、调节气候、改善首都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等具有特殊意义。生机盎然的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时地利,风光占尽。从地形地貌看,该区属典型的北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在华北地区有很强的代表性。由于这里的气候垂直带谱明显,因而其植被也呈垂直带分布,从山麓到山顶依次排列:海拔1500米以下为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500-1800米为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800-2000米为寒温带针叶林带,海拔2000米以上为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核心区林相保存完好,原始性很强,物种繁多,松桦连绵,百草萋萋,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一派万物向天竞自由的蓬勃景象,为冀北山区的植被恢复提供了典型示范。多彩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珍贵而丰富的物种资源,这里有各类动植物2000余种,已知维管束植物911种及变种。其中蕨类14科,裸子植物3科,被子植物92科。植物资源按经济用途可分为11大类。用材林有59种;野菜、野果55种;中草药381种,是我国著名的药材产地。《河北省中草药手册》中所列得250多种药用植物,90%能在该区采到。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植物有核桃楸、黄檗、野大豆、刺五加、弥猴桃等。
特色景点
长春沟塔林,海陀顶峰,黑龙潭,浑元洞,长春庙等。
长春沟塔林
长春沟分南、北长春两条沟,修公路前,人迹罕至,除周围老村民知道山里有寺庙、古塔,常人很少有人了解。直到1985年县文化部门搞文物普查时才发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长春有宝山寺,南长春有长春庙(原名胜海寺),相距不过1公里。皆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直到清末香火未断。如今殿宇已毁,碑刻、古松还在。特别是现存的8座墓塔基本完好,可谓山中藏秀,塞外含珠。
其中5座高僧塔独具风采。一座建在胜海寺前的孤峰上,高高的须弥座承托着硕大的覆钵,似宝珠腾空,气凌霄汉。左右两侧的悬崖各自向塔峰伸脖努嘴,形成二龙戏珠之势。
一座在北长春沟的宝山寺(俗称北寺)庙址前,四周群山环抱,卧风藏气,松柏掩隐,颇有一种神秘之感。密檐楼阁式塔通高8米,塔基周长7.2米,砖石结构,雕工精美,保护完好,属明代建筑。
另三座在长春庙背后的小南沟东坡上。同样大小的三座墓塔,呈三角分布,相距约7米,砖石结构,属喇嘛塔,但装饰风格很有特点。塔高4.2米,塔基平面为八角形,用石条砌成,须弥座高0.72米,上饰覆莲一层,仰莲两层,仰覆莲之间用叠圈隔开,承托着高1.2米的瘦形覆钵。前面开拱龛,内嵌塔铭,后塔题额为“严园庄菽胜海堂上师祖上,本,下,然慧口公和尚觉灵塔,光绪元年(公元1875)日建塔”。前二塔左为“严园庄菽恩师上,法,下,喜亮公觉灵塔”。右为“严园庄菽恩师,上,净,下喜智公觉灵塔”。两塔均为“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孟春日启建”。其相轮与众不同,七重巨大的相轮(有一座是5重)高1.7米。造型粗犷,收分圆和,几乎占据了整个塔身一半的比例。顶部只有厚0.2米的半球形小宝盖。整体呈一圆柱状,小巧玲珑,简洁秀雅,雕造之佳,卓然超群。与北朝时期的石雕小塔对比有相似之处。这在明清造塔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也是塞外塔苑中建筑时间最晚的一例。
由长春庙向东南望去,约50米处还有一大塔,为砖石结构,属亭阁密檐式,塔基用石条叠砌为须弥座,塔体雕有观音神像,鸣禽走兽。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正中辟有拱券小门内嵌的塔铭已毁。塔刹残颓。塔通高10米许。应为明代建造。从该塔再往东南,还有两座明代砖塔,都已残破,需要抢救性维修。
长春庙最初叫胜海寺,胜海寺大殿现已修复。往日的辉煌将会再现。
黑龙潭
如果说峻峭钟秀的海陀山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塞外名山,黑龙潭则是镶嵌在她胸前的一块闪光的翡翠。
闻名遐迩的黑龙潭位于海陀山东侧,从东兴堡、前孤山、石头堡村沿沟而入,一路可饱览怪石奇峰、绿树冰川。幽谷中,大如屋小如牛的河刮石灵气十足,各显风姿;密林处,芳草软碧,撩枝探路,步步登高。更少见的是,盛夏时节,山峡两侧黛绿参天,飞蝶避暑,而沟壑里却冰瀑悬挂,寒气嗖嗖。近在咫尺,盛暑与寒冬相伴,着实罕见。
顺着哗哗的流水声,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可以看到烟熏嵯、三官庙、龙潭庙遗址,其中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至于当年平北军分区的战地医院、兵工厂、被服厂等更是难得的红色资源。若请老游击队员作向导,那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会使你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红、绿、古多姿多彩的景色倒影在龙潭沟荡漾的碧水间,无时不在陶冶着你的情操;三潭、二潭瀑布悬飞的哗哗声,无时不在萦绕着你心中的恋歌。一步一景,处处迷人的沿途风光使你没感到有多累就来到了日思梦想的人间仙境——黑龙潭。
一座凹形巨峰挡住了你的去路,崖下就是远近闻名的黑龙潭。直插云霄的峭壁上绿树亭亭、草木峥蝾,山顶中央是一道不肥不瘦的凹槽。有这样一首诗赞美龙潭瀑布:“崖挂珍珠倒卷帘,风飞瀑露洒云烟;碧水摇红千树影,深潭漾绿万重山。”仔细琢磨其诗意,龙潭和瀑布实际上是各有特色的两景。人们通常习惯把它们放在一起称龙潭瀑布。
雨水较少时,空中之水只是依贴着直上直下的崖壁,轻悠悠地溜下来。随着崖壁的不同颜色,水过处,时而白色,时而黑色,一会儿变黄,一会儿变绿。崖壁凸凹,纹路弯曲,又让水时而薄、时而厚,潇潇洒洒,好不温柔。远望,流水如丝如带、碧峰垂练;近看,飞珠泼玉、直泻潭底。水声悠扬,山鸣谷应。滴水穿石,贵在持久。千百年来,龙潭瀑布这把雕刀将潭池凿刻得洞可卧龙,深不见底。波纹似锦、清凉甘甜的潭水从缺口溢出,流向下一个山坎,岩壁叠宕,飞瀑重现,于是就形成了二瀑、三瀑……
每到雨季水大时,黑龙飞瀑便一反常态,峰顶之水毫无顾忌地从天而降,再不想依贴崖壁,轻轻漂落,则是使劲地探出身子,喷射而下。为此,龙潭北侧的山嵯上有一处摩崖石刻形容此景:“巍巍云峰,仙境神能,飞瀑千尺,其若洪钟。”这是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祈雨者的题迹。
《龙关县志》记载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很早以前,有一长工白天干活,傍晚不知去向。主人纳闷,尾随其后,只见长工从潭水中出入,问其缘由,长工说:“我是龙神,因行雨被玉帝治罪到此受苦,今时限已满,该回去了,可我的潭池却被白龙占据,您能帮帮我吗?”主人苦笑着说:“俺一个凡夫俗子能帮你什么忙?”龙神说:“您蒸面食三斗,等到某日见潭中起黑沫就投放,若见白沫则投狗血脏物之类。”主人半信半疑地答应了。届时率众来到潭边,果见雷雨大作,潭水鼎沸,人们按吩咐投食,顷刻,风定波恬。可又见白龙奔怒,山水暴发,村庄、禾田眼看被冲。这时,黑龙以形挡之,拼死抗洪,终于平息了水灾。百姓从此确信潭中住的是黑龙。
为报答其恩德,在附近盖起了黑龙潭庙。每遇大旱,怀来、延庆、赤城一带农民都来祈雨,求之则灵。
美妙的传说给黑龙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络绎不绝的游人无不为之动情……
浑元洞
浑元洞,位于石头堡东山之巅,主峰巍峨,林木森然。当年庙貌奇特,造化独钟。院内有清泉一泓,隆冬不冻。殿前柏树上挂着一块小木牌:“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寺院西北的悬崖峭壁间辟有一洞。洞深2.5米,宽1.8米,高2米。洞内依山凿剔出石佛一尊,佛像神态肃穆,若有所思。洞口有一棵大树,依树架木可通洞内。明清之际香客如云,佛道昌盛。
据说,在日伪时期,寺内的一个老道下岭南办事,走在海陀山梁上回头一看,浑元洞喷出一团红火,腾空向南飞去。老道大吃一惊,急忙返回洞内一看,石佛不见了,只剩一个佛座。人们说,那火团就是真佛。这自然是神话传说,可听不可信,但佛像究竟如何消失不得而知。
如今古建已荡然无存,石洞犹在。洞内的那个方形石座仿佛在等待着佛主的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