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天津天后宫
首页  > 天津  > 南开   »  天津天后宫景点介绍

天津天后宫

天津天后宫
天后宫建于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历经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宗教建筑。建筑群坐西朝东,面向海河,由山门、牌坊、前殿、大殿等组成,属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每年天后诞辰,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大型民间酬神庙会活动,沿河船户、周边信众亦纷纷到来,各地商贾云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业街——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荣。天后宫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元代。由于当时海运漕粮,漕船海难不断发生,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夫、官员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没钱的也来求财,没儿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灾。这是古人无法克服海洋、江河险难而求助神灵的消极表现,也反映了苦难民众的古朴文化心态。
中文名
天津天后宫
建    于
1326年
原    名
天妃宫
俗    称
娘娘宫
开放时间
9:00-17:00
门票价格
10元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景点简介

天后宫是天津市现存的著名道教宫观,主要是为了祭祀道教女神天后。它位于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中段,原名天妃宫、小直沽天妃宫、西庙、娘娘宫。
  天后宫坐西朝东,面临海河,最初创建于元朝(1206-1368年)时期的1326年,后来的朝代又多次重修。从东向西,主要建筑包括戏楼、幡杆、山门、牌坊、前殿、大殿、藏经阁、启圣祠以及钟鼓楼、配殿和张仙阁等。主体建筑是大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中间面阔3间,进深3间,7檩单檐庑殿顶,前接卷棚顶抱厦,后连悬山顶凤尾殿,是典型的明代中晚期木结构建筑风格。该建筑群是中国三大天后宫之一,也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天后宫之一。
  天后宫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历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员娱乐聚会的场所,除了举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仪式外,还经常有各种中国特色的酬神演出。据说在每年农历3月23日为天后妈祖的诞辰,这里经常举办民间花会,吸引了很多游人。
  早在1954年,天后宫就被天津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政府又重新修复天后宫,把它作为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

人物介绍

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北宋建国的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1936年徐肇琼《天津皇会考》引《天后本传》及《天后传》说,林默生而神异,幼而聪颖,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侠义,能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众人尊称为“通元灵女”、“龙女”、“神女”。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示祜,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晋封。宋代封之为顺济夫人,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并且很早就在天津及东南沿海各地修庙供奉。

历史由来

天津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热闹极了。有古人的诗可证。元代张翥有首诗《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写了拜祷天后盛况:“晓日三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元代朝廷封了天妃,又派官员代祀,可见上层人士对天后娘娘的尊重。来祭祷的人中更多的是船户,清人汪沆《津门杂事诗》有“天后宫前舶贾船,相呼郎罢祷神筵”的诗句。清人蒋诗《沽河杂吟》有“刘家巷里如云舶,部祷灵慈天后宫”的诗句。他们描写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热闹情景。农民也来给天后娘娘进香。孟韫徽《津门杂咏》说:“三月村庄农事忙,忙中一事更难忘,携儿结伴舟车载,好向娘娘庙进香。”可见农民来进香时也是成群结队。清人崔旭《津门百吟》有首诗对祀奉天后的情形带有总结性:“飞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来垂庙飨,海津元代祀天妃。”这首诗算是概括了600多年来从朝廷到民间敬奉天后的历史。天津天后宫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6年),并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称天后宫。天后宫最初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并举行酬神演出的场所,后来,天后宫两侧的街道形成商业集市和年货市场,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宝诞之日,天后宫都会举行天津皇会,会上会表演龙灯、高跷和旱船等民俗艺术。198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对天津天后宫进行居民动迁、文物修缮和博物馆建设,对天津天后宫内的海神天后妈祖、王灵官和四大金刚等神像进行复原。1986年元旦,天津天后宫经过重建重新对外开放。天津民俗博物馆将天津天后宫内的配殿辟为民俗展品陈列室。

文化渊源

俗称"娘娘宫",原名"天妃宫",宫内从元朝始为天津道教历史三个派别之一清微派为主,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如今的古文化街上。始建于元代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明代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天后宫坐西朝东,面对海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宫内供奉着天后娘娘。天后在古时被人们称为护海女神。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水性极好并经常驾船出海搭救遇难的人,故被后人敬为女神。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现存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 南、宫北大街,全长580米,宽7米。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天后宫如今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介绍天津的历史沿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

建筑布局

天后宫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它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受到全世界瞩目。天后宫的香火至今未断。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到天后宫烧香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拿着香烛、供品走入山门先拜前殿的“护法神:王灵官”像和“四大金刚”神像。然后穿过前殿,就望见正殿。人们先在正殿前半人高的铁铸香炉里焚香,随即向正殿里天后圣母方向三叩头,再起身步入正殿。天津天后宫,天津人俗称娘娘庙,位于海河西岸,古文化街中心位置,从海河岸边沿中轴线从东向西依次为戏楼、天后宫广场、幡杆、正门、前殿、正殿、凤尾殿、藏经阁,两侧有钟鼓楼、配殿和回廊,前殿和正门之间有普济泉等三口井水,据传说是天后娘娘为保一方平安镇住海眼留下的遗迹,以前还有井水售给游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经加盖保护起来了。戏楼、广场和幡杆均在天后宫正门之外,为过去祭祀天后的场所,广场在过年等时候会有大量卖吊钱窗花的摊位聚集,非常热闹,戏楼有时也会启用;天后宫前殿祭祀天后仪仗的护法神,正中为王灵官,左右分别为千里眼、顺风耳、加善和加恶;正殿祭祀天后,塑像周边有记录妈祖生平的壁画以及仪仗;凤尾殿在正殿后身,祭祀净瓶观音、滴水观音和渡海观音。左右配殿陪祀其他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有祭祀天后仪仗中药王和四海龙王的配殿,祭祀财神的配殿,祭祀关羽的配殿,祭祀斗姆及北斗星君(六十太岁)的配殿,以上是崇拜范围较广的,还有天津本地的民间信仰,如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哥哥、马王爷、土地、魁星等等。过去船户在出海之前往往将船做成模型奉送给天后,以此祈祷出海平安。老天津人还有在天后宫求子的习俗,传统相声《拴娃娃》即表现了这一习俗。过去夫妇婚后无子会到天后宫祭拜后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回家供奉,称为“娃娃大哥”,就是长子,日后即使生下长子也要排行老二,“娃娃大哥”每年还要拿去“洗澡”,寓意每年长大一点,也是老天津的民间信仰之一。正殿的神龛里,天后圣母慈眉善目,仪态端祥,凤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彩衣侍女,其中两人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一个捧宝瓶,一个捧印绶。神像前的供桌上摆满了香客们供奉的月饼、苹果、绢花等。供箱里投满了人民币,也有美元、港币。从这些供品可见香客的众多和虔诚。抬头向上,看见三块匾额,中间一块写着“垂佑瀛堧”,意为赐福沿海。两旁分别写着“盛德在水”,“万里波平”。意思都是歌颂天后海神。转身右看壁上,还有一块引人注目的新匾,上写“四海同光”。这是辛未年(1991年)菊月,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长曾蔡美佐赠给天津天后宫留念的匾额。它含义丰富,把人们引入美好的联想中。

春祭大典

(2013年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俗称的“小年”。这天早晨天降瑞雪,预示着来年是个好年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上午在天津天后宫隆重举行。春祭的本意就是在春天刚到来的时候,人们用隆重的仪式祭祀祈福,希望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托着人们美好的向往和期待。天津天后宫的春祭在继承传统民俗活动形式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和时代精神,既体现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又赋予传统仪式以新的文化内涵,使天津的春节年文化充满着浓浓的盛世和谐之意。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南北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天津文化的大部分都能在民俗活动中体现出来。从元代开始,天津的民间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民俗活动——春祭,据说当时的场面达到了“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景象。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春祭活动就不再举行,这项民俗活动人们生活中消失100年以上了。从2007年开始,天津天后宫又挖掘、整理出春祭这是代表津门民俗文化的活动。在飘扬的瑞雪中举行的春祭大典,除了举行独具津门特色的恭迎值年太岁仪式外,为进一步彰显妈祖博大慈爱的襟怀和庇护众生扶危济困的品格,在社会爱心人士的襄赞下成立的“天津天后宫助学慈善基金”,将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让学子们看到春天的希望,感知社会的力量和爱的温暖。

楹联赏析

楹联原文在天津天后宫正殿,原来悬挂一幅福州人郑瑞麒所撰的楹联,其联为:“补天娲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两般神女;治水禹圣,济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样圣功”。作者介绍郑瑞麒(约1790 ——?),字仁国,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嘉庆二十年(1819)进士,官内阁中书,直军机,旋出为九江知府,权广饶九南道兼九江关监督,改庆远知府,太平天国中以坚守庆远并乘间破敌功叙道员;多行德政,有郑菩萨之誉。赏析郑瑞麒所撰妈祖楹联原悬挂在天津天后宫正殿,据清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一“庙祀”记:“郑仁圃喜为楹联,时见意匠”。有题天后宫联云者:“补天娲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两般神女;治水禹圣,济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样圣功”。 梁章钜文中所称楹联作者郑仁圃,即郑瑞麒。郑瑞麒妈祖在出句中,以女娲补天,天后司海作比,认为女娲有德于天,天后有德于地,天后与女娲一样,堪称千古两位女神。在对句中,作者又把夏朝的大禹治水称圣,妈祖护航利运称圣,使河水澄清,海不扬波,所以,妈祖的功德亦与治水英雄大禹一样可以称为圣贤。郑瑞麒在联中,以上古的补天英雄女娲,治水英雄大禹,来烘托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的事功伟绩,并认为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其功堪与女娲、大禹比肩。郑瑞麒在联中以“补天”与“行地”;“娲神”、“母神”;“乾”与“坤”、“禹圣”与“后圣”;“河”与“海”入对,其对仗工整,信手拈来,妙然天成,包罗万象,读来令人对妈祖顿生敬仰之情。同时,对妈祖的神迹也作了高度概括,不愧为妈祖楹联中的瑰宝,难怪清代国学大师梁章钜评郑瑞麒的妈祖楹联为:“时见意匠”、“想见精心结撰,与神通也”。梁章钜对郑瑞麒以此幅妈祖楹联“思与神通”的评语,可谓至评。

修缮复原

天津天后宫于2012年5月进行大修,同年12月3日,完成修缮重新对社会开放。据介绍,天后宫古建筑群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元代。此次大修历时半年,本着抢救为主、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神像进行了修缮复原,并对建筑进行了必要的改造。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