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源古城
门源古城位于门源县境中部,县城东南,高踞浩门河北岸的一块台地上。隔河与照壁山相望,东、西临古城东路与古城西路,北今为房舍建筑物,距东关街二百米,习称古城。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门源古城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城内无任何建筑物。旧时房舍早已荡然无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根据《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县志、建置沿革》记载,门源古城建于宋代,被命名为大通城,浩门河并因城名而改为大通河,具体筑城年代当在1099年宋军收复河湟地区至1125年西夏攻占门源期间。关于古城被毁的原因,民间有骆驼客屠城的传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墙西北角竖有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石刻保护标志。
- 中文名称
- 门源古城
- 所属年代
- 1099年
- 保护批次
-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 所处时代
- 宋
- 所属国家
- 中国
- 东西长
- 约360米
- 南北宽
- 约300米
简介
目前城内无任何建筑物。旧时房舍早已荡然无存,唯破碎瓦片俯拾即是。根据《西宁府新志、地理、山川》及《大通县志、建置沿革》记载,门源古城建于宋代,被命名为大通城,浩门河并因城名而改为大通河,具体筑城年代当在1099年宋军收复河湟地区至1125年西夏攻占门源期间。关于古城被毁的原因,民间有骆驼客屠城的传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墙西北角竖有青海省人民政府的石刻保护标志。
古城旧址
门源县城叫浩门镇,以回、藏、汉三大民族为主。县城边上有一个地方叫古城,据说是以前该镇的旧址,曾有600人住在里面。 与其说这是一个旧址,不如说这是一片草地。三个牧羊人百无聊赖地坐在那儿,三群羊悠然自得地啃着草儿。在这宽阔得就像一个足球场的草坪上,唯一有一点古城迹象的便是四周留下的高高的、断断续续的土墩。它的西边有一个用水泥砌成的看台,据说每年的油菜花节的开幕式就是在这儿举行的。第二天早上我再到这儿时,不见了牧羊人,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学生哥模样的人,他们正在大声晨读,想必他们是想借祖先的护佑为学业加油!回族自治县
源回族自治县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属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辖。距省会西宁150千米,距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府驻地海晏县250千米。北负祁连山脉,南依达坂山。面积6902平方千米。2004年总人口15万人,少数民族占51.82%。有回、汉、藏、土、蒙古、撒拉等民族,1929 年设门源县,1953年成立门源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形复杂,平均海拔2866米,山、、台、丘、沟、谷、川、滩兼有。属高原亚寒带气候,1月均温-13.4℃,7月均温11.9℃,极端最低气温-30.6℃,最高气温24.5℃。年均降水量520毫米。有水资源21.43亿立方米。有煤、铜、金、铁、铅、锌及稀有金属等16种矿产资源。尤以煤分布广,探明储量 5500 余万吨。农牧产品有油菜籽、青稞、小麦、马铃薯、浩门马、牦牛。 县人民政府驻浩门镇,邮编:810300。代码:632221。区号:0970。拼音:Menyuan Huizu Zizhixian。地处祁连山系东端,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北部祁连山麓群峰耸立,南部达板山高拔陡峻,大通河谷地较平坦。大通河自西向东流径全境,宁缠河、老虎沟河、讨拉河等28条大小河流汇入大通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5℃,年降水量518毫米。门源回族自治县辖4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浩门镇、青石咀镇、泉口镇、东川镇、皇城蒙古族乡、苏吉滩乡、北山乡、西滩乡、麻莲乡、阴田乡、仙米乡、珠固乡。- 乐业 1大石围天坑群
- 那坡 2感驮岩遗址
- 靖西 3古龙山峡谷群
- 右江区 4澄碧湖
- 田林 5“西林教案”遗址
- 凌云 6凌云水源洞
- 右江区 7百色起义纪念馆
- 田东 8百谷和高岭坡遗址
- 田东 9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
- 靖西 10通灵大峡谷
- 隆林各族自治 11天生桥旅游度假区
- 隆林各族自治 12野猪岭景区
- 右江区 13红七军军部旧址
- 乐业 14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
- 隆林各族自治 15大树脚村
- 隆林各族自治 16平流壮寨
- 隆林各族自治 17大烘豹自然保护区
- 隆林各族自治 18天湖(万峰湖)
- 隆林各族自治 19冷水瀑布
- 隆林各族自治 20雪莲洞
- 隆林各族自治 21同福渔洞神韵
- 西林 22古家寨日出
- 隆林各族自治 23金钟山黑颈长尾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西林 24周邦洞群
- 隆林各族自治 25张家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