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万松老人塔
首页  > 北京  > 西城   »  万松老人塔景点介绍

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塔
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旁门,座落在北京第一胡同砖塔胡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松老人塔的全称为“元万松老人塔”,始建于元代,是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也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密檐式砖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塔高16米,八角九级密檐式,清塔中包着元塔,古朴典雅,玲珑精致。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西四南大街41号,砖塔胡同因之得名。
中文名称
万松老人塔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
开放时间
早9点至下午5点
建造日期
元代
塔    高
16米
类    别
密檐式砖塔

简介

万松老人塔,占地105平方米。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叠涩砌法,总高16米。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面积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平方米。 万松行秀为金、元时期佛教曹洞宗的高僧,河内(今河南洛阳)人,俗姓蔡,于荆州出家,自称万松野老,世人尊称为万松老人。他深得佛法,又精通儒学,故深受金章宗器重,赐居燕京(今北京)西郊的栖隐寺,直至81岁圆寂。此塔即为后人纪念他而修建的墓塔。塔南侧嵌有一方纪事石刻,上书“清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谷旦康亲王王永恩奉敕重修”。至民国初年万松老人塔荒芜日久,塔顶已长草。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组成“万松精舍”,筹资整修,并加筑了围墙和门楼。门楼上石额书“元万松老人塔”,并托其附近的广济寺代为照看。1986年西城区政府出资重修,施工中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裹砌其内的元塔。元塔八角七级,用元代特有的薄砖叠砌而成。万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砖塔。塔为金元时代风格的密檐八角九层砖塔,高约15.9米,是北京城区仅存的一座砖塔。塔院东西长14米,南北宽7米,面积为99.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2.5平方米。

万松老人

万松老人即万松行秀禅师,自称万松野老。金代河内(今黄河以北)人。 出家于荆州,是金元间著名的佛教大师(属佛教支派曹洞宗),15岁在荆州出家,受戒后云游天下,寻师访友,参究禅宗修行之道。据《五灯严统》本传:行秀对诸子百家之学无不会通,对《华严经》下的功夫最多。他精通曹洞宗的禅说,又长于机辩,年轻时就声名赫赫。同时深通儒家经典。金章宗于明昌四年(1193年)召见他,询问佛道,并赐赠锦绮大僧衣一件;承安二年(1197年)又下诏万松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的栖隐寺,直到他81岁圆寂。其名声因当时的蒙古书令耶律楚材师事之而益彰。耶律楚材向之参学三年,僧以湛然居士目之,万松老人曾语文正“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因而耶律楚材在元太宗任中书令(相当宰相)时,推行其主张。万松老人著作有《从容录》、《清益后录》、《万寿语录》等。万松老人圆寂后修此墓塔,塔原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修时加高至九级。塔上嵌有石刻一块上书“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谷旦康亲王永恩奉敕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叶恭绰等人重修,辟大门并书石门额“元万松老人塔”。1950年万精舍同人叶恭绰等人请求政府接管万松老人塔,随后由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接管。1986年西城区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砖塔,并在塔前大门后建房三间。1986年维修中发现清塔内包着元塔。该塔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一座砖塔。现已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结构

万松老人塔建造十分精巧。塔身分内外两层,外涂白色,东、西、南、北四面设券门,其余四面辟棂窗(假窗),窗由大方砖雕刻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托出一平台,惟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置有风铎(大铃)。万松老人塔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环廊,犹如大塔中包着一层小塔。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像,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并加彩绘,刻制精美细腻。在塔座基主壁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的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和名人题咏,对研究宋代历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价值。沿各层砖质梯阶顺级而上,可达塔顶。凌塔顶远眺,平原纵横阡陌,太行峰峦蜿蜒起伏,城市村落,河流道路,历历在目。笔者曾数度登临,每每生发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切实感受。万松老人塔从始建,已有整整一千年的历史。在长达千年的风雨剥蚀中,此塔经历了十几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耸立。可惜的是,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东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坏了这一重要建筑物的完整。从1986年开始,国家文物部门投巨资对其进行整体加固维修,2001年年底已基本竣工,预计2002年年底向社会开放,这一历史名塔将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世人面前。

文物价值

万松老人塔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比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帝皇帝的御笔。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那就更多了。在这里,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然而,在万松老人塔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却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千钵文殊铜象,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这尊像金光灿烂,铸于明代,全国少有。铜殿和铜塔,也是全国罕见的文物。铜殿高八点三米,宽四点七米,深四点五米,是明朝万历年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华严经字塔陈列在藏经楼内。这座字塔是用蝇头小楷字组成的。在长一丈八尺,宽六尺的黄绫和白绫上,写有《华严经》八十卷,六十万零四十三字。这是清朝康熙帝年间苏州许德心用四年时间设计、八年时间书写完成的作品,确实珍贵。大铜钟悬挂在显通寺的钟楼内。这口钟铸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为什么不铸成一万斤呢?这是为了忌讳皇帝“万岁”老爷的“万”字。这口钟名叫幽冥钟。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显通钟声,历来是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此殿占地一亩二分,高大肃穆。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下面条幅横悬,两旁锦幡垂挂。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宽敞,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着各色供果,敬有美丽鲜花。东面的经案头,还摆着鼓、磬、铛、木鱼等佛家乐器。不仅本寺僧人在这座殿内做早晚功课,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万松老人塔各大殿保存完好。

景区特点

万松老人塔特点有五:一是历史古老;有近千年的历史,巍然壮观,国内罕见;二是根深蒂固,经历过郯城1668 年8.5级大地震的洗礼,不歪不斜;和新塔一般;三是塔形壮丽,水色山光,白云塔影,使游人赞叹不已;再经山光水色的映衬,万松老人塔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游客有参与的机会;五是有动人的神话传说,倍增游兴。万松老人塔是北京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之一。明代顾乾《三十六景图》中称之为“古塔穿云”;清代黄申瑾《二十四景图》中称之为“塔影团圆”。可以助人遐想。登上塔顶,能看到四周群山都变矮了,连山顶的白云也荡漾于脚下。再登山一看,宝塔如同一根春笋。这种景象当地人叫做“山拜塔、塔拜山”,也有叫做“山不压塔、塔不压山”。它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无愧于“九级云梯攀到顶,一天星斗喜垂肩,关心海岛千山雨,放眼齐州几点烟”的诗赞。

保护状况

万松老人塔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现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万松老人塔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万松老人塔与现代建筑艺术融合在一起,虚怀若谷,将万松老人塔千百万年来的文明展示于世界人面前。

历史记录

据《佛祖统系道影》一书记载,万松老人“寂于元定宗元年(1246年)丙午,茶毗舍利无算,门人分塔供养。”我们已经很难弄清到底建了几座塔,都建在什么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万松老人塔为其中之一。塔初建之时,为“七级,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年年草荣其顶,群号之曰砖塔”。不过,时间一久,后人竟不知此塔为何而建。尽管如此,砖塔胡同周围还是相当热闹的。因为元代的北京城盛行杂剧,砖塔胡同以及附近的钱串胡同、玉带胡同和口袋底胡同属于核心区域,戏班、乐户、戏楼很多,你方唱罢我登场,喧闹异常。娱乐业比较发达的区域,餐饮业就会随之繁荣起来。《帝京景物略·卷之四西城内》记:“不知何年,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出,居者犹闷塔占其堂奥地也。又不知何年,居者为酒食店,豕肩挂塔檐,酒瓮环塔砌,刀砧钝,就塔砖砺,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骂,二百年不见香灯矣。”万松老人塔四周竟然成了酒食店,而砖塔,也遭受了刀磨人拍,二百年未曾承受香火。到了明代,朝廷将专司音乐、戏曲等事务的教司坊设在了东城的演乐、本司胡同,砖塔胡同一带也就沉静下来。《帝京景物略》记载:“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僧乐庵讶塔处店中,入而周视,有石额五字焉,曰‘万松老人塔’。僧礼拜号恸,募赀赎而居守之。虽塔穿屋如故,然彘肩、酒瓮、刀砧远矣。”乐庵和尚自此结束了游僧生活,在塔院住下来,终生守护。万松老人塔开始远离喧嚣,复归宁静。明人罗山刘梦谦有一首咏砖塔的诗作流传下来:“居然遗塔在,扰攘阅朝昏。草蔓萦萦合,松声谡谡存。传灯过佛祖,留字到儿孙。不读从容录,安知老宿尊。”虽然修缮过,但年年长草的塔毕竟不会一直完好如初。为保住万松老人塔,在乐庵和尚修塔后一百年左右,清朝皇帝下令修补。《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五十》记述:“万松老人塔……在民居中,原额无存。本朝乾隆十八年奉敕修九级,仍旧制,塔尖则加合者也。”不仅塔被保存下来,而且由原来的七级增至九级,塔顶也加了塔刹。关于这次维修,须弥座正南面简陋的石券门上留有石刻匾额,上写“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七月谷旦康亲王臣永恩奉敕重修”。由亲王负责重修,可见乾隆皇帝对万松老人塔的重视程度。这个康亲王,可不是一般的亲王,而是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的后代。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后因追论第二代礼亲王罪,原第三代礼亲王改由康郡王杰书承袭,仍沿用旧封号,礼亲王也就成了康亲王。奉敕修塔的永恩,就是杰书的曾孙,沿袭称康亲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才复号礼亲王。顺带提一句,永恩之子昭琏,有《啸亭杂录》一书传世。清朝满州第一才子、风流倜傥的纳兰性德在他的读史见闻《渌水亭杂识》中,也记述了万松老人和耶律楚材的师徒之谊,并附录一首耶律楚材寄其师的诗作:“风流彩扇出西州,寄与白莲老社头。遮日招风都不碍,休从侍者索犀牛。”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宣布“奠都南京”。混乱的局势,有人开始打起北京城文物古迹的主意。就在国民政府迁都南京的同一年,京兆尹李桓为谋私利,变卖官产旗产,其中就包括万松老人塔。关于这一段,刘季人先生曾在《北京文物报》上撰文作详细介绍。为保护万松老人塔,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组织了万松精舍,成员包括邓守瑕、齐之彪、关赓麟、朱道炎、赵润秋等人。经多次交涉,李桓同意把万松老人塔交给万松精舍管理,并提出所需维修及日常支出的费用也由万松精舍负责。6、7月,京兆全区旗产官产清理处将《留置证书》发给万松精舍,同时,财政部也下发了京字第124663号的执照。那时,万松老人塔塔院由桥洪羊肉店占用,历史似乎回到了乐庵和尚募资修缮前的景象。万松精舍不仅出资让桥洪羊肉店搬出,而且修建了围墙,并在塔东新建了一座小门楼,门楼的石额书“元万松老人塔”,题首为“民国十六年重修”,落款为“番禺叶恭绰敬题”。叶恭绰锁上大门,把钥匙交给附近的广济寺,托其代为看管。如今,门楼仍存,石额上的字也清晰可辨。可惜的是,这种较理想的状况并没有长久维持下去。社会动荡不堪,又经过日寇的入侵、涂炭。1940 年,塔院被牙医张海良私自占用,成了一家私人牙科门诊所。为保护古迹,1950年11月28日,以叶恭绰为首的万松精舍在世同人再次发力,致函文化部文物局,请求将“该塔院地段及建筑、树木”等“接收管理”。文物局随即通知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按叶恭绰等人函件接管了万松老人塔。于是,这一历经七百余年风雨的砖塔,开始了由政府管理的时代。之后,并没有太多关于万松老人塔的记录。塔院逐渐荒凉起来,院内杂草丛生,唯有塔孑然立于中央。后来,塔院又有了住户。1980年,该塔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维修后并没有对外开放,而用新建的房子开了商店,卖家用电器。过了几年,家电商店改为妇女用品商店。1995年10月20日,万松老人塔成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而塔院依旧。临街的房子总是很抢手,更何况是西四这样寸土寸金的地界儿,房子用途再次改变,成了药店和饭馆,一直到这次拆除前。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文物部门在维修时,发现外层塔里竟然还有一座砖塔。这座被包在里面的塔,就是元代时建的塔,而包在外面的塔身,则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