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台钧窑遗址

钧窑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因为以县城内的钧台及八卦洞一带窑址所产品质最高,故统称为“钧窑”。1951年故宫博物院的陈万里先生在此发现一批窑址,1962年该院又对此处进行考古调查,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钧台、八卦洞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此窑在北宋徽宗时期最为兴盛,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瓷器的窑场。
窑址的分布面积十分广阔,达30多万平方米,瓷窑排列密集,堆积一般在1米以上,厚者可达2米以上。钧台窑址应是一处官营的手工业作坊,共发现11座窑炉及作坊、灰坑等遗迹。窑炉排列一线,作坊位于正中,从瓷坯的成型、上釉、入窑到烧成瓷器,各道工序可持续进行。瓷窑炉是从半侧焰式陶窑炉发展而来的,为就地挖筑的半地穴式土壁窑,一般是单火膛,只发现一座双火膛。窑炉的结构及装烧方式便于控制火候,使温度达到1200度。
瓷器的种类繁多,既有钧瓷、汝瓷、影青瓷,又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产品的造型端庄厚重,釉色光亮莹润,特别是钧瓷窑变,红紫相映,光彩夺目。
钧瓷的釉色千变万化,主要有天青、豆青、月白、紫红、碧蓝、米黄诸色。器表多有自然形成的裂纹,称为“蚯蚓走泥纹”或开片。造型有各类花盆和盆奁几,如葵花式、莲花式、海棠式、六角形、方形、长方形等,还有出戟尊、敞口尊、碗、盆、炉、钵、洗等。
钧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全盛于北宋末年。钧窑中以铜红铜釉最为著名,它的烧制成功是中国古代烧瓷工艺的一项创新。到了金元时期,各地仍竞相仿制,元代以后逐渐走向没落,明代停止了烧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继承钧瓷传统艺术,已在钧台建厂恢复了生产。
经过近年的考古调查发现,除钧台窑址外,在河南禹县神垕镇、临汝、郑县、新安、登封、安阳、鹤壁和河北、山西等地都发现了宋代钧窑的窑址,但规模较小,均属民间瓷器窑场。(国家文物局)
钧台钧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德江 1艺术石林狩猎场景区
- 江口 2梵净山
- 松桃苗族自治 3寨英村古建筑群
- 石阡 4石阡万寿宫
- 碧江区 5东山古建筑群
- 万山区 6万山汞矿遗址
- 思南 7思唐古建筑群
- 沿河土家族自治 8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
- 石阡 9石阡温泉
- 万山区 10万山雪花洞
- 碧江区 11南长城
- 碧江区 12十里锦江
- 碧江区 13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 碧江区 14大明边城景区
- 德江 15龙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 16木黄会师纪念碑
- 碧江区 17西岭归樵
- 碧江区 18南岳飞泉
- 碧江区 19六洞岚光
- 江口 20寨沙侗寨
- 碧江区 21乌江小山城
- 碧江区 22东山楼阁
- 碧江区 23石笏朝天
- 碧江区 24铜仁东山寺
- 碧江区 25金鳞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