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中医杂记   »  溶出度的研究应用

溶出度的研究应用

来源:

溶出度是指在规定介质中,一定条件下,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剂型溶出的速度和程度。而溶出度试验是一种控制药物制剂质量的体外检测方法。自1967年由美国首先介绍溶出度试验后,溶出度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制药工业质量控制项目之一,成为评价制剂处方和生产工艺的一种手段,以及评定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和制剂均匀度的一种方法。美国、英国、日本先后在药典中收载,现行的《中国药典》2000版(CP2000)中有183种制剂规定了溶出度检查。
目前,对溶出度研究最多的是片剂和胶囊剂,包括缓释制剂、控释制剂、速释制剂、复方制剂、肠溶制剂、中成药、结肠靶向制剂、栓剂、膜剂、胃漂浮片、脉冲片、β-环糊精包合物、透皮控释贴片、固体分散体、水性分散体、微球、滴丸、微囊、微丸、凝胶溶液、外用制剂等的研究。从溶出度的研究应用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用于衡量固体制剂的质量
对于药品质量控制来说,体外溶出度试验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药品质量控制手段,二是制定药品标准。崩解度合格的同一制剂的不同产品,药物溶出度的不同将严重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因此溶出度试验被列为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西药片剂、胶囊剂早已将溶出度测定作为常规的质控方法,《美国药典》(USP)21版中检查溶出度的品种有370种,23版增加到458种;《中国药典》(CP)1985版仅有7种,2000版增加到183种。对中药溶出度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将其作为评价中药口服固体制剂的质量及考察剂型、工艺、辅料的合理性的一个客观指标。以新癀片为对象,就对加有吲哚美辛的新癀片进行了溶出度测定,探讨中药对西药溶出速率的影响。可见,对于控制药品质量来说,溶出度试验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用于评价固体制剂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溶出度检查法是各国药学工作者都在致力发展研究的一种特殊的体外试验方法。当药物的体外溶出特性与体内吸收特性呈显著性相关时,可用溶出度试验有效地评价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如对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体内血药浓度及体外溶出度的相关性研究,可发现其体内吸收与体外释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可根据体外释放结果,推测体内的吸收情况。
溶出度测定能有效地区分同一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因此不仅越来越多的片剂和胶囊剂要检查溶出度,有些栓剂也要测。对于不同药物选择尽可能接近体内状态的方法,可得到更好的体内外相关性。比较磷酸苯丙哌林缓释片与咳快好普通片单剂与多剂双交叉试验的生物等效性及体内外相关性,可发现缓释片体内吸收与体外释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用于评价和筛选制剂工艺、处方和剂型
在口服固体制剂的研制中,借助溶出度数据对每个新处方、剂型和工艺进行筛选评定,可避免在研制工作中的盲目性。
通过相似因子法进行两制剂或两种以上制剂的溶出度评价,以确定它们与对照药品是否相似,从而可筛选出合理的处方和处方工艺,保证研制产品的质量。如通过溶出度的测定,得知口腔用新剂型甲硝唑微栓既能起速效作用,又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了依据。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硫酸沙丁胺醇渗透泵片进行配方优化,得到了满意的溶出曲线,表明人工神经网络在药物配方优化技术中是非常有用的。通过研究载体、辅料、剂型等对药物溶出度的影响,能科学地筛选出辅料的品种、最佳处方和最佳剂型。而考察不同的生产工艺对溶出度的影响,对开发新产品、设计新工艺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测试仪器和检测方法的不断更新,药物溶出度的测定已越来越引起药物科研人员的重视。溶出度试验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测定品种数目的不断增加,以及设备更趋于自动化,对于指导新药研究、提高药物研制水平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