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心主神明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耿世钊 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心主神明”是说心脏全权负责脑的功能正常与否,因为它掌管脑组织活动的血液供给线。这一理论不是为古人或现代人所专有,只要医学发展,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要尊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按照“心主神明”的提示观察分析心脏功能更能够深刻地揭示心脏与脑的功能关系,并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普遍接受,也最容易沟通中西医的基本理论。
●讨论中西医认识分歧时,应以医学实践为依据;中西医的发展都要打破各自理论的局限性,同时还要分清主次、坚持原则。
笔者在2010年9月1日《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题为“心这样主神明”的文章,一方面收到了许多好的评价,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意见。为了澄清一些人对心脏概念的不同认识和笔者“对中医脏腑理论的误解”,也为了明确医学讨论应遵守的原则,笔者在此对“心主神明”做进一步说明。
心对脑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之“主”字是主持、操控的意思,不是执行的意思。“心主神明”是说心脏全权负责脑的功能正常与否,因为它掌管脑组织活动的血液供给线。心脏稍有供血不足,就会使大脑的思维混乱。所以,“主”字恰当地概括了心和脑的主要工作关系。按理说,心脏同样也向全身所有的其他脏器供血,它也应该是主持全身所有脏器的功能。无疑,这是对的。但是,从全身各脏器的解剖和功能的协调配合方面,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方面,却是由脑功能完成的。甚至包括全身血液的随时随地的再分配的变化也主要由大脑功能完成的。正是注意到脑组织拥有上述各项功能,所以,当心脏在向全身各器官供血时,才尤其显示了它在主持大脑功能方面的突出作用。事实上,脑组织丝毫的缺血足以干扰脑功能;足够的供血就可以保障大脑的重要功能。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为了满足大脑功能的需要,心脏努力工作一生。与大脑的工作方式比较,心脏是纯粹干力气活的,是不折不扣地进行力学做功的脏器。而大脑主要是通过化学方式做功的。可以说心脏只在过度劳累的时候才得病,而大脑劳累后一般只表现为思维混乱,精神情绪的变化。在心和/或脑供血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首先限制机体工作,减少心脏和大脑的负荷,也不会使心脑细胞坏死。为了大脑的工作,心脏时常处于疲于奔命的状态。在婴幼儿时期很少形成心脑血管疾病,只是成年以后所有的社会和家庭等等的压力增加了精神和心理负荷,并最终转化成心脏的力学负荷。正所谓“累心”才患心脏病,劳累四肢不得心脏病。
循环系统对全身血液不断的再分配作用,正是保障脑组织任何时候都有充分的血供的优先机会。相反,如果把心脏与其他器官一视同仁,把脑组织和心脏的决定作用对立或颠倒过来,都不能充分说明心脏的重要价值。或许我们可以从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危害中体会到中医理论如此强调心脏的重要性并不过分。实践中,正是坚持了心主神明的原则,才更好地理解了心脏病的病因主要与心理、心态、心情和心量有关,也了解了脑部疾病的根源也主要源于心脏的功能紊乱。
“心主神明”这个原则不是为古人或现代人所专有。只要医学发展,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要尊重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抛开中医的其他理论,在西方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思维方式的指导下,实践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最终会走入中医理论“心主神明”的逻辑之中。这样的实践过程正是充分论证中医理论科学性的有效途径。现代科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一般系统论强调了“系统各部位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作用,为我们提供了改造现代医学理论中还原论的思维局限性的理论依据。强调整体观念,才能逐步证实、进一步明确心和脑之间的关系。这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这个关系只有用“心主神明”的描述最恰当。
“五脏藏神”与“心主神明”
并不矛盾
有人认为“神明”不仅限于大脑的功能活动,也应该包括五脏的功能。因为中医还有“五脏藏神”之说。笔者认为“五脏藏神”与“心主神明”并没有矛盾。
所谓“神明”,在中医理论是很宽泛的内容,概念相对模糊。它不仅包括了大脑的思维活动,也包含了各脏器的功能。这样的命题肯定也是对的,但是这些不是拒绝“心主神明”的理由。五脏藏神之说应该另有解释,不会用“心主神明”的相同方法进行论证。简单地说,在人的一生中心脏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工作,优先保障大脑的血液供应,同样也尽量保障各脏器的供血。显然,这种区别对待更有利于机体增强适应性,有利于人类的遗传和发展。所以,中医理论才把心脏看作“君主之官”,这也是保障其他脏器功能正常,体现五脏藏神的关键。这与中医理论特别提出对神明功能的主持作用完全是一脉相承,只是它更强调了人体的功能性的作用和心脏的价值,故而才有“心主神明”之说。
有效结合中医理论原则
充分发挥超声心动图作用
笔者是结合长期的工作实践,从超声心动图的角度阐述对中医“心主神明”这一重要理论原则的理解和体会的。2005年9月17日中央电视台《相约夕阳红》节目报道的一位63岁高龄的心脏移植患者,接受了一个30多岁的移植心脏,使患者发生了巨大的心理变化,体质也增强了。笔者所在医院一位年轻患者做心脏移植术后感到“就像换了一个大脑”。这些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以后,其他的脏器功能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善,但是主要的还是心理和大脑功能的改善。实践中,正是由于低估甚至反对心主神明的认识,已经给临床研究带来了重大的误解。
如果结合中医理论对各个脏器功能的论述,不再把超声心动图当作是测量心脏大小的工具,不再把操作者当作机器的附属品,就会时刻注意心脏的损伤与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之间的微妙联系,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就可以超越心脏的数据范围,打破心脏和腹部超声的界限,得到更为深刻的,更受临床欢迎的诊断。笔者正是向这些患者充分讲解“心主神明”的内在价值,使他们对于自身的心脏病的来龙去脉更清楚,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强了。在这里值得提及的是在近二三年里,已经有6位被诊断为扩张性心脏病的患者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心功能状态,有5位在平均半年的时间里扩大的左心室回复到正常范围。有一位患者的主治医生宣判了他的寿命不超过半年,结果至今已经活到了13年,令主管医生们吃惊不已。根据这样的实践结果,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心脏病理论。因为任何理论只能以实践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只看病,不看人。
所以,超声心动图仪是现代工程学的产物,也是一面镜子,它可以透过胸壁和肋间隙把心脏的实际运动状态原原本本地显示在荧光屏上,给医生们一个充分认识和讨论各种心脏病的平台,而且完全不限制操作者的观察和思考。有效地结合中医理论原则更能够充分发挥超声心动图的作用。按照“心主神明”的提示观察分析心脏功能更能够深刻地揭示心脏与脑的功能关系,并得到了广大患者的普遍接受,也最容易沟通中西医的基本理论。
讨论中西医认识分歧
应遵循四个原则
在讨论中西医认识分歧的时候,笔者强调以下四个原则。
1.讨论应以医学实践为依据。对待任何医学理论不要抱有偏见,不以某某理论的尚有争议的条目为依据,当然也不被现代的某某权威意见所左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某个理论的正确性而努力。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不是靠维护得到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显示出来的。
2.中西医发展到今天,对于解剖的理解和解剖学的客观性是两种医学共同的认识,也是双方发展的共同基础。目前人们的认识分歧主要在对心脏或脑功能涉及范围方面,而解决这样的认识差别还要以对于解剖的共同认识为基础,才能逐渐取得对功能认识的一致性。
3.中西医都是研究人体科学的,它们之间的认识差别总会在不断的讨论中得到统一。有时候解决认识的分歧不能仅仅限于医学知识本身,还要应借助于更高层次的知识,如哲学、逻辑学知识等等。
4.中医药的发展,在吸收现代医学知识时,千万不要丢掉自身最宝贵的部分。原则是不能改变和转让的。不是所有的现代医学的发展都是正确的。中西医的发展都要打破各自理论的局限性,同时还要分清主次、坚持原则。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