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诊疗技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气性呼吸困难,常在夜间和凌晨发作。辨证论治
1.发作期
(1)寒饮停肺证
[证候] 咳喘哮鸣,恶寒怕冷,鼻流清涕,痰液清稀,四肢欠温,面色淡白。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
[治法] 宣肺化饮,止咳平喘。
[方药] 小青龙汤。主要药物:麻黄、桂枝、白芍、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甘草。
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白芥子泻肺涤痰。
(2)痰热壅肺证
[证候] 咳喘痰鸣,痰稠色黄,口干咽红,或发热面红。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止咳定喘。
[方药] 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
痰多者加瓜蒌、海浮石、半夏化痰降逆;痰鸣喘息不得卧者,加葶苈子、地龙泻肺平喘;大便干结,舌苔燥黄者,加大黄、芒硝通腑利肺;咳痰稠黄者,加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清热化痰。
(3)外寒肺热证
[证候] 咳喘哮鸣,恶寒发热,流涕喷嚏,头痛,咽红,汗出,口渴,痰黏色黄。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滑数。
[治法]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药] 定喘汤。主要药物:白果、麻黄、苏子、款冬花、杏仁、桑白皮、半夏、黄芩、甘草。
热重者加生石膏、山栀清热泻火;痰多者加天竹黄、海浮石、浙贝母清热化痰;气逆喘息者加代赭石、地龙、葶苈子化痰降逆。
(4)虚实夹杂证
[证候] 哮喘持续发作,喘促胸满,端坐抬肩,不能平卧。面色晦暗色青,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
[治法] 温阳补虚,降气化痰。
[方药] 苏子降气汤。主要药物:苏子、半夏、肉桂、前胡、厚朴、当归、炙甘草。
阳虚明显者,加附子、补骨脂补肾壮阳;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加党参、黄芪、胡桃肉、诃子补肺敛气;面唇紫暗明显者,加当归、丹参、红花活血通脉。
2.缓解期
(1)肺气亏虚证
[证候] 面色淡白,乏力,自汗,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肺固卫。
[方药] 玉屏风散。主要药物:黄芪、白术、防风。
汗多者加五味子、煅牡蛎敛汗固涩;肢冷者加桂枝、附子温阳益气;若气阴两虚,咳呛,痰少质黏,口燥咽干,舌质红者,可用生脉散加沙参、黄芪、玉竹等益气养阴。
(2)脾气亏虚证
[证候] 食少便溏,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少,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 六君子汤。主要药物: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
食欲缺乏者,加神曲、焦山楂、炒麦芽导滞助运;大便溏薄者,加煨木香、砂仁、苍术健脾燥湿。
(3)肾气亏虚证
[证候] 动则气促,面色白,形寒畏冷,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 补肾固本。
[方药] 金匮肾气丸。主要药物: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炮附子、桂枝、泽泻、茯苓、牡丹皮。
肾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补肾阳;肾阴虚者去桂枝、附子,加麦冬、当归、龟板滋阴补虚;动则气喘者,加冬虫夏草、五味子、蛤蚧补肺纳气。
经验方
1.验方一
[药物组成] 沉香2.5克,侧柏叶3克。
[功效] 温肾纳气,止咳平喘。
[适应证] 哮喘夜间发作者。
[用法用量] 共为细末,临睡前顿服。
2.验方二
[药物组成] 皂荚15克,白芥子20克。
[功效] 宣肺化饮,止咳平喘。
[适应证] 哮喘发作痰多者。
[用法用量]烘干,每次1~1.5克,每日3次。
3.补肺定喘汤
[药物组成] 麻黄9克,细辛6克,苏子6克,杏仁9克,陈皮6克,半夏9克,黄芪9克,太子参9克,补骨脂9克,淫羊藿9克。
[功效] 宣肺化饮,止咳平喘。
[适应证] 寒性哮喘。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4.慢性哮喘丸
[药物组成] 桑白皮30克,麻黄10克,杏仁12克,法半夏12克,白矾6克,干姜6克,甘草6克,细辛3克。
[功效] 清肺定喘,化痰利窍。
[适应证] 慢性哮喘风寒证。
[用法用量] 上药共研末,水丸,每袋 18克。每次服6克,量病轻重,可酌增减。
5.小萝皂丸
[药物组成] 莱菔子30克,皂角6克,瓜蒌15克,蛤粉15克,制南星15克,葶苈子6克。
[功效) 清肺定喘,化痰利窍。
[适应证] 哮喘之痰涎壅盛证。
[用法用量] 上药共研末为丸,每次服3克,每日两次。
适宜技术
1.贴敷法
(1)穴位贴敷
方法一:白芥子、延胡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2克。共研细末,分成3份,每隔10天使用一份。用时取药末一份,加姜汁调如一分钱币大,分别贴在肺俞、定喘、膈俞、膻中穴,贴0.5~2小时后揭去。用治冷哮。
注意:①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②贴药时间为每年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连用3年。
方法二:用白芥子3克,细辛0.6克,胡椒 1克,白附子1克,共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后敷于肺俞穴上,每于夜间睡前敷上,次日晨起取下。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注意:如局部反应重,亦可敷1~2小时取下, 1~2日进行一次,7次为一疗程。
(2)敷脐法
麻黄5克,白芥子4克,半夏、桂枝各3克,丁香0.5克,砒石0.3克,共为细粉。用前以生姜一片擦拭脐部,趁湿将药粉撒于脐中,再用纱布覆盖,敷两小时。每日一次,用治虚性哮喘。
注意:若贴后皮肤发红,局部出现小疱疹,可提前揭去。
2.针灸法
(1)体针
方法一:哮喘发作时可取定喘(针后拔罐)、天突、膻中。咳嗽痰多者,加丰隆;缓解期取肺俞、足三里、肾俞、脾俞。每次取3~4穴,轻刺加灸,隔日一次。适于在好发季节前做预防性治疗。
方法二:发作期取穴定喘、天突、大杼、内关,每日一次。咳嗽痰多者,加膻中、丰隆;缓解期取穴大椎、肺俞、足三里、肾俞、脾俞、关元,每次3~4穴,轻刺加灸。适于在好发季节前做预防性治疗。
(2)耳针
选喘点、内分泌、肾上腺、气管、皮质下、交感、肺、脾、肾。将上穴分两组,每次取5穴,用毫针刺之,中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两组穴交替使用。
3.推拿法
先用推法,依次横推胸腹部(以华盖、膻中为重点)、腰背部(自上而下,以肺俞、膈俞、命门为重点)、脊柱及其两侧。接着按肺俞、膈俞。每1~3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哮喘缓解期。
4.穴位埋线法
方法一:取定喘、大椎、肺俞、厥阴俞、中府,尺泽等穴。埋植羊肠线,每20~30天一次,连续数次。主治支气管哮喘。
方法二:取穴定喘、膻中、中府透云门、肺俞透厥阴俞、孔最、足三里等,每次选用1~3穴。选定穴位后行常规消毒、局麻,用埋线钩针或三角缝针穿入羊肠线,快速刺入皮肤,埋于需要的深度(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线头不能暴露在皮肤外面,针孔涂以碘酒,盖上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一般埋3~4次后开始见效,两次埋线间隔时间为20~30天。
5.雾化疗法
寒哮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10克,苏子、橘红各5克;热哮用麻黄5克,杏仁、黄芩各10克,石膏30克,桑白皮15克,金银花20克。水煎两次,混合后再浓煎并反复过滤、沉淀,取液50毫升瓶装,超声雾化,口腔吸入,每次雾化时间为40分钟。适用于哮喘持续发作。
6.天灸疗法
药物制备: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厘米×1厘米×1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大小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取穴:①肺俞、胃俞、志室、膻中;②脾俞、风门、膏盲、天突;③肾俞、定喘、心俞、中脘,背部穴位均取双侧。每次一组,三组交替使用。将药物贴于穴位,每次贴一小时,10天贴一次。治疗3个月,共9次。
天灸疗法对于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操作方便、安全、无副作用。治疗期间,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及易致化脓食物,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