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治证”求解寒温统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热病是整个外感病的总称,它允许不同的医学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划分不同的阶段,也允许不同的医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划分不同的证型,作为某个时空点的标志,也就是用证和方进行治疗。
对于外感热病的不同阶段,温病学家、伤寒学家都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划分。伤寒学家把外感热病划分为六个阶段,并且以六经为名称加以概括。温病学家用卫气营血划分了四个阶段,以三焦辨证划分了三个阶段,它们内部也不统一。伤寒的阳明病与温病的气分病可以基本重合,到了这个阶段,也不用管患者属于伤寒还是温病。也就是说,即使是寒邪致病,到了阳明阶段就不需要考虑寒邪的特点了。同样,温病后期,正气衰竭,也会出现脱厥证候,这时不能因为顾虑有可能是“灰中有火”,而不敢使用回阳救逆之品,“该温阳时就温阳”,这应该成为未来温病学的新观念。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治证”来避开寒温之争,开辟互相协作的方法。
打个比方,外感热病的过程,就像九曲黄河一样,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不同的温病学家、伤寒学家,在不同的地域设立了很多码头,找出来很多确实有效的方药,这就是救助患者上岸的系列措施。患者可以从任何地方下河(发病),也可以从任何码头(证型方药)上岸。无论是顺传,还是逆传,都是生命之舟运行的过程,都应该得到医学的救助。张仲景在沿岸设立了113个(方药)码头,叶天士、吴鞠通、吴又可都设立了一些码头(方药),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患者顺利上岸。帮助病人无需考虑是谁设的码头。当然,在古人设立的码头边上,今人也可以再设立一些码头,还可以用新技术加速小船靠岸的过程,这就是静脉注射液的发明和使用,以及各种新措施的不断开发。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