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绥德师范
首页  > 陕西  > 榆林  > 绥德   »  绥德师范景点介绍

绥德师范

绥德师范
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的前身是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3年在李子洲等共产党人的争取下,由国民政府在原绥德雕山书院的基础上创立。2002年校团委被团榆林市委授予"红旗团委";2005年度被榆林市直机关工委授予"五型党组织";2006年被榆林市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度被榆林教育工会评为"先进单位"。绥德师范学校创立于1923年,原名“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3年夏,革命先驱李子洲受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的派遣,回陕开展工作。1924年夏,他来到“四师”任校长,当年冬天,就在学校建立了中共党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开展革命活动,使学校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和活动中心。为此,学校曾遭国民党当局的三次封闭。1934年夏学校恢复招生,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接办绥师,学校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绥德师范”,并把干部培训作为中心任务。1948年春,学校同绥德分区党校合并;到1950年5月又分设,恢复了单一师范性质,进入“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时期。文革期间,学校下放绥德县管理,改招普通中学学生;直到1978年又收归地区,并恢复招收普师专业学生,2006年5月,改制为普通高中,加挂“榆林第二实验中学”校牌。2017年7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己批准绥德师范学校与榆林学院合并(保留陕西省绥德师范学校校牌)。2018年9月,绥德师范学校并入榆林学院,成立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
中文名
绥德县师范学校
别    名
榆林第二实验中学
创历时间
1923年
建筑面积
26018平方米

办学历史

绥师·革命的摇篮这是一所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学校,这里是陕北共产党的发源地,正是当年绥师的师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广泛传播,也彻底改变了这块土地的命运。1923年5月,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简称四师)在绥德正式成立。1924年夏,李子洲就任四师校长,辞退了旧教职员工中的封建腐儒,从北大、北师大等处聘请共产党员王懋廷、王复生和进步知识分子田伯荫、杨明轩、常汉山等人到四师执教。他们大刀阔斧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以“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为宗旨,将马列主义列为重要的教育内容。1924年11月,陕北第一个党组织在四师成立,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点燃了陕北革命的星星之火,四师成了陕北有志青年最向往的地方。这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和不安,短短几年时间,四师屡遭封闭,最长的一次,时间竟长达三年半之久。1934年,停办三年半的学校恢复办学,并更名为陕西省立绥德师范学校(简称绥师)。如今,绥师校史馆就建在绥德师范学院的校园内,这所学校的前身就是绥德师范学校。除了传播马列主义,四师时期,学校强调要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星期天要组织学生轮流到附近的农村做宣传和调查工作,并且形成了制度,长久保留了下来。仅1943年到1945年,《解放日报》就对绥师学生的下乡活动报道过5、6次。当年好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依然不过时。进步的思想加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从绥师走出去的革命青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校史馆里一份1947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当时绥师自动报名参军的学生有56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40%,其中女生15名,占当时女生总数的86%。他们先后为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目前学校找到资料的烈士就有73名。一串串数字就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幻化成一句句呐喊:“为了共产主义!为了美好的明天!”抗大·土窑洞里的抗战在前往郝家桥村的途中,沿路的山上有一排窑洞,是抗大在绥德的旧址。那些残破的土窑洞,就是当年抗大学生自己动手打出的校舍,而就是这些土窑洞,培养了一大批民族精英,走上了抗战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1942年春夏,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抗大成为日军进攻的重点目标,为保存革命力量,抗大总校奉中央军委之命迁至绥德,校部设在绥德城西山寺。抗大初到绥德时,没有校舍,学员们只能靠自己挖窑洞、种粮、种菜、纺线、织布,边生产、边学习。总校与分校(清涧、瓦窑堡、子洲等)的学生们共自己动手挖土窑洞200多孔,新盖了教室、开荒种田、办作坊、捻毛线、养猪养羊、开办合作社,全年收入达三百万元,物质生活有了保障。1945年为了巩固东北抗日根据地,抗大总校奉命开赴东北,筹建东北军政大学。抗大在绥德的办学时间虽然短暂,但他们艰苦创业、顽强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绥德。“红色”就是中华民族坎坷之路、不平凡之路上流下的鲜血,也是中华儿女追求光明自由的脚印,红色就是生命,红色就是希望。建校以来,绥师为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培养了万余名优秀人才,享有“革命基地,教师摇篮”的美誉。全国解放前,培养的学生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刘澜涛、马文瑞、安子文、张德生、白如冰、张达志、贺晋年、汪洋、白介夫、柳随年等近30位同学,后来成为我党、政、军的高级干部;白明善、王兆卿、贾拓夫、艾克藩等40名同学,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献身。著名作家柳青,爱国女杰杜岚,外交家安致远和以刘森民为代表的大批艺术家,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全国解放后,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及教学工作,为陕北地区,特别是榆林市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绥师的发展:毛泽东、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曾为绥师题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对绥师的发展也给予关注,曾作过批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国务委员迟浩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佩云、许嘉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绥师80周年校庆题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陈建平来绥德师范考察工作时为绥师题词师范大学的光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也为绥师提词,称绥师为绥德之光。

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6018m2,拥有一流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男女生公寓楼、大礼堂等。目前,校园各种教学场馆功能设施齐全。现代化教学设施方面,现有闭路电视网、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琴室、语音实验室,开通了远程教育网和校园网,教学设施日臻完善。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楼、办公楼、实验楼、男女生公寓楼、大礼堂等。目前学校各种教学场馆功能设施齐全。现代化教学设施方面,现有闭路电视网、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琴室、语音教室,开通了远程教育网和校园网,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校园环境达到了美化、净化、绿化、硬化。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42人,修完研究生课程者33人,特级教师1人,省级教学能手3人; 高级讲师19人,讲师48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1人。

办学成果

学生成绩

2007年市政府授予学校市级标准化高中。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丰富的教学培训经验,连年来向高等艺术、体育院校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近年来,广大教师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有百余篇教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其中在国家权威性期刊中转载的十余篇。自编辅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十余种。

学校荣誉

1996年被陕西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同年被陕西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石刻师魂“卫生先进单位”;1999年评为“榆林市先进党组织”,同年被中共榆林地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1年被绥德县环保局授予“县级绿色文明示范学校”;2002年校团委被团榆林市委授予“红旗团委”;2005年度被榆林市直机关工委授予“五型党组织”;2006年被榆林市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度被榆林教育工会评为“先进单位”。新时代,新气象,新机遇,新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全体师生决心站在时代的潮头,扎实工作,励精图治,有效地利用和配置办学资源,坚持走质量效益的路子,使绥德县师范学校(榆林第二实验中学)这所具有“人才摇篮”美誉的学校,成为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文化传统

教学理念

学校努力构建一支具有远见卓识和实干精神的校领导班子,一支忠于职守,勇于开拓的中层干部队伍和一支团结争先,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由于全校上下同心协力,已经形成教风好、学风浓、校风正的良好的态势。

校训

读书勿忘救国 救国勿忘读书 “求学勿忘革命,革命勿忘求学。”是李子洲校长在我校初创时期所确立的办学思想,并指出:“如求学而忘革命非真求学,革命而忘求学非真革命”(陕西人民出版社《杨明轩》第118页)。从此,“读书勿忘救国 救国勿忘读书”便成为学校的灵魂——在革命时期,“革命”的目的是 “救国”;在建设时期,“革命”的目的是“强国”。时代在发展,但其灵魂是永恒的。

校风

和谐 务实 奉献 进取“和谐”是一种氛围,是要实现人与人(干群、教工、师生、学生)之间、人与物(与校园环境、办学设施等)之间、学校与家庭和社会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务实”是一种作风,唯务实才能取得实效,事业才能发展;“奉献”和“进取”突出的是一种精神,精神就是动力。要实现学校的发展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倡导和营造“和谐 务实 奉献 进取”的良好校风。

教风

尚德博识 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是途径,“育人”是责任、是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格,更多的是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故要“尚德”;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则有赖于教师广博的学识和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必须“博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倡导和营造“尚德博识 教书育人”的良好教风。

学风

勤学 善思 协作 求真学生的成长要实现全面发展,包括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精神追求两个方面。“勤学”和“善思”,是学习的精神和方法,是获得服务社会的能力所必备的;“协作”和“ 求真”,则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因此,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形成“勤学 善思 协作 求真”的良好学风。

学校领导

现任校长:王守文同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