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寺洼石窟

石寺洼石窟位于横山县白界乡陈家沟村北0.6公里处的半山坡上,石窟座西南向东北,窟前田畴交错。
- 中文名称
- 石寺洼石窟
- 地理位置
- 横山县白界乡
- 气候类型
-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 所属地区
- 榆林市
简介
窟东约0.8公里处榆溪河由北向南缓缓流过,窟东1公里为西-包公路,窟西距横山城80公里,北距榆林城仅20公里。石寺洼石窟营造时代,因无碑刻佐证,又无史志记载,只根据窟的凿造方式、造像组合、服饰比较、刻技等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为北魏晚期。石窟呈方形,平顶微拱,进深1.47米,宽1.48米,高1.68米。窟内三壁环坛,坛高约0.15—0.2米,坛上方三壁各凿一拱形大龛(俗称三壁三龛),龛高1.1-1.28米。龛内凿刻一佛二菩萨,佛像通高1.28米,高肉髻,身着交领右衽衣或通肩衣,结跏跃坐于仰莲须弥座或呈舒相坐式,衣裙遮蔽台座。菩萨袒胸露臂,胸饰璎珞,璎带绕身,下着羊肠大裙,裙脚外展,跌足全力于高低仰莲座上,多呈双手合十或两手交拢于胸前。窟外对刻二力士,头戴毡帽或束髻,身披战裙,大眼园睁,两耳垂肩,相对应的一手叉腰,另一拳高举,左力士踩牛,右力士踩象,神态威严凶猛。 刻技以直平刀法为主,圆刀较少,刻线多呈阶梯形,线条较为密集。佛和菩萨座多为高低仰莲须弥座,造像头大身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民炸石筑窑,将石窟前室炸毁。后石窟前原有石雕斗拱,窟檐被敲掉,石窟造像也因人为与自然的破坏,保存现状较差。特色与背景
石寺洼石窟是榆林市最早营造的石窟之一,它的发现对进一步寻找我市长城沿线北朝故迹提供了重要线索。一九九九年四月,横山县人民政府将石寺洼石窟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月份成立了文物保护领导小组,并划定了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石寺洼石窟;一般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外东、南、西、北各外延30米;建设控制地带:在一般保护区外,东外延120米,南外延20米,西外延30米,北以自然沟为界。二000年六月树立了保护标志碑。- 虎林 1虎头要塞
- 鸡冠区 2“国保”刀背山墓地
- 麻山区 3虎头旅游景区
- 密山 4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
- 密山 5当壁镇旅游区
- 密山 6铁西森林公园
- 虎林 7天下第一虎
- 密山 8蜂蜜山景区
- 虎林 9虎头湿地
- 虎林 10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
- 麻山区 11麻山乡风景
- 虎林 12东方红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密山 13北大荒书法长廊景区
- 虎林 14月牙湖自然保护区
- 虎林 15虎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 密山 16兴凯湖观鸟景区
- 密山 17兴凯湖莲花旅游区
- 密山 18新开流古文化遗址
- 虎林 19巨炮阵地
- 虎林 20侵华日军虎头军事要塞
- 虎林 21神顶峰
- 梨树区 22梨树的街里街道
- 虎林 23青山水库景区
- 密山 24荷香园景区
- 虎林 25虎林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