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长城起源于陕西华山北麓,南起华阴市华山玉泉院涧西的朝元洞,依地附势蜿蜒北上,经大荔、澄城、合阳直到韩城的黄河边沿,北止于韩城市南面黄河西岸城南村 ,全长约300余里。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
- 中文名
- 魏长城
- 起源于
- 陕西华山北麓
- 全 长
- 约300余里
- 长
- 700米
基本简介
魏长城是我国最早的长城,比秦长城早130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不少专家和学者确定今华阴县长涧河西岸的长城,就是战国时的魏西一长城遗址,即属《史记·魏世家》所说的魏惠王十九年所“筑长城”最南端的部分。这段遗址南起华山北麓的朝元洞,向北经南洞村、北洞村、洪崖村、王家河、河湾子、西关堡、凤箱城,达于渭河南岸,南北长达六公里。除这条长城遗迹外,史料指出在华阴境内还有一条长城遗址,应在今华阴县城东。 华阴魏长城的遗迹大部份保留在地面上,现在保存在地面上的长城遗迹计有十二处,保存最长的有700米,最宽的约20米,最高的约18米。如朝元洞西北发现一段魏长城计长500米、宽21.6米、高14.1米。南洞村西北发现一段长城计长180米、宽约20米、高2.6米。北洞村北有一段长城计长100米、宽15米、高16米。洪崖村有一段长城计长700、宽18、高2.2米。党家村以北有一段魏长城计长550米、宽6米、高约18米,这段长城保存比较完整,南北略呈直线。西关堡以北有一段长城计长700米、宽16米、高8米。风箱城东南有一段魏长城计长500米、宽1.92—2.35米、高3.8米。另外少部份地方因挖土和河水的冲刷破坏,地下已无长城的遗迹。特别是从风箱城以北至渭河一段,地势很低,均为河滩,地下已无长城的遗迹,推断原来风箱城以东至渭河是有魏长城的。据探测华阴魏长城的起点在朝元洞东南约150米处的华山山麓,东边是长涧河,夯土建筑在距地表约5米的生土上,推断魏长城是利用较高的山麓地势构成的。华阴魏长城沿着弯弯曲曲的长涧河向北伸延,随着河道的拐弯长城的弧度也较大,有的略呈直线。
筑城原因
战争产物
长城是战争的产物。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据险设关,修筑长城。公元前657年,楚国的方城开了我国修筑长城的先河。其后齐、魏、燕、赵、秦的长城相继而筑。《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了梁国,梁伯国存在了大约130年。公元前385年,晋(即魏)复强,夺秦河西之地。魏国在其西部边境,自华山脚下的朝元洞向北,沿着洛河筑长城到陕北富县的雕阴城。《史记·秦本纪》有:“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在魏国占领少梁城的260年间,为了抵御秦国从北边的侵扰,又从韩城的黄河崖畔到洛河岸边筑长城,方向是东西走向。如今韩城龙亭塬上的城南、马陵、东西论功、大鹏、新庄、三甲村、爱贴、龙亭、司马庄、城后、郝庄、阿池等13个村都有魏长城遗址。韩城境内的魏长城,北边是断崖,紧靠芝水河谷,除七道小沟和两个豁口切断外,其余村村有遗迹,几乎是连成一线。全长约22公里。城南至马陵段保存最为完好,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烽火台的遗迹。
长城修筑
魏国修筑长城也是迫于无奈。公元前332年以前,华阴长涧河以东属魏国阴晋邑,邑城遗址在今岳庙东2.5公里处。秦魏边境,战事不断。《史记·魏世家》载“三十六年,秦侵我阴晋。”《史记·秦本纪》还载,公元前362年,即魏惠王九年,秦攻魏少梁(今韩城),破魏军,擒魏将公孙痤,为抵抗秦军入侵,魏国于公元前358年,即魏惠王十二年开始在黄河以西与秦交界处修筑长城。《水经注》述,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公元前351年城成。次年又进一步扩建。
战争历史
虽然,此城在御秦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然秦魏边境一直战事连绵。公元前354年,秦夺取了魏城少梁;公元前352年,秦攻魏河东,取安邑(山西夏县);公元前351年,秦攻魏固阳;公元前340年,秦卫鞅攻魏,大破魏军,俘公子卯,魏势渐衰。以至于公元前332年,魏惠王将阴晋邑献给秦国以求和,秦方改阴晋为宁秦县。从今遗址看,魏长城当年宏伟壮观的气势可见一斑,它在中国的长城史上涂上了难以抹煞的一笔。而且,它比北长城早144年。
遗址状况
魏长城残迹在华阴市境内有八处,分布约十余里。华山朝元洞西有城墩遗址。红岩、城南、河湾、西关等村附近都有长城残垣。其中城南村东一段,长365米,残高七米,底层最宽处9.2米,并留有堡寨和烽火台遗迹。从残垣现状看,城全部用细土夯筑,非常坚实,且保护较为完好。城西有汉相曹操主簿杨修及前秦苻坚宰相王猛陵墓。
近几年来,文物工作者经过实地考查,在准格尔旗到包头之间,发现了魏长城遗址。几千年的风雨剥蚀,魏长城已成为一线废墟。《历代长城考》载,城与塞分为两事,在内地者称城,在北陲者称塞。所以,今十二连城到包头间的大青山南麓的这段魏长城,又称固阳塞。
文化价值
魏长城遗址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可靠资料和凭证。这一浩大工程,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比现在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40多年。魏长城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又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情况
为了科学保护古代长城遗址,陕西省宜君县近些年来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魏长城的规划编制、基础保护、导视标志等工作,这不仅保护了珍贵的长城遗产,也形成了新的县域文化旅游名片。
出台规划
近年来,宜君县加大对战国(魏)长城保护投入力度。秉承“保护第一”原则,宜君县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编制了《宜君魏长城保护规划》,建立了县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长城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县、乡政府的保护管理责任,签订了长城保护目标责任书,执行长城保护工作考核奖惩制度,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比较少见的。
投入资金
宜君县完成了魏长城沿线烽火台遗址和重点墙体控制地带的征地、墙体保护、围栏界桩、导视标志等基础工作,建立了宜君长城遗址保护专有档案室并配备专人逐步完善电子数据信息的录入和共享。同时,还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遗址保护,已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资金。
打造新名片
为加大《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执行力度,宜君县建立了100多人的长城保护工作志愿者队伍,并且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形成了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全县保护、热爱长城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提高,昔日破败的魏长城如今正成为县域文化旅游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