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如甲寺
首页  > 西藏  > 阿里  > 噶尔   »  古如甲寺景点介绍

古如甲寺

古如甲寺
有个遥远的地方,被称作“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它叫阿里。古如甲寺,在阿里地区之噶尔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东南、门土区的门色乡。寺庙依山傍水,环境幽静。古如甲寺是阿里地区境仙惟一的一座雍仲本教寺庙,坐落在象雄琼钦崩巴山麓,朗钦藏布河源3条支流在其附近相汇。这里最著名的古象雄遗址是:古象雄王国上、中、下三门的上门所在地,有古象雄十八王国(即象雄十八部)的城堡之首象雄穹窿银城遗址,雍仲本教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就诞生于这一带,是雍仲本教的发源地。古象雄的王子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已经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科研课题 。
中文名称
古如甲寺

古如甲寺的历史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诞生地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系公元前5世纪古象雄的王子,父王名杰本妥噶尔,母后名尧希杰协玛。曾纳妃,生8子。其一生主要在象雄传道授业,门徒如云;他不仅将原始本教分为恰辛、朗辛、斯辛、楚辛4个分支的象雄传播,而且还谙熟医术并传给其子不杰布赤协;他精习工巧明,并传给噶尔玛利雪。晚年将其法位传给穆曲定珠,享年82岁。在藏文中称为“敦巴辛绕弥沃”,《集经》对其含义解释为:明示万物称为“敦”,养育大众是为“巴”,心性普遍称为“辛”,利众极妙而称“绕”,应化人身是为“弥”,有情顶饰名为“沃”。即为本教导师辛绕弥沃尊。本教有“辛绕分为因辛绕和果辛绕,其一指所有菩萨,其二指十方三世一切佛。辛绕意为十方三世一切佛之首,弥沃意为四道菩萨之顶饰,或辛绕为无边无际、无生无灭,弥沃为有情怙主或众菩萨之首。据藏文文献记载: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各种原始本教的基础上改变了某些仪式中杀生祭祀等劣习而始创了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以显、密、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为根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有着自己圆满成佛窍诀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国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辉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古象雄文化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为 “本”,将一切有情众生都作为普度的对象,令世人破迷开悟、断障除惑、解今生来世之苦、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大乘佛法。雍仲本教远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广泛传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纪之前,藏地象雄地区的所有天文学家、教育学家、译师、医师、卦师、算命师、风水师、以及有文化的学者等等都可称为“本波”,当时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称为“本教”。“本教”实际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族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和社会教育。“本教”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大藏经《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是总汇藏族同胞族本土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丹珠尔有三百九十多部,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的总结,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至今仍对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习俗、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深远的影响。“雍仲本教” 创造了很多个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算、藏医、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绘画艺术等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泉!

穹窿银城遗址:

在这里的“穹窿银城” 城堡遗址,考古学者发现了120多组古代建筑遗迹,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铁器、骨雕,昭示着这里曾是一个繁荣和发达的聚落、这里还发现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丧葬习俗迥然不同,在这里的出土的青铜双面的本尊雕像,其风格也与现代藏传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这一切都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着一个辉煌的文明,这个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 
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投入大量精力改善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真正的藏文化也得到有效保护和挖掘,从而使一脉相承的本教在保护和继承藏族文化的方针政策下获得新生,并使象雄文明得以重现生机和希望。“古象雄文明的所有权在我们这里,但其话语权和解释权却长期落在外国人手里。国际上不少国家正在对本教大藏经进行翻译,中国尚缺少对本教的基础研究。翻译经典只是第一步,今后与经典有关的各项子课题、子项目的开发,影像、文物文献,乃至古象雄文字、语言、天文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要展开,这是对中国文化史的一大贡献,更是对世界文化史的贡献。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在藏传佛教的教派中,不单单是宁玛派,连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也都在运用着 “本教” 中的世间本教仪轨,包括、医学、天文、历算、招财、招寿、替身仪轨、烟供等等,“本教”仅仅在烟供、荟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种仪轨就超过了五百多涵,其内容也非常广泛丰富。 这里还有西藏历史最早的修行洞——雍仲仁钦洞,是本教大师珍巴南卡(生谇年不详)的修行洞,距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的历史。1936年本教大师琼钦活佛·晋美朗嘎多杰在该修行洞的基础上修建了古如甲寺。

古如甲寺的建筑

古如甲寺主要建筑由卡洞拉康、祖拉康(有立柱24根)、藏康(有立柱5根)、噶丹居拉康(有立柱6根)等单元组成。寺内主要供奉珍巴南卡大师石塑像、佛母强玛金铜像、敦巴赤祖甲哇和塘玛美珍铜质像、琼钦仁波且泥塑像以及本教始祖善业唐卡12幅;此外,还供奉有佛塔、法器和《象雄大藏经》(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是鼻祖辛饶·米沃且的遗训及其释疏)等经典。该寺在“文革”期间被毁,1983年国家拨款重建,现在喇嘛10人。现任住持“革龙”单增旺扎是阿里地区著名的藏医专家,也是阿里地区藏医院的奠基人之一。

古如甲寺特色

古如甲寺距直达布日仅10公里。直达布日有噶举派著名寺院“直达布日寺”和象征十万空行母宫的紫色岩石,颇为神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