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陵故城
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东北,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建城于年(前204-815)。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分为冶铁遗址区和一号建筑基址。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保存较完好。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内置木骨,城内有宫殿和手工业作坊,其中宫殿遗址位于东北,西北一带则是制陶和冶铁手工业区,南部和东南部未作详细发掘,推测应该是市民住宅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了数次勘探和发掘。出土文物除战国钱币、钱范,陶、铜、石等制品,就是大量的当时社会所需的各种铁制品。该遗址的发掘对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西汉时期大面积冶铁工场的发现,对于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资料,显示了东平陵城做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东平陵故城遗址
- 所在地区
- 山东省济南市
- 地理位置
- 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东北
- 时 代
- 汉
- 级别批次
-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国务院
- 批准文号
- 国发〔2006〕19号
- 编 号
- 122Ⅰ-122
- 面 积
- 约360万平方米
故城历史
东平陵城原来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平陵邑,到西汉昭帝时期因为在咸阳设置了平陵县而更名为东平陵。平陵二字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贵德》:“桓公之平陵,见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战国时期,平陵邑晋升为平陵县,成为齐国在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两汉时期,东平陵曾三次被确立为郡国的国都。第一次是西汉初年,平陵被封为吕国,时间是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64年,又分封齐王刘肥的儿子刘辟光被为济南王,济南国由此确立。随着东汉王朝的覆灭,东平陵城的郡国地位逐渐下降,由诸侯国改为为州、县行政办事处,到唐朝元和十年(815),并入历城县后,东平陵城的行政管理职能被取消,城内居民也随之流散他处。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发掘成果
出土遗迹
从地面残存城墙可以看出,东平陵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900米。最高处6米,城墙墙基宽40米,墙体厚24米,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城墙之外有深4米、宽43米的壕沟。经考古调查,早期的城墙是采用木棍夯打,夯窝呈圆形平底,墙体内使用了大量的木骨,还有固定木骨的木桩、绳索等。1975年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在北门处地下发现大片砖石铺地,估计与原城门有关。城内地貌南高北低,遗址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大量残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当时的冶铁遗址,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另外,在群众称之为“殿基地”的城东北方向出土大面积的夯土和铺地砖及房基,证明这一带为东平陵宫殿区。由此断定东平陵城是汉代政治、经济、手工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城池。- 冶铁遗址区
- 一号建筑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