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东平陵故城
首页  > 山东  > 济南  > 章丘   »  东平陵故城景点介绍

东平陵故城

东平陵故城
东平陵故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东北,西南与城子崖遗址相距近2公里。是汉代济南国、济南郡、平陵县治所遗址,建城于年(前204-815)。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分为冶铁遗址区和一号建筑基址。南面和西面的城墙保存较完好。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内置木骨,城内有宫殿和手工业作坊,其中宫殿遗址位于东北,西北一带则是制陶和冶铁手工业区,南部和东南部未作详细发掘,推测应该是市民住宅区。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进行了数次勘探和发掘。出土文物除战国钱币、钱范,陶、铜、石等制品,就是大量的当时社会所需的各种铁制品。该遗址的发掘对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西汉时期大面积冶铁工场的发现,对于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资料,显示了东平陵城做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东平陵故城遗址
所在地区
山东省济南市
地理位置
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东北
时    代
级别批次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国务院
批准文号
国发〔2006〕19号
编    号
122Ⅰ-122
面    积
约360万平方米

故城历史

东平陵城原来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平陵邑,到西汉昭帝时期因为在咸阳设置了平陵县而更名为东平陵。平陵二字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说苑.贵德》:“桓公之平陵,见家人有年老而自养者”。战国时期,平陵邑晋升为平陵县,成为齐国在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两汉时期,东平陵曾三次被确立为郡国的国都。第一次是西汉初年,平陵被封为吕国,时间是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64年,又分封齐王刘肥的儿子刘辟光被为济南王,济南国由此确立。随着东汉王朝的覆灭,东平陵城的郡国地位逐渐下降,由诸侯国改为为州、县行政办事处,到唐朝元和十年(815),并入历城县后,东平陵城的行政管理职能被取消,城内居民也随之流散他处。1977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成果

出土遗迹

从地面残存城墙可以看出,东平陵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1900米。最高处6米,城墙墙基宽40米,墙体厚24米,城墙全部由土夯筑而成。城墙之外有深4米、宽43米的壕沟。经考古调查,早期的城墙是采用木棍夯打,夯窝呈圆形平底,墙体内使用了大量的木骨,还有固定木骨的木桩、绳索等。1975年发现了4座城门遗迹,在北门处地下发现大片砖石铺地,估计与原城门有关。城内地貌南高北低,遗址中部西侧300-400米的范围内残留大量残渣、矿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烧土,为当时的冶铁遗址,说明当时的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另外,在群众称之为“殿基地”的城东北方向出土大面积的夯土和铺地砖及房基,证明这一带为东平陵宫殿区。由此断定东平陵城是汉代政治、经济、手工业高度发达的重要城池。
  • 冶铁遗址区
2009年,考古队在城内西侧偏南的冶铁遗址区发掘了20个探方,后来又进行了扩方,实际发掘面积508平方米。冶铁遗址区发掘期间,又在城内中部偏北的宫殿或官署建筑遗址区开挖探方31个,后来也进行了扩方,实际发掘面积705平方米,两处总计发掘面积1213平方米。冶铁遗址区发现的主要遗迹为西汉中晚期的冶铁工场,主要遗迹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属于西汉中期的,有熔铁炉、残房基、藏铁坑、石灰坑等;二是西汉晚期的,有烘范窑、储泥池、水井及含多件“大四”铁器铸范的灰坑等;三是王莽至东汉时期的,有竖穴土坑水井及多个灰坑、灰沟等。出土的文物中汉代的残铁器量很大,其他还有不少铁块、铁板材、铁条、炉壁残块、砖块、瓦片、陶片等。考古研究发现,西汉中期的冶铁工场建造在大面积的夯土地基之上,夯土地基内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残碎瓦片和少量的陶片,表明该夯土地基并非全用生土夯筑。此外,夯土地基的夯窝为金属小圆平头夯,其流行年代大致为战国至西汉早中期。综合分析,该夯土地基以及建造在上面的熔铁炉等遗迹大致为西汉中期,即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并在东平陵城设置铁官之后的不长时间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西汉晚期遗迹主要有烘范窑、储泥池及含多件“大四”铁器铸范的灰坑等,这些遗迹建造在西汉中期冶铁工场废弃后的堆积之上。2009—2010年,魏家庄片区发现了168座汉代到元代的古墓葬,汉代墓葬就有122座,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对多座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出土了500多件各代文物,其中包括38件汉代铁器。足以说明章丘冶铁历史悠久,西晋年间,济南城曾从现位于章丘龙山的东平陵城搬迁到如今的位置。李铭称,济南城当时经济比较发达,从出土的铁器中也能看出当时铁器制作的完备和技术的先进,“济南可以称得上是冶铁之都。”
  • 一号建筑基址
2009年,考古队发现了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一处,编号为一号建筑基址。基址位于东平陵城内正中偏北处,经钻探,一号建筑夯土基址向西延伸约25米。从发掘及钻探情况看,该建筑基址东西总长约50米,南北宽30米,这还不包括室外散水部分。夯土台基外围散水保存较好,与散水连接的地面廊道还残存着部分铺地砖。从发现的大量的瓦片堆积,以及瓦当、钱纹空心砖等分析,一号建筑基址基本可认定始建于大约西汉中晚期,一直到东汉时期仍沿用。

出土文物

东平陵故城遗址出土了众多战国钱币、钱范。大量陶、铁、铜、石等文物,其中又以出土铁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在城址西部一个被称为"铁十里铺"的地方,是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冶铁遗址,地上地下时时可见零星的铁屑和炼铁炉渣。1975年的调查勘探表明,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之中,仅铁器一项就达300多件。这里既有犁、铧、铲、锸、钁、锄等农具,有斧、锯、凿、刀、锤、钻、钳等工具及其铸造这些铁工具的铁范,有釜、鼎、灯、勺等日常用品,还有大量铁兵器,如戟、矛、剑、刀、箭簇等等,可以说举凡当时社会所需的各种铁制品,在这里都能够找到相同的样式。

考古研究

考古所见众多战国钱币、钱范等文物表明,东平陵故城遗址曾经是齐国的一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根据对出土铁制品的金相分析,这里的铁器既有一般的铸铁和可锻铸铁,也有强韧性铸铁、碳钢和高碳工具钢。种类众多和高质量钢铁制品的出土表明,两千年前东平陵城的冶铁制造业已经十分成熟和发达,其技术水平堪居全国榜首。因此,《后汉书·郡国志》在描述济南国时称“东平陵,有铁”,济南国所辖的“历城,有铁”。铁成了济南国的标志。

发掘意义

赵化成教授说道:“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以往对中央都城所做工作较多, 而对地方城市重视不够,东平陵故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将对地方城市史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西汉时期大面积冶铁工场的发现,对于古代冶金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新资料,显示了东平陵城做为汉代北方工业重镇的重要地位。”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