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塔位于下关北面羊坪村,距离下关3公里,塔高30.07米,为十三级密檐空心方形的砖塔,立于佛图寺前(现佛图寺仅留殿房,所塑佛像自1937年以来已逐年被毁,塔因寺而得名)。
- 所属地区
- 云南省大理市
- 下辖地区
- 下关北面羊坪村
- 电话区号
- 0872
- 邮政区码
- 671000
简介
位于大理市下关镇阳皮村北侧的佛图寺前,地处大理苍山斜阳峰麓,北邻阳南溪,南距下关三公里,东距214国道约500米。
佛图寺塔,现当地俗称为蛇骨塔,名由白族民间流传的“白族英雄段赤城舍身斩蟒”的故事而来。据《南诏野史》记载:“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除洱河水怪,建龙塔,高十二丈,按:《白古记》洱水有妖蛇,名薄劫,兴大雨水淹城。王出示能灭者赏尽库,蛇吞之,蛇亦死,水患息,王建寺镇之,以蛇骨、皮灰塔,名曰灵塔。”
基本信息
塔高30.7米,为十三级密檐式方形砖塔,塔基为二层台方形基座,下层台边长19.7米,高1.2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塔身内空,内壁为筒体结构,直通至十二级。整塔造形优美,气势雄伟,建筑风格及技巧与崇圣寺千寻塔大体一致。因时间久远,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塔顶偏离中心1.18米,偏心角为2°14′25″。维修中在塔顶和第一层塔檐西面清理出土塔模、观音像、金刚杵、铜镜等塔藏文物52件,另有各色珍珠26粒,海贝80枚。在拆除塔门过梁时,左右两侧清理出土一批经卷,多数为元代物,少数手抄本可能早致大理国初期。
蛇骨塔的兴建年代,根据塔的建筑风格和出土的塔藏文物以及现存《重修佛图塔记》进行综合考证,认为该塔的建造年代应与崇圣寺千寻塔的建造年代相差不远,当为唐南诏时期(公元737—938年)。
“蛇骨塔”经1981年维修实测后,定名为“佛图寺塔”塔西面的佛图寺,现存大殿、南北厢房和过厅,为清代建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价值
1981年5月维修时,在塔刹基座内发现铜观音造像等52件文物,在塔门上部发现元代经卷47件,为研究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1983年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
明代李元阳著《嘉靖大理府志》古迹条中记载:
“赤城冢,段赤城诛蟒除害,后人德之,于其冢上建塔以标之,事具乡贤语中。”据史志记载的传说故事可知,“蛇骨塔”之名的俗称由来已久。
大理海东道安法师灭蛇提起蛇骨塔,久居大理的人们就自然地联想起许许多多耸人听闻而又神奇古怪的关于大蛇的记载和传说。 据清代(滇释)记载,有一天夜里,大理海东道安法师在罗基岛附近的海面上,看见100多小孩在玩耍,法师知是怪物,就施展魔法。第二天起来,小孩不见了,只见海面上漂浮着100多条大蛇的尸体,自此后,洱海的水患就平息了。
赤诚斩蟒在众多的记载和传说中,最脍炙人口和神奇美妙的,莫过于段赤诚斩蟒的故事了。 相传南诏时,苍山马耳峰下出现了一条硕大无比的巨蟒,这畜牲是吃人的魔王“薄劫”变的。蛇的头像狮子,身子像龙,两只碧绿的眼睛闪着寒光,一张血盆大口吐着凶焰。只要蛇一张口,几十丈外的人畜瞬息就被吞进肚里。蛇还时常跑到洱海里兴风作浪,打翻船只淹没田庄,害得洱海沿岸的人们无以为生。 巨蟒危害的消息,传到南诏王宫后,从国王到文官武将,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呆若木鸡,拿不出降服巨蟒的办法来,最后只好挂榜招贤,征求斩蟒勇士。
苍山应乐峰下的绿桃村有个年轻英武的石匠, 名叫段赤诚,看到巨蟒危害,人民受难,便决心为民除害。他揭下招贤榜,手执两刃“浪剑”,身捆24把钢刀,辞别了挥泪送行的父老乡亲,只身扑向波浪翻滚的洱海。
那巨蟒正在海中寻觅食物,忽见有人向它扑来,使张开大口,等待一顿美餐。段赤诚趁势跃入蟒蛇口中,挥动两把利剑,在蟒腹中上下翻滚,左挑右刺,把巨蟒的五脏六腑搅得稀烂如泥。巨蟒被杀死了,段赤诚也英勇牺牲了。 水患平息后,人们把蟒蛇打捞上来,剖开蛇腹,拣出段赤诚的尸骨,隆重地安葬在苍山马耳峰下。为了永远纪念这位为民除害,以身殉难的英雄,人们把蛇骨烧制成砖块,在段赤诚墓地上建起了一座雄伟的大塔,这就是蛇骨塔的来历。
这个流传很久的古老的传说,虽然包含了许多虚构的神话色彩,但它却反映了古代白族人民战胜邪恶灾难的愿望和决心。蛇骨塔,也可以说就是一座白族人民战胜大自然的英雄纪念碑。
传说的由来古时的大理,到处是沼泽湖泊,苍山之麓,林莽丛生,加之气候温暖潮湿,食物丰富,为蛇类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条件,于是各种各样的蛇类和有关蛇的传说便应运而生。至今在大理和周围各县,各种类型的蟒蛇还时有所见,至于小型蝮蛇,那就更是司空见惯了。勤劳勇敢、富于创造的白族人民,把田野林莽丛生,遍地蛇迹狼烟的不毛之地开发呈现在这样明丽多姿的新大理,不知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蛇骨塔就是历史的见证。
交通路线
交通:可乘往来与下关和大理古城的公交车,下车后可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