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口城遗址位于江西省泰和县城西南3公里赣江南岸,白口城为江西省西汉十八县的庐陵县县治,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白口城始建于汉代(距今约两千年),南朝陈埧先(后为陈武帝)监始兴郡(在今广东省)时,与高洲刺史李迁仕打仗,命守将与杜僧明与西昌县(即今泰和县)令周文育在古汉城基础上又加修筑。城址面积23万平方米,形状呈倒梯形,分为内外城。外城全长1941米,除西北部部分损毁外,大部保存完好。内城平面呈方形,处在城内北侧,全长861米,面积4.3万平方米。外城现存7处豁口,西北角、南正中及北上中3处豁口可以肯定为城门。2006年5月,白口城遗址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泰和投入370万元修复白口城遗址,恢复古貌古迹。
- 中文名
- 白口城遗址
- 外文名
- Baikou City Relics
- 位 于
- 江西省泰和大桥南端
- 面 积
- 23万平方米
- 外城全长
- 1941米
- 荣 誉
-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别 称
- 江西第一汉城
- 修复投入资金
- 370万元
建筑结构
内城为东、西北、南面3处豁口,均可确定为城门。西北角城门宽35米,其底基距赣江水面落差仅2米,赣水上涨时,河水可直接入城内,推测可能为水门。西正中门宽28米,为“凸”形结构,从其上残存叠压瓦片分析,此处原可能为一处门阙。北正中城门宽15米,入门较陡,可分别进入内城和外城。内城西北门为“凹”形结构,似为“瓮城”,也有大量瓦砾堆积。内城南门宽17.4米,城门两侧见大量瓦砾堆积,并采集到一块完整四叶云纹瓦当。内城西南角有一长方形土台,为全城最高地带,东西长47米,南北宽35米,面积1645平方米,高出周围平地0.8米,高出内城其它地带约2米。
建筑特点
城墙为土筑,城墙高度因地势的南高北低而相反,以使城墙四周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南城墙距地表4.5米,东城墙高10.2米,北城墙高20.5米。城墙顶宽2—3米,基宽20—28米。以北城墙基最宽。城外有护城河,以南城墙及南侧断面可知,南侧护城河宽16.5米,深1.5米,东西两侧护城河宽30米,护城河由南往北流入赣江,从现今地表地势分析,护城河水似乎无法循环。
考古研究
经考证:白口城为著名的江西省西汉十八县的庐陵县县治,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城址文化堆积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它可以作为江西乃至江南城址考古的一把标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白口城: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入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史》和光绪四年编的《泰和县志》记载,白口城始建于汉代(距今约两千年),南朝陈埧先(后为陈武帝)监始兴郡(在今广东省)时,与高洲刺史李迁仕打仗,命守将与杜僧明与西昌县(即今泰和县)令周文育在古汉城基础上又加修筑。与此同时,李迁仕也在赣江下游约2000米的岸上(今塘洲镇下睦村)筑古城以对,重兵把守。
修复工程
白口城历经风雨侵蚀,部分损毁,为保护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城址,2016年,泰和文物部门申请并获得国家立项,投资370万元对古城遗址进行维修,恢复古貌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