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藏族乡,始建于北凉时期(401年-433年),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
- 中文名称
- 文殊山石窟
- 地理位置
-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
- 始 建
- 401年-433年
- 现存窟龛
- 100多个
结构
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千佛洞高3.60米,宽3.94米,深3.80米,中心柱式建筑,仅于中心柱四周开龛,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风格古朴,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造像躯体健壮古朴。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等。窟顶绘伎乐飞天,窟壁上层大面积绘千佛,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绘供养人像。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强调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万佛洞高3.70米,宽3.55米,深3.80米,有中心柱,四周开龛造像,壁画内容丰富,有西夏时绘制的大型《弥勒经变》画及“镇窟四天王”像。意义
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2001年06月25日,文殊山石窟作为北朝至西夏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东港 1大孤山
- 凤城 2东山大石盖墓
- 振兴区 3鸭绿江断桥
- 凤城 4凤凰山山城
- 东港 5后洼遗址
- 东港 6前阳洞穴遗址
- 振安区 7丹东五龙山
- 凤城 8丹东大梨树村生态旅游区
- 凤城 9玉龙湖
- 宽甸满族自治 10丹东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
- 宽甸满族自治 11丹东天华山
- 宽甸满族自治 12虎山长城
- 凤城 13青城子溥仪行宫
- 振兴区 14抗美援朝纪念馆
- 宽甸满族自治 15丹东黄椅山火山森林公园
- 元宝区 16黑沟水库
- 元宝区 17鸭绿江
- 凤城 18凤凰山古建筑群
- 凤城 19丹东凤凰山
- 宽甸满族自治 20天桥沟
- 凤城 21魁星楼、孔庙牌坊
- 凤城 22刘家堡西汉遗址
- 凤城 23王珉贞烈士墓
- 宽甸满族自治 24青山沟
- 凤城 25边条沟柳条边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