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周渭祠
首页  > 广西  > 桂林  > 恭城县   »  周渭祠景点介绍

周渭祠

周渭祠
周渭祠即周王庙或嘉应庙,是祭祀宋御史周渭的祀庙。位于恭城县城东,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重修。周渭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由戏台(毁于三十年)、门楼、大殿、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周渭祠
又    名
周王庙
位    置
恭城县城东
时    间
明成化十四

人物简介

据《宋史》记载,周渭是恭城县路口(炉口村)人,生城残唐五,卒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赐同进士出身,宦至侍御史。恭城旧县志载,他曾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奏请朝廷税赋,竭力开发民智,兴办乡学。因他一生廉洁奉公,颇有政绩,死后被朝廷敕封为“忠祜惠烈王”,家乡百姓感恩德,捐款为他建庙、蜡塑像,有诗联赞曰:百代相传周御史;千秋怀念古乡贤。

寺庙简介

周王庙是恭城人的尊称。它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是祭祀北宋监察御史周渭的祠庙。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是周渭的诞辰。恭城县城及附近农村群众都会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他们在周渭祠前演戏“酬神”,沿街的家家户户也都会摆设供品祭祀,仪仗队抬着周渭的塑像游行,吹吹打打,锣鼓喧天,气氛极为热烈。

布局

周渭祠由戏台(已毁)、门楼、大殿堂、后殿(已毁)、左右厢房组成。现存总面积30.2×42.9m,大殿为两榀五拄穿斗架及三面砖墙混合结构。大殿面宽(12.2m)小于进深(14.8m),厢房面宽和殿进深一致。门楼重檐歇山式,面阔五间,分明间、次间和梢间。门楼构造具有广西特色:一是檐柱承下檐,金柱支到上檐,体形在中间骤然收小;二是斗拱主要起装饰作用。但周渭祀门楼的斗拱除有装饰作用外还有奇特的功能——这种斗拱由座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严谨而有规律的蜂窝状,使气流通过时产生回流而发出轰鸣声,令蝙蝠不敢稍歇,鸟雀恐为筑巢,起到自然抵御虫鸟侵害的作用。这在古建筑中是少有的。在梢间外围墙壁挑檐上,全楼一千多根坚实木料互相串连吻合,合理承担上层荷载,使屋面飞檐远挑,雄伟壮观,为清代建筑所罕见。这些斗拱结构和木构架,是研究古建筑的宝贵例子。

人物生平

周渭字得臣,是恭城县路口(炉口村)人,生于残唐五代(公元922年),卒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他因上书朝廷陈述时务,被宋太宗重视,被诏应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白马主簿,历任右赞大夫、永清知县、直隶州知府、广南诸转运副使等职,官至监察侍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有点像现在的纪检书记。周渭关心家乡人民疾苦,曾经奏请朝廷免去繁重税役,新定田赋,他还竭力兴办乡学,开发民智。因为他一生廉洁奉公,颇有政绩,死后被朝廷敕封为“忠祜惠烈王”,家乡百姓感戴他的恩德,就捐款为他建了庙和立了塑像,永远纪念他。周渭执法如山、公正严明的贤臣,他的官声政绩连包拯也非常推崇并引为楷模。周渭到任后立刻整顿吏治,凡是搜刮民脂民膏者,尽数抓捕,就连刘思遇的亲信也不放过。有人提醒周渭要先把这些人送大名府才定罪,要不太师爷怪罪下来难以担当。周渭深知道这些贪官污吏与大名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送上去肯定会受到保护,岂不是放虎归山?于是,周渭一点也不理睬这些“好意”的提醒,把抓到的贪官污吏、土匪山贼一律就地正法,然后上报。对县内发生重大案件,他总是直接审理,从来不跟符彦卿商量。符彦卿虽然不满,也没办法。周渭此举,威震大名府,贪赃枉法之风才有所收敛。乾德中(公元962-965年),周渭升为兴州通判。辖区内驻扎着许多守军。带兵的监军骄狂凶狠,放纵部下残暴百姓,当地居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周渭到任后,立即向军队晓之以理,并把带头滋事扰民的几个军官正法。全军即刻慑服,无不受命。宋太祖对周渭此举大加赞赏,下诏书对他进行嘉奖,并让他监管驻地军队。周渭在兴州以生活简朴、执法严谨著称,人民深受其惠,后来当他调到棣州时,官民全都拦着道路哭泣,想留住这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统一了岭南,设广南东、西两路(辖今广东、广西境),周渭为广南路诸州的转运副使。朝廷要平定交趾,可是由于带兵的主将治军不严,玩忽职守,所以久不建功。有一次有几个败兵入城抢夺民财,被周渭抓获,立即斩首于市,军纪立即严整起来。周渭于是致书交趾,说明朝廷的威信,晓之利害:如不臣服,将再举重兵。交趾首领黎桓在周渭恩威并施之下,终于遣使入贡,臣服北宋。周渭后来升为殿中侍御史,调任两浙东、西路转运使,入为盐铁判官等职,皇上还赐与紫金袍,其官声职位一点也不比包拯低。就是这样一位贤良之臣,后来却因受牵连而被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新即位的宋真宗早听说了周渭执法如山的威名,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但朝廷诏至当日,他却溘然长逝了。周渭为官清廉,以至于“上闵其贫不克葬,购钱十万,以其子建中为乘氏主簿。”

由来

太平天国二年(公元977年),宋统一了岭南,设广南东、西两路(辖今广东、广西境),周渭为广南路诸州的转运副使。周渭回到故里,见家乡人民赋税繁重,上奏朝廷,要求重定田赋,他还建学校,兴教化,为民办实事,朝廷和百姓皆称其善,周渭官升为殿中丞,朝廷命他负责平定交趾(今越南境)大事。周渭看到,由于邕州主将治军不严,放纵下属,所以久不建功。一次,几个败兵入城抢夺民财,被周渭抓获,立即斩杀,严整军纪。接着,周渭书交趾,晓之以利,威之以兵。交趾首领黎桓在周渭恩威并施之下,终于遣使入贡,臣服宋。周渭升为监察御史。周渭在岭南六年,为岭南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当地留下了很好的政声。来因受牵连而被贬为彰信军节度副使。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新即位的宋真宗将他召回准备重用。但诏书下达之时,正是这位良臣溘然长逝之日,享年77岁。 周渭逝世时,“上闵其贫不克葬,赙钱十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皇上可怜他家贫穷得连安葬的钱都没有,资助了十万钱,作为丧葬的费用,并封他为忠佑惠王,为他立庙崇祀。周渭在位一身正气,去世两袖清风。这样的清官,如何叫百姓不怀念!这样的好官,如何叫百姓不将他的名声代代相传!于是,恭城就有了周王庙(周渭祠)。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恭城人民纪念周王的诞辰日。

建筑特色

周渭祠门楼

是全庙的精华所在。门楼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颇有明清古建特色。檐柱承托下檐,金柱通顶支承上面重檐,体型在中间骤然收小,五层斗拱逐层出挑,使用权屋顶飞檐高翘,显得雄伟壮观。由座斗、交手斗、鸳鸯交手斗三种形式组合成的严谨而有规律的重檐,形似蜂窝,人们称之为“蜜蜂楼”。斗拱仅起装饰作用,完全靠内部米字枋格承托上层屋顶。斗拱单体形似鸡爪,使上层重檐气流畅并产生回流,不时发出轰鸣之声,令雀鸟们不敢在此筑巢造窝,起到了自然保护免遭虫鸟侵害的作用,为今人研究古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正殿塑有周渭像,两边的墙壁上用壁画的形式展示周渭生平故事,并配有诗赋。

《梅山图》

存列于后厅的瑶乡瑰宝《梅山图》,绘制于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反映千年以前瑶民梅山图生产、生活和信仰。全图分五卷,总长500余米,画百有形貌各异的人物1000余位,各显神采:有瑶民耕种桑织、渔猎商贸的情景,还有瑶民逸戏玩,舞笔弄墨的情趣显露。展示的是一幅总长500余米的绘制于清朝乾隆捃九年(1744年)反映千年以前瑶民生产、生活和信仰,栩栩如生堪称“国家一绝”的梅山图,该图画有形貌各异的人物1000余位,各显神采。有瑶民耕种桑织、渔猎商贸的情景,还有瑶民闲逸戏玩、舞笔弄墨的情趣显露。所有画面绘制精致,形象逼真,并配有耐看亦可读懂的说明文字。《梅山图》于1992年从该县观音乡水宾村五排瑶民间发现收集珍藏,全长100多米,宽0.4米,画布为麻织,绘有人物1000多位,有农耕、狩猎、祭典、乐舞、神话故事等,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绘画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内容概括整个瑶民历史、生产、生活、习俗、宗教、服饰等。据考证,有关专家论证,《梅山图》为中国目前瑶族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古画作。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