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轩辕宫正殿
首页  > 江苏  > 苏州  > 吴中区   »  轩辕宫正殿景点介绍

轩辕宫正殿

轩辕宫正殿
轩辕宫正殿,始建于唐朝贞观二年(628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古村轩辕宫内。轩辕宫正殿为单檐歇山式,进深八架,自地面至正脊高约10米,系澈上明造。山花版比博风版收进颇深,山花版内侧的草架柱等,在檐椽上施塌脚木,以承草架柱子;殿顶出槽甚深,台基明高64厘米,四周立柱,并砌砖墙。对于研究苏州地区大木构架的演变、南方建筑与北宋《营造法式》的关系以及苏州香山帮匠作的源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006年5月25日,轩辕宫正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轩辕宫正殿
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古村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日 09:00-18:00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处时代
保护级别
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    号
Ⅲ-221

历史沿革

唐朝贞观二年(628年),轩辕宫始建。元朝末年,轩辕宫因战乱被毁。明朝初年(约1369年),重建轩辕宫。明朝弘治及嘉靖十九年(1540年),轩辕宫进行修葺。清顺治十九年(1662年),轩辕宫重新修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为纪念华夏始祖黄帝,改名轩辕宫。1957年,轩辕宫维修翼角、屋面、部分梁、枋、椽子及檐口铺作等构件。1993年大修,轩辕宫整修西南、西北戗角及部分檐口铺作和木基层,东南、东北两金柱及部分乳袱进行化学修补。2010年,轩辕宫进行梁架纠偏及部分外檐铺作构件替换。  

建筑特点

结构

轩辕宫正殿为单檐歇山式,进深八架,自地面至正脊高约10米,系澈上明造。山花版比博风版收进颇深,山花版内侧的草架柱等,在檐椽上施塌脚木,以承草架柱子;殿顶出槽甚深,台基明高64厘米,四周立柱,并砌砖墙。前后中间开门,两旁改窗。殿前月台宽17.30米,进深9.20米。北面设有踏步,正面有青石栏杆。南面与上山游览通道相连,正门前设有台阶四级,两侧有副子,台基宽17.30米,进深15.07米。正殿面阔三间,共宽13.74米。进深三间,共11.48米;正面明间宽5.54米,南北次间各4.10米。进深自西向东,第一间为2.94米,第二间为5.60米,第三间为2.94米。进深与面阔比例为1:1.2,近似正方形。

特点

轩辕宫正殿雄踞山垣,坐东朝西,面太湖而立,气势磅礴。殿作单檐歇山式,屋面及各类屋脊富有曲线之美,均系南方做法。

文物遗存

轩辕宫正殿北侧城隍庙内,陈列石刻文徵明的《东西两山图》和王鏊的《洞庭两山赋》。以及一座古石刻阴亭。 现仅存气势雄伟的轩辕宫正殿和城隍庙。正殿曾作较大规模修缮,殿中安放花岗石轩辕黄帝像。殿前城隍庙今改为碑刻陈列室,存有明清时代珍贵石刻,陈列室中的阴亭制成于明正德年间,80年代在东山陆巷出土,系一仿木结构石筑,高3.58米,直径2.5米,六角形。六角形的每一面都有石刻,中间为藏尸骨之所。阴亭第一面刻有“叶时敬妻周氏之墓”,它是明代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弥足珍贵。

研究价值

轩辕宫正殿始建于元末,历经明、清重建、重修与修缮,其形制既保留了元代特征,又反映出明清不同时期的变化,上承宋元,下接明清,对于研究苏州地区大木构架的演变、南方建筑与北宋《营造法式》的关系以及苏州香山帮匠作的源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措施

1956年10月18日,轩辕宫正殿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轩辕宫正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国家文物局在关于轩辕宫正殿保护规划的意见中批复:建议轩辕宫正殿保护规划结合文物的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特征和文物保护管理需要,科学确定保护区划。建议调整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和边界,合理进行建设控制地带分类,建议将东侧、南侧山体区域设为禁建区,西北侧村庄居住用地设为限建区。

历史文化

《江南通志》有“灵顺宫”条:在东洞庭之杨湾,祀吴相伍子胥,锄自唐贞观二年,宋高宗南渡时扈陛官军分道经湖,风涛不可航,祷神立应,为遭官斋金葺治,封员为忠武英烈显圣安福王,里人杨嗣兴捐地若干亩,益恢其故。

旅游信息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吴县东山镇杨湾古村轩辕宫内。轩辕宫正殿交通:乘坐苏州公交627路至轩辕宫站,下车后步行即可到达。门票:免费。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