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镇山公园
首页  > 广东  > 梅州  > 蕉岭   »  镇山公园景点介绍

镇山公园

镇山公园
镇山公园,位于蕉岭县城北端,此建于1985年。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原名镇山楼,为蕉岭八景之首“金城雄镇”所在。
中文名称
镇山公园
外文名称
Zhen Shan Park
地理位置
梅州市蕉岭县
占地面积
2177.37公顷
著名景点
革命烈士纪念碑

镇山公园简介

镇山公园园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屈武题写。园内中心最高点为高19.495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梅州市目前最大的纪念碑;西边为高76米的广播电视塔和三层塔式的抗日英雄谢晋元将军纪念亭及广东第一座“环境保护纪念碑”毗连;东面为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陈列室、纪念亭和丘逢甲全身塑像;园内还建有梅花形演艺台,站在台中央形成一个小小的回音台,美观独特。公园山麓为抗日护台志士罗福星烈士纪念图书馆。镇山公园三峰突兀,气势雄伟。有环山公路可由老虎坑盘环而上至公园中央,园内松柏苍茏,繁花似锦,绿树成荫,遍植桂花和观赏性较强的树种,同时根据山势,底层全面铺植台湾草,上层为各种造型灌木,依势广植桂花树、柏树、垂叶榕、高山榕、杜鹃和芒果等。沿山公路配上路灯。而今,公园已成为县城人民休闲娱乐生活的场所,给山城增添了新景,提高了县城的文化品位,为游人景仰的好去处。

镇山公园现状

日前,经过材料审查、实地考察、会议评审和审定等严格程序,国家林业局认为蕉岭镇山的风景资源质量等级基本达到一级标准,森林风景资源权属清楚,管理机构健全且符合全国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规划,同意批准设立镇山国家森林公园,定名为“广东镇山国家森林公园”。近年来,蕉岭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实施“环境友好县”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绿满蕉岭”大行动,扎实推进镇山森林公园的规划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至2008年底,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115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3万亩,森林覆盖率78.4%,活立木总蓄积达543万立方米,在梅州市保持最好态势。始建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镇山森林公园是2004年经广东省林业局批准的省级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2177.3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5.86%。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县历届党政领导都高度重视镇山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美化绿化县城环境,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来抓。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更是按照市委提出的“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把镇山森林公园建设提升到事关蕉岭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更加重要位置来抓。每年该县五套班子领导都带头在森林公园进行义务植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到公园研究部署、现场办公、提出要求,使公园建设年年有新项目、新进展、新亮点。在发挥林业部门职能作用的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力量共同建设。专门成立镇山省级森林公园管理所,负责镇山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在建设中,该县突出“精品”意识,力争把镇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展示蕉岭改革开放以来生态、文化和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场所,努力构建一个森林公园和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的生态县城。该县专门邀请广东省林业规划设计院专家规划设计,按照“突出自然景观、体现园林特色、合理安排布局”的原则,注重把山、水、林、路、城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景画”;注重打造生态精品,在重点区域,形成经典的“近景远山”的特色路段;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宜花则花,乔灌花相结合,错落有致;注重树种结构的优化配置,重点选择具备“绿、花、香、有益”元素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和名贵树木,提高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和欣赏价值。该县按照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不断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近年来累计投入3600多万元,实施林分改造,建设登山道、蓄水池、装路灯等水电路设施,搞好绿化、美化、亮化等,坚持逐年投入,重在积累,稳步实施,实现公园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在森林公园建设中,除林业部门主抓外,该县社会各界也热情参与,在蕉岭大地上形成了全民动手、齐抓共管森林公园的良好氛围。每年义务植树节,该县都在森林公园内建立义务植树基地,广泛发动社会各界、能人和乡贤捐款、捐苗到森林公园义务植树,营造“先锋林”、“世纪林”、“成长林”等义务植树林。目前,镇山森林公园内已重新套种桂花、红豆杉、蝴蝶果、杨梅、禾雀花等珍稀名贵树种和藤灌花木100多种;红竹、巨龙竹、紫竹、方竹等观赏竹130多种;建起“桂花园”、“梅花园”、“桃花园”、“杨梅园”、“松涛区”、“禾雀花观赏点”、“镇山亭园中园”、“百树园”和“百竹园”等9个功能景观。在公园西片兴建起5处登山入口,建设道路达8公里,安装了游览路灯,铺设了供水管道。兴建有镇山亭、荣华亭、才英亭、亿安亭及休闲长廊,与县城内的龙门广场、儿童乐园、博物馆和图书馆等人文景观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经过多年的建设,镇山森林公园的环境魅力、人文魅力和区域魅力大大提升,成为市民健身、休闲、观赏的理想场所,日常游客量达2000多人次,年均游客量达60万人以上。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