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古墓群
龙头山古墓群中国唐代渤海国(698~926)王室贵族的墓地。在吉林省和龙县龙海村西北1.5公里龙头山的东坡。1980年发现并发掘了贞孝公主墓。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区范围约长200米,宽100米,已查明古墓10座。
- 中文名称
- 龙头山古墓群
- 地理位置
- 在吉林省和龙县龙海村西北1.5公里龙头山的东坡。
- 景点级别
-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著名景点
- 龙头山古墓群
简介
中国唐代渤海国(698~926)王室贵族的墓地。在吉林省和龙县龙海村西北 1.5公里龙头山的东坡。1980年发现并发掘了贞孝公主墓。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区范围
约长 200米,宽 100米,已查明古墓10座。墓室多以石块和大石板修筑,封土上散布有砖瓦,可知原来应有建筑物。贞孝公主墓位于山坡顶部,由墓室、甬道、墓门、墓道及墓塔等构成,南北长15米,东西宽 7米。墓葬早年被盗。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1米,东西宽2.1米,高1.9米。底铺方砖,四壁以青砖砌筑,东西两壁上部用砖和石板搭叠出两坡式顶,再横搭数块大石板封盖。室内有砖筑棺床,前置石板门。墓道后端作斜坡式,前段为 5级台阶。墓塔修筑在墓室正上方,砖砌塔基近方形,南北长5.65米,东西宽5.50米。正中为一平面方形的空心塔,南北长2.7米,东西宽2.6米。上部早年已毁。墓壁涂白灰,绘壁画。甬道后部东西两壁各绘一头戴兜鍪、身穿铠甲的武士。墓室东西北 3壁绘侍从、乐伎等10人,头戴幞头或系抹额,身着圆领长袍,腰束革带,足踏靴或麻鞋,手持乐器等物。人物均以细线起稿,敷染朱、红、赭、青、绿、白等色,最后用墨线定稿,笔触工谨,形象丰腴,作风悉同盛唐。墓中出土有贞孝公主墓碑 1通,另有陶俑、陶器残片、鎏金铜饰等。墓碑通高 105厘米,宽58厘米,厚26厘米,阴刻汉字楷书,共18行, 728字。据载,贞孝公主是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的第四女,卒于大兴五十六年 (792)。墓中骨骸分属两个男女个体,推知此墓当为公主与驸马的合葬墓。碑文明确记载公主“陪葬于染谷之西原”,推知这一带应有渤海王族的陵墓。1981年文物部门在贞孝公主墓上建造房舍,并对壁画作了化学封护。龙头山
龙头山为滴水洞南面屏障,主峰海拔440米,系韶山冲第3高峰。《韶山毛氏二修族谱》描绘龙头山“拔地而起,昂头独立于千山万壑之中,别开生面,山极峻。上有田土,沃甘泉……山扑人面,云生马头。”相传北海龙王府有一条巨龙,其尾潜入洞庭湖,龙首昂起韶山冲,竟形成滴水洞龙头山。由此,便有了若干神秘色彩。龙头山有一终年不绝的山泉 龙头山古墓群,被称为龙王涎液,晶莹甘冽,纯净可口。山泉汇集成溪,自幽深山谷流向山口,宛如银钩,斗折曲行,跌宕而下。小溪上曾经有座小桥,桥头有个天然石洞,口小中空如瓮,泉水滴入洞内,叮咚悦耳,常年不断,当地人称之为滴水洞或吊水洞,这就是滴水洞之名的最初来源。整个山谷亦因此成名,被称为滴水冲。滴水冲似乎不如滴水洞顺口,久而久之,村民便将此山冲称之为滴水洞。登上龙头山,只见山脊一片怪石嶙峋,形似龙鳞,嬉藤逐木,神妙多姿,如同天然石画。立于龙头上远眺:西南,碧镜千面,良田万顷;东面,木梓、祝融两山相夹;东北,韶山冲建筑群鳞次栉比;南面,韶峰如柱,直耸云霄。近处翠绿丛中,陡然兀立一尊高达20米的青色巨石,旁无所倚,大小两块毗连,形如母亲搂抱孩子在依偎亲昵,当地称为“观音石”,又名“观音抱子”。此石顶部平坦,可坐三五人,因在龙头下,故也有称登龙台的。在龙头山麓龙涎汩出的山坡,桃树婆娑。早春二月,满树繁花,或白色,或粉红,如织锦,似彩霞,美不胜数。烈日炎夏,樱桃挂满枝头,白里透红,芳香扑鼻,诱人垂涎。龙头山公园
龙头山公园位于釜山繁华的市区。龙头山这个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山峰像一条龙从海里飞向天空的样子。登上龙头山,可俯瞰繁华市区全景和海洋风光。晴天时,甚至可瞭望到远方的对马岛。观赏夕阳和夜景,更具浪漫情调。公园内设有抗日救国英雄李舜臣将军的铜像。釜山塔,高120米,是市区标志性建筑物。壁画
墓址在吉林和龙县东北龙头山。为唐代渤海国公主墓。1980年发掘。墓主贞孝公主为渤海第三代大兴宝历孝感金轮圣法大王大饮茂之第四女,大兴五十六年(729)卒,葬于染谷之西原。在甬道和墓室的东、西、北壁均有壁画,绘武士、内侍、乐位、侍从等,人像圆脸朱唇,面庞丰腴,戴幞头或系抹额,着圆领袍,腰束革带,穿靴或麻鞋。壁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渤海国的绘画水平,是渤海国的珍贵文物。发现
龙头山古墓群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间,黄埔区文化局在龙头山脚发现了一座巨大古墓。有关专家认为它是广州所发现的最大古墓,墓主人至今仍是谜团。古墓静躺荒草中:在龙头山半山腰,大古墓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墓台分为五大级,每级两旁都有梯级。墓深达60米,墓最宽处20~30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古墓上分别有竹子、仙鹤、鹿等不同类型的花草灰塑。墓碑上刻着“吴兴县沈氏历代太先祖、1999年重立”等字样。初步判断可能是明代古墓,有关专家看过后,认为它是广州所发现的最大古墓。后人不知祖先情况:附近群众说,每年来此古墓祭祖的后人络绎不绝,数以百计。古墓后面的山下,曾经有六七间马房,就是专门为了古墓后人来祭祖时系马用的。如今,马房已荡然无存。附近邻居黄大叔回忆,在上世纪60年代古墓曾被人炸开。“据说墓里面什么也没有,有一本书,好像是族谱。”“古墓主人仍然是一个谜团”,有关考古的同志说,虽然每年来古墓祭奠的后人不少,但他们都说不清楚墓里的祖先生于、葬于何年何月等具体情况。文化部门只知道墓主姓沈等简单情况。若有知情人士,可与黄埔区文化局联系,以尽早揭开古墓主人的神秘面纱。贞孝公主墓
龙头山古墓群 渤海贞孝公主墓是中国唐代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第四女贞孝公主夫妇的合葬墓。位于吉林和龙龙水乡。1980年发掘。贞孝公主葬于大兴五十六年(792)。墓建于龙头山东坡,地面尚存方形砖砌墓塔残基。墓室为长方形,青砖砌筑,以石板封顶,前设甬道和墓道。甬道中置墓碑,碑文728字,记公主生平。墓室中央有砖砌棺床。墓壁壁画共绘12个人物,有甲胄武士、侍从、伎乐等。所绘形象丰腴,服饰画风同于盛唐。该墓曾被盗。出土陶俑残片及鎏金铜饰、铜钉等,出土墓志为渤海国重要遗物。渤海国是唐代在我国东北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但这个政权并不具有现代独立主权国家性质,只不过是当时大唐封建帝国中央管辖下的一个边州,即忽汗州。在渤海存在的二百二十八年历史中,从高王到末代王,共经历了十五世;贞孝公主即是第三代王大钦茂的第四女。考古工作者于一九八○年在吉林省和龙县龙水乡龙海村西龙头山发现了贞孝公主的墓葬,墓内发现了造型生动的彩色壁画,第一次展现了完整的渤海人形象;墓室内的随葬品虽在早年已被盗空,但却保留下这块完好无缺的墓碑。此碑系花岗岩质,圭形,通高一点零五米,宽零点五八米,厚零点二六米,正面镌刻志文,阴刻,楷书,共十八行,计七百二十八字。贞孝公主墓志,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有序有铭。 序文记述公主一生的行状,铭文对公主表示赞颂和悼念,此墓志骈偶讲究,对仗精当,韵脚谐调,辞藻华丽。全篇多数以四六相间的句式定句,以四四、六六句式变化,如“妇德昭昭,誉名期于有后;辕马悲鸣,倾郊野而低昂”。记载
《尚书》、《春秋》、《左传》、《诗经》等,可以看出渤海文人对儒家经典十分娴熟,碑文作者并谙知屈原、宋玉、刘向、曹植、谢灵运、阮籍、卢照邻、王勃、骆宾王等人的作品,例如墓志中的“箫楼之上,韵调双凤之声”句,就是袭用了唐初卢藏用在《奉和安乐公主山庄制》中“箫楼韵逐凤凰吟”的诗句脱化而成的。由此可见,墓志作者对中原文学的造诣是很深厚的。贞孝公主墓碑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还对渤海纪年作了补充和订正。如墓志中记贞孝公主于“大兴五十六年夏六月九日壬辰终于外第,春秋三十六。其年冬十一月廿八日已卯,陪葬于染谷之西原。”据《两千年西历对照表》和《二十史朔闰表》得知,大兴五十六年为壬申年,唐德宗贞元八年,即公元七九二年。金毓黻著《渤海国志长编》,将大兴五十六年系于癸酉年,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将壬甲年定为宝历十五年(等于大兴五十五年)。这显然都是存在误差的,应据贞孝公主墓志而改正。另外,贞孝公主墓志,进一步证实了渤海使用汉字。渤海国是否有自己的文字,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使用汉字,则已成定论。贞孝公主墓的发掘及墓碑的发现,是渤海考古最大的收获之一。- 和龙 1渤海中京城遗址
- 和龙 2龙头山古墓群
- 敦化 3城山子山城
- 敦化 4六顶山古墓群
- 和龙 5八家子仙峰国家森林公园
- 安图 6福满生态沟
- 延吉 7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
- 珲春 8吊水壶瀑布
- 安图 9和平滑雪场
- 汪清 10藏金园
- 汪清 11兰家吊水湖原生态风景区
- 安图 12长白山生态植物园
- 和龙 13石人沟遗址
- 安图 14红旗朝鲜族民俗村
- 安图 15万宝镇红旗村
- 安图 16安图明月湖
- 汪清 17瀑布沟
- 和龙 18延吉边墙遗址
- 汪清 19四方山旅游风景区
- 龙井 20“三.一三”烈士陵园
- 安图 21长白山文化博览城
- 安图 22长白山滑雪场
- 安图 23长白山自然博物馆
- 安图 24雪山湖
- 汪清 25满天星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