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寺

灵鹫寺位于广丰区东阳乡灵鹫山北麓,为江西省14座重点保护古庙之一,建于唐元和间,宋重建。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光绪后期又先后兴建了玉皇殿、观音堂等“九栋十三厅”。寺依灵鹫山而建,远视若鹫鸟凌空飞舞,故得名。
- 中文名称
- 灵鹫寺
- 地理位置
- 广丰县东阳乡灵鹫山北麓
- 保 护
- 江西省14座重点保护古庙之一
- 建 于
- 唐元和间
简介
灵鹫寺建于唐元和间,宋重建。清咸丰年间被毁,清光绪后期又先后兴建了玉皇殿、观音堂等“九栋十三厅”。寺依灵鹫山而建,远视若鹫鸟凌空飞舞,故得名。人文景观
寺内有金塑金佛像37尊。寺周围有木鱼山、古城、鹫岭、五星峰、双狮、张叔夜衣冠墓等“灵鹫十景”。南宋诗人杨万里路经广丰时,曾作《宿灵鹫禅寺》七绝二首:其一云:“初疑夜雨忽朝睛,乃是山泉终夜鸣。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历史沿革
灵鹫寺,原名宝积禅院,为全县现存最早创建的古刹,距今一千二百年,据清同治县志记载:“宝积禅院,在三十九都(今广丰县社后乡境内)今名灵鹫寺,唐元和(公元806—820年)间建”。又据解放初期住持师静礼叙述为灵隐寺僧明道,智开两禅师开山创建。传说明道、智开从杭城来赣,游名山,访胜地,当进入灵鹫山时,见群峦叠嶂、云绕峰回,似鹫鸟展翅凌空腾飞,上有五峰,巍峨壮观,同杭州灵隐山五峰有相似之处。乃曰:“灵鹫飞来,此传法之胜地也”。遂靠山建寺,名宝积禅院,与灵隐寺同属临济亲。初建的宝积禅院规模不大,未建佛殿,乃法堂为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以僧堂为禅僧行道之地。五代时(907—959年)。南唐王信仰佛教寺院持续发展,元代(1260—1368年),县设僧司管理全县僧务,对汉族佛教管理甚严,皇庆间(1312—1313年),又废除僧司,寺院定住持由僧人自已管理僧务,重建了寺宇,此时把宝积禅院更名为灵鹫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县设僧会司于灵鹫寺,派僧官驻灵鹫寺,管理全县僧务,主要任务是监督僧众行议及主管考试。此时,灵鹫寺已成为全县佛教的活动中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限县只准保留大寺院一所,大部份寺庵被废,而灵鹫寺由于设僧会司得以保留,且保持了一定盛况。清代佛教继承明代制度,清初因连年战争,民不聊生,寺院也无所建树。乾隆间(1736—1785年),禅风逐步恢复,重振宗门,寺宇焕然一新,佛事旺盛,至光绪元年(1875年)灵鹫寺达到历史鼎盛时期。文革期间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院遭受严重破坏,僧众被赶下山,正常的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元一九八二年,灵鹫寺房产、山塘田地等全部落实交还僧人管理。翌年十月,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开放寺庙公元一九八四年六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开放寺庙,公元一九八六年被列为广丰县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僧众陆续回寺,重响晨钟暮鼓,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灵鹫山
又名灵山,山中景点颇多,“江相石洞”位于灵鹫山东侧,洞口高6米,长约200米,洞行似龙,洞内形形色色的钟乳石,嶙峋突兀,拨地悬空,交相错落,构成奇特景色。 洞口颇似牛头,惟妙惟肖。- 阿城 1亚沟石刻
- 南岗区 2龙塔
- 南岗区 3哈尔滨文庙
- 阿城 4金国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
- 南岗区 5颐园街一号
- 巴彦 6王脖子山遗址群
- 依兰 7依兰土城子遗址
- 尚志 8八里湾森林公园
- 五常 9龙凤国家森林公园
- 五常 10龙凤山
- 尚志 11红豆杉景区
- 松北区 12哈尔滨极地馆
- 宾县 13二龙山旅游风景区
- 松北区 14太阳岛公园
- 尚志 15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 道里区 16索菲亚广场
- 道外区 17哈尔滨游乐园
- 松北区 18东北虎林园
- 阿城 19森工平山旅游区
- 呼兰区 20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景区
- 南岗区 21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 宾县 22大青山风景区
- 南岗区 23黑龙江电视塔旅游区
- 阿城 24哈尔滨金源文化旅游区
- 松北区 25黑龙江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