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博山寺
首页  > 江西  > 上饶  > 广丰   »  博山寺景点介绍

博山寺

博山寺
博山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区洋口镇青桥村,广丰城区西去15公里。博山寺周围山峦叠翠、林谷幽深,泉石清奇。古时,此处石峰云起、曲洞回图、长林缅邈、古树参天、殿阁巍峨、香烟飘渺、晨钟暮鼓,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有“天下第二丛林之称”,闻名国内外。
中文名
博山寺
别    名
能仁寺
始建于
唐同光年间
位    置
江西省广丰区洋口镇青桥村

基本信息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始建于唐同光年间(923年——925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 等12栋24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11口铜钟,据说用 了3万6千斤赤宝铜。至1952年,寺内还保存有31间楼、殿、堂屋,面积1104平方米。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明代吕夔、夏尚朴,清代傅宏彪、夏显煜、徐光祚、刘尧裔、杨丕烈、刘梓等均有游博山寺诗文留传于世。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能仁禅寺”四字位于山门,博山能仁禅寺以其曹洞博山一系在中国佛教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地位,现为江西省重点开放寺庙之一。

历史发展

宋、元、明、清各代,博山寺历经沧桑,时有兴衰。淳熙九年(1182)辛弃疾遭谗罢官,流寓信州上饶、铅山,常来往于博山寺,饱览博山的山光水色,写下与博山寺有关的词作十一首,并应寺内长老之请,为博山寺作记。于寺旁筑“稼轩书舍”。从此,该寺名扬海内。万历三十年(1602),慧经法嗣弟子元来禅师来到博山,在废墟旁结茅以居、过着清苦生活。由于他佛学知识渊博,在博山竭力传授曹洞禅法,提倡净双修,一时宗风大振,“四方衲子、趋赴若鹜”,纷纷舍缘赞助,使衰落多年的古寺又趋兴盛。至天启元年(1621)建成了大雄宝殿、藏经阁、钟鼓楼、东西禅堂、厨房、仓库等。还特别建造了安乐堂,以安顿老弱病残和尚。这时期,山寺建筑群计有十六栋廿四厅。后铸成释迦牟尼铜佛、韦陀铜佛各一尊,铜宝鼎香炉一座尚未祯年间又铸铜钟一口。至今民间流传“广丰穷虽穷,有三万六千赤宝铜”的民谣。元来禅师开发博山廿九年,使之成为江南名刹,其建筑之宏、田产之丰、僧侣之众、香火之旺、厚施养众甲于天下。灵山法会少师张瑞图曾题书“天下第二丛林”。元来禅师创立的曹洞博山一系,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寺院重修。省佛教协会会长、东林寺方丈果一大各尚、省政府宗教事务领导同志等先后来过博山。香港宝莲寺方丈圣一大法师为该寺修复赠送金箔。日本僧人永井政之亦来博山寻根问祖。文革期间,博山寺遭受重创,殿堂被毁,佛像铜钟焚毁俱尽,经典法器洗劫一空。值得庆幸的是,广丰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修复博山寺。如今,博山寺新建成殿宇厅堂10多间,镂金佛像几十具,赵朴初先生还为禅寺题名 :“能仁禅寺”,博山古刹又重现了昔日气象。

稼轩书舍

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旁有“笔架山石”和清泉。辛弃疾多次游览、住宿博山寺,留有许多词作。南宋时期,我国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江南人民反对外族侵略压迫,反对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政策,要求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一时期,著名文学家、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诗词,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由于辛弃疾被迫长期在乡村隐居,所以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入词,使词作中洋溢着新鲜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沁人的泥土芳香,也是辛弃疾词作的一大特色。和其他文人一样,辛弃疾非常喜欢喝酒。他曾下决心戒过酒,但半途而废。他的饮酒词写得深刻、幽默,极富生活气息。

相关传说

明万历年间(1573~1619),皇太后陈氏因患眼病而导致双目失明。宫廷御医、京都名医皆束手无策。朝廷贴出黄榜,晓渝天下:有能治愈太后眼疾者,赏赐给高官厚禄。 当时,广丰博山寺高僧元来,号无异禅师,不但佛学渊博,而且精通医道。闻皇上出榜求医,心想:“吾佛以慈悲为本,今陈太后双目失明,何不前往医治。若能痊愈,亦可光吾佛门。”主意既定,立即尽夜兼程,奔赴京城。 
  无异禅师到了京都,揭了黄榜,进宫为太后治疗眼疾。天从人愿,手到病除。不数日,太后重见光明,皇上龙心大悦,便召见禅师,实践皇榜诺言欲赐以高官厚禄。无异合掌启奏道:“小僧何能。太后圣体康复,一赖圣朝洪福,二仗佛力匡救。小僧乃方外之人,富贵非我所求,但愿皇恩浩荡,光我佛门!”皇上允奏,下令江西钱粮免解三年,用以建造博山寺宇。并派一名将军监造,面谕将军:务必将博山寺建成“天下第一丛林”。 将军奉旨监造,丝毫不敢怠慢。历时一年,工程全部告成,计有大殿16栋,小厅24座,藏经阁、斋堂、僧舍、库房一应俱全。将军回京复命。皇上询问寺院规模,将军谦逊地回奏:“堪称天下第二丛林。”皇上恼怒,斥责道:“第二,何不第一?”将军因此获罪贬职,郁郁而死。 太后得知博山寺殿宇重建竣工,即启銮驾至寺进香,以谢神恩。驾抵博山,见寺庙四周峰峦叠翠,风光秀丽,殿宇巍峨,宛如宫阙,心中甚喜。因追念监造将军无辜获罪而死,私心不安,遂嘱寺僧塑将军像,立于寺中。后来寺僧称此像为监经韦陀。 太后在博山寺日日拜佛诵经,生活在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中,不忍离去,便在寺出家,皈依三宝,整整度过了三个春秋。 三年后,皇上派人迎接太后回归大内。寺僧感念皇上和太后重修殿宇之恩德,将陈太后在寺三年的睡榻,谨慎保存,留传后代,以示不忘,世人称之为“娘娘床”。此床至解放后尚存,“文化大革命”中散失民间,不知下落。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