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青原台
首页  > 江西  > 吉安   »  青原台景点介绍

青原台

青原台
青原台又称“钟楼”,民间习惯叫“钟鼓楼”。这座楼只悬挂大钟,从来没有安置大鼓。借鉴佛教的规矩,古城建置中,多有悬钟的钟楼,鼓则放置在城门的谯楼上,晨敲钟,暮击鼓,用于报时,因为钟声响亮悠远,报时多以敲钟为主,以击鼓为辅。
中文名
青原台
别    称
钟楼,钟鼓楼
地    点
江西省吉安沿江路与韶山路交界处
地    位
古城吉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时    间
明代宣德年间

发展历史

南宋初年吉州太守郑作肃与尚书刘才邵曾在青原驯作诗唱和,后人把这些唱和诗刻在楼台四壁,还刻有陆游称之为“天下诗僧第一”的吉州如壁和尚的游青原台诗:“王马胸中是丘壑,小车决遣有余乐,似言新广青原台,不减滕王旧阁”。把青原台与滕王阁相提并论,可见青原台在当时何等雄伟瑰丽。明代青原台改称“钟楼”(后称“钟鼓楼”无考),并在三楼中央悬挂宣德年间(1426—1435)所铸的铜钟一口,晨昏各敲一次,借以报时。清同治年间知府何栻为抗拒太平军,把铜钟溶铸为炮,改县铁钟。同治间复修,仍额以古青原台,光绪二年邑人刘梅重修,民国十五年县人康桂林再修。“古青原台”四字是当时吉安县政府的一名叫欧阳青的吏员所书。“古青原台”石碑嵌在楼台东壁,解放后划归吉安市管辖。

主要景点

青原台: 青原台(即钟鼓楼)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沿江路与韶山路交界处,白鹭洲公园内,是古城吉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与白鹭洲的“风月楼”隔江相峙,系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由吉州太守各祁所建。在土台上建筑三层楼台,每层楼有翘角重檐拾级而上,登临跳赏,青原群峰,赣江白帆、吉安城郭,尽收眼底。当时建在离这里不远的道署坪,是一个高9尺、围8尺,四周块石垒砌,中间堆土夯实的土台。每年春秋两季,在台上焚香烛,摆供品,官绅、市民三叩九拜,祭祀青原山山神,祈保合邑平安。绍兴年间(1131—1162年),吉州知军郑作肃、尚书刘才邵崇尚儒雅,志趣相投,他们每次登台祭祀之余,总要作诗唱和,赞美庐陵山川秀美,物产丰饶。后来,有乡绅提议建楼阁,郑知军批准了乡绅的请求,在台上加建三层楼阁,储藏祭祀用品,知军、尚书唱和的好诗句也刻在壁间、柱上,供邑人赏析。从此,古青原台除用于祭祀外,又成了文人墨客登临吟诵的好去处。被大诗人陆游称为“天下诗僧第一”的吉州释如璧和尚,就吟唱了“似言新广青原台,不减滕王旧江阁”的豪迈诗句,把青原台与滕王阁相媲美,可见当时这座楼台气势不凡。

修葺

青原台修葺、改建的次数较多,主要有这样几次: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建钟楼是一种时尚,地方官吏便拆除原楼,改建三层圆形楼阁,第一次在三楼悬挂大铜钟,早晚报时,名称也改为“钟楼”。雍正元年(1723年),知府王若鏊再修,在三楼安置石刻“魁星”、“文昌”画像,“魁星”,是北斗七星第一星宿;“文昌”,是主文运科名的星宿。二楼壁间列8块石碑,刻上宋至明代本郡鼎甲(状元、榜眼、探花)、解会(解元、会元)、理学、忠节、名臣的姓名,既昭示了古吉州的文明,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因钟楼离县学太近,钟声影响学生听课,知府李源顺从民意,将钟楼东移数十步,在现在这个位置上重建了一座两层楼阁。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恢复三层方形楼阁格局,门上方仍悬“古青原台”匾额,底层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15米,台基高约2米,从台基到楼顶,高近16米。我们眼前的古青原台,是2000年基本按古制修复的,高台之上,楼起三叠,檐牙飞翘,花窗含秀,与白鹭洲上的云章阁、风月楼隔江对峙,构成古城一道古朴优雅的景观。一楼布置了《古城吉安》木刻城郭图展,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吉安城区的变迁。三楼悬挂大钟。最初悬挂的是宣德年间铸造的铜钟。清咸丰六年,为了抗击太平天国军队的进攻,知府何木式将铜钟熔化,改铸了大炮。此后改悬铁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邑人刘梅出资维修,再次悬挂铜钟。“文革”中,铜钟当“四旧”砸碎。现在的这口大钟,是明代宣宗皇帝赐给本邑广福寺的,2000年维修时移挂到这里,也是宣德铜钟,只是不必再敲响它报时了。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