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崇庆寺原位于新余县城西门外百步许(即今新钢总厂苗圃内)。隋朝大业(611年),邑人唐兴舍宅为寺,名唐兴寺。宋开宝(968-976年)间改为安和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赐“崇庆寺”额。因近龙泉,故称龙泉山。元代中后期,崇庆寺进行了维修。
- 中文名
- 新余崇庆寺
- 位 置
- 新余县城西门外百步许
- 赐名时间
- 太平兴国五年
- 相 关
- 龙泉山
- 建 于
- 隋朝大业(611年)
江西省新余市崇庆寺
宝刹留云 禅关掩月
聂朋
自古以来,江西新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既有着比建县更长的佛教传播史,又产生了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随着佛法东渐,佛教在赤县神州遍地开花,新余地区也沐浴在法雨兰香之中,以致高僧大德、法门龙象相继而起,名山古寺、宝刹禅林凌云烁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刹——崇庆寺。
诗人傅若金在他的两首纪游诗中,盛赞新修的崇庆寺“绀柱明蛛网,青莲映玉台”、“半岭晨飞锡,诸天昼夜花”的庄严妙景。元末壬辰年(1352年)寺庙毁于战乱。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前天王殿、大雄殿、后毗卢阁、花雨台、左右钟鼓楼。东接兰堂书社,西枕木鱼山冈,最为一邑之胜。邑人刘松有联句咏曰:“龙泉寺古山连郭,花雨堂虚月到钟。”
明代前期,这里留下了出尘人与读书人相识相知,携手共修毗卢阁的佳话。这位出尘人为巢溪张氏子,号岩石,性恬适,有古人风;并且禅修自足,以如来相证如来果。他当时任寺中住持。而这个故事中的读书人则是入仕前的大理寺少卿张固,因常来寺中,与岩石相识。岩石总是说:“僧(自称)颇识人。”劝张固读书砺行,并劝到了谆谆不倦的程度。张固感佩他的真诚,遂以寺中毗卢阁为憩息之所,发奋读书。自此,岩石待张固更加礼恭意恳。不久,张固考中举人,岩石仍希望张固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自许自己的见识、谋略得到验证。宣德四年(1429年)张固又考中进士,当亲科进士琼林宴后,岩石更是大张旗鼓地驰书张固留一言作为纪念。张固却谦虚地推辞说:“宝刹历代胜境,其址不俟增扩,龙象无烦增饰,”我为什么留志呢?而且县内诸君子早已以诗文播扬老师的佛法,又何事留志呢?岩石却说:我即入空门,虚名却非所尚!况且我于先生,虽不干说有知人之哲,然而相识一语,何可不传,“抑且俾后人作达观想。”由此两人合计整修毗卢阁,以示不忘。张固捐资命匠,岩石负责施工,数月之间,便告竣工。游观其中,只见毗卢阁前接大雄宝殿,西枕于本寺之木鱼山,后临花雨台,东映乎本寺之兰堂书舍,四境联络,巧若天成。张固喜不自禁,携岩石之手说:“师前以此居我,我兹还以是为老师憩息所,即写此相识,快乎不快?岩石说:“必刻石以垂不朽。”于是张固挥毛写下《重修毗卢阁碑记》,刻石立于毗卢阁前。
尔后,太仆丞张春曾于一天傍晚登临毗卢阁,赋诗赞美夕照崇庆寺、月满毗卢阁的佳景,有“攀林踏阁招同调,步月看云非异乡”之句。崇祯间(1628-1644年)增建武当行宫于寺后。明末清初,屡经兵燹,殿庑十存一二。康熙壬戌年(1682年)又遭火灾,古迹一空。康熙丁卯(1687年)吉州僧玉璞驻锡于此,首先修复毗卢阁。次年又募建大雄宝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门佛像焕然一新。同时手植林木,增置赡田,复置猪豕凌,作为本寺来龙山的分脉,以为寺境。康熙戊寅(1698年)春,知县李廷宰在寺西旧址建亭,有一个夏日,李廷宰下乡劝课农桑,来到寺中,诗兴勃发,称赞寺景曰:“青山四面开禅境,翠竹千竿静法王。”此后,知县张景苍复建寒碧亭于山后。张景苍对佛学颇有心得,曾斋宿寺中,看了孝廉赵帝云题于壁上的诗文,于是依照赵用韵的次序,写下了四首唱和诗。诗中以景化情,有“露从清处远,花在静中香”等富含禅意的佳句。由于崇庆寺为天地灵秀之气之所钟,故为新余县历代胜境,吸引许多文人雅客前来,留下了不少妙言丽句,如“霜气欺人催菊老,磬声流连不忍归”(《张钟瀛过崇庆寺步壁间韵》)“满院翠帷参玉版,弥天花雨界金绳”(《李曰琯庚午首春饭崇庆禅林作》)。
我国近代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祖籍新余,其早期作品均以崇庆寺为景,他以“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的指导原则,在传统与革新之中独具建树,开创了我国“国画”流派新纪元。
2001年新余市将崇庆寺迁建到市城北仰天岗的九龙坡,四周环山、气势灵奇,同年6月礼请江西省佛教协会通能法师(法号道云)来新余主持重建工作。承蒙省、市、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及本寺两序大众、海内外诸山长老、渝水区佛教居士林等十方檀越信众的积极护持。于2002年底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大雄宝殿、斋堂、僧寮、海会塔)建设,2005年第二期工程(天王殿、山门、钟楼、七宝池)竣工,目前,常住僧众达20余人。为提高僧人素质,选派了数名年青僧人到福建、广东佛学院学习。寺院僧众除坚持早晚功课、过堂、坐香、诵戒、出坡等共修外,还注重自修诵经、念佛……。寺院管理严格按丛林规制逐步完善,几年来,在搞好寺院各项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震灾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
2005年7月10日,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亲临崇庆寺视察,得到了他的首肯和赞叹,并撰作对联:“崇祖训建丛林龙泉新址启佛域;庆盛时立规制古刹重兴叩圣钟”。
自重建以来,通过寺院两序大众及檀越信众的积极努力和护持,曾评为省级“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并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成为新余佛教兴盛发展的重要点范。
附:崇庆寺参拜纪游诗集锦:
一、《傅若金游崇庆寺诗》二首
“环刹连嚣市,新功启施财;斧斤云外集,楼殿日中开;绀柱明蛛网,青莲映玉台;极知龙象法,终倚栋梁材。
银汉兴危构,金轮转大车;像严香是国,僧至饭如家;半岭晨飞锡,诸天昼雨花;林泉浑欲纹,城市忽疑赊。”
二、《张春登毗卢阁同鹅山弟诗》
“旷莽春郊正夕阳,氤氲雨气共花香;攀林踏阁招同调,步月看云非异乡;东望河流分燕尾,西来一路绕羊肠;百年惟有闲难事,多少闲人底事忙。”
三、《张景苍斋宿崇庆寺雨坛次壁间赵帝云孝廉韵四首》:
“却离城市近,幽邃即蓬莱;不二门虽闲,有三径可开;天心未易挽,法力亦难回;原借莲台上,片时花雨来。
斋宿西郊外,同僧共一堂;露从清处远,花到静中香;热梦禅床冷,闲情宦海忙;夜来坛有祀,灯烛上辉煌。
钟声天籁静,万虑尽皆清;西土无生灭,人间有辱荣;观星深夜坐,照壁一枝擎;最是关心处,僧窗日上晴。
竹院阴来绿,花宫饰不朱;无缘仙佛分,一任马牛呼;山月窥人枕,荷风袭客襦;叩坛已五日,曾格彼苍无。
四、《张钟瀛过崇庆寺步壁间韵》:
“出郭寻幽一径微,疏林闲竹隐禅扉;扫除败叶无尘迹,摊满新诗似壁衣;霜气欺人催菊老,磬声唤客看云飞;自知堕落樊笼里,半日流连不忍归。”
五、《李廷宰夏日出西郊看雨至崇庆寺诗》:
“为问农桑到佛场,薜萝历乱寺门荒;青山四面开禅境,翠竹千竿静法王;云作阴浓暑气散,坐余神定道心香;夕阳满地催归骑,回听钟声牵兴长。”
六、《查世柱游崇庆寺诗》:
“紫阁高斋最上游,暂时相赏驻仙洲;岚回色界山当户,翠冷禅关竹绕楼;心有余闲知佛性,宫无繁牍对清流;未知轩冕谁能厌,到此忘机不自由。”
七、《李曰琯庚午首春饭崇庆禅林作》:
寻芳为问古唐兴,郭外风光象外凝;满院翠帷参玉版,弥天花雨界金绳;幽栖不厌食无肉,觅名何妨诗有僧;一饭香厨心境豁,已忘尘网日兢兢。”
八、《暨用其瑞竹诗》:
“蒙山嶙峋,渝水苍茫;于焉揽胜,古选佛场;地幽径曲,植竹成行;岁在己巳,时维青阳;拔生双玉,掩映西堂;高节凌云,如两凤凰;餐风含露,比翼而翔;邑之耆旧,佥谓嘉祥;天子神圣,登崇俊良;重顾吴楚,被泽汪洋;谷我士女,足我仓箱;时和政平,民惟吉康;上天昭鉴,草木呈章;随感变质,协德以将;瑞应之昌,亦曰孔彰;赋诗以纪,爰付缣缃。”
九、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撰作对联:
崇祖训建丛林龙泉新址启佛域;
庆盛时立规制古刹重兴叩圣钟。
1.新余崇庆寺的历史
新喻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既有着比建县历史更长的佛教传播史,又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而崇庆寺就是新余市佛教文化的象征,为佛教禅宗在新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崇庆寺原来位于新喻老县城西门外百步许的地方,即今新余钢铁公司苗圃内,是新余仅存的佛教建筑,为清代穿斗式单檐木结构。
崇庆寺的创始人生活在隋代新喻县,姓唐名兴,也许是个居士,也许只是一般的供养人,也许两者兼而有之。那时江西是禅宗的传法中心,仁寿(601—604年)间,禅宗三祖僧璨在毗邻新喻的吉州传衣法给四祖道信,道信居赣二十余年,曾开法传徒于吉州。就在四祖接受衣法后的大业(605—618年)年间,唐兴将自己的住宅捐舍出来,改建为寺庙,名字就是唐兴寺。宋开宝(968—976年)间改名为安和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赐“崇庆寺”额。由于寺近龙泉,故也称龙泉山。元代中后期,崇庆寺进行了维修,新喻籍诗人傅若金在他的两首纪游诗中,盛赞新修的崇庆寺“绀柱明蛛网,青莲映玉台”、“半岭晨飞锡,诸天昼雨花”的庄严妙景。元末壬辰年(1352年)寺庙毁于兵刀之乱。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前天王殿、大雄殿、后毗卢阁、花雨台、左右钟鼓楼,东接兰堂书社,西枕木鱼山冈,最为一邑之胜。邑人刘松有联句咏曰:“龙泉寺古山连郭,花雨堂虚月到钟。”极赞崇庆寺的高古之美、月夜之美以及钟声之美!
那个时候,佛寺还发挥了辅助教育的功能,寺庙往往也是一个又一个穷书生发奋读书的栖息之所、圆梦之地。新余籍历史名人——曾任大理寺少卿的张固就与佛教寺院特别是崇庆寺结下了不解奇缘,留下了出尘之人与读书之人相识相知、携手共修毗卢阁的佳话。这位出尘之人就是明代前期崇庆寺的一个住持,为巢溪张氏子,号岩石,性恬适,有古人风。他禅修自足,以如来相证如来果。张固入仕前常来寺中,认识了岩石,与之过从甚密,岩石常劝张固读书砺行,劝到了谆谆不倦的程度。张固体谅、感激他的真诚,顺从其意,更加刻苦读书。宣德八年(1433年)张固考中进士。后两人合计整修毗卢阁,以示不忘。张固捐资命匠,岩石负责施工,数月之间,便告竣工。游观其中,只见毗卢阁前接大雄宝殿,西枕本寺之木鱼山,后临雨花台,东映乎本寺之兰堂书社,四境联络,巧若天成。张固喜不自禁,携岩石之手说:“师前以此居我,我兹还以为老师憩息所,即此写相识,快乎不快!”岩石说:“必刻石以垂不朽。”于是张固挥笔写下了《重修毗卢阁碑记》,刻石立于毗卢阁前。
尔后,太仆丞张春曾经傍晚登临毗卢阁,赋诗赞美“夕照崇庆寺、月映毗卢阁”的妙景,有“攀林踏阁招同调,步月看云非异乡”之句。崇祯年间(1628—1644年)又增建武当行宫与寺后。明末清初,屡经兵燹,殿庑十存一二。康熙丁卯年(1687年)吉州僧玉璞驻锡于此,首先修复毗卢阁。次年又募建大雄宝殿及前殿上下左右廊房,山门佛像焕然一新。同时手植林木,增置赡田,复置猪豕棱,作为本寺风水上来龙山的分脉,以为寺境。康熙戊寅年(1698年)春,知县李延宰在寺西旧址建亭,并在其间种树凿池,杂莳花木,时来寺中,以作为办公之余游憩之所。这样崇庆寺又成了衙门官员参游之地,政治地位高于其他寺院。有一个夏日,李延宰下乡劝课农桑,顺路来到寺中,诗兴大发,在《夏日出西郊看雨至崇庆寺诗》中盛赞寺景曰:“青山四面开禅境,翠竹千杆静法王”,此后知县张景苍复建寒碧亭于山后。张景苍对佛学颇有心得,他曾斋宿寺中,看了孝廉赵帝云题于壁上的诗文,于是依照赵诗用韵的次序,写下了四首唱和诗。诗中以景化情,有“露从清处远,花在静中香”等富含禅意的佳句。由于崇庆寺为天地灵气之所钟,故为新喻县历代胜境,吸引了许许多多文人雅客前来游览。他们往往发怀古之幽情,留下了不少佳言妙句,如“霜气欺人催菊老,磬声唤客看云飞”(《张钟瀛过崇庆寺步壁间韵》),“满院翠帏参玉版,弥天花雨界金绳”(《李曰官庚午首春饭崇庆禅林作》)等。
崇庆寺自创建以来,历经隋、唐、南唐、宋、元、明、清七朝和民国时期,在一千四百年的缘起缘灭中,饱经沧桑,几度兴毁。1958年崇庆寺仅剩的殿堂和僧舍被改作他用,而在十年浩劫中,崇庆寺也厄运迭至,几乎荒废!2000年,为了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为了延续新余佛教的慧命,为了使千年古寺重放荣光,同时也是为了培植新余文化的多样性,应广大佛教信众的请求,新余终于实施了酝酿多年的崇庆寺迁建计划,于2001年将它迁到城北仰天岗的九龙坡,占地33亩。同年6月礼请江西佛教协会通能法师(又名道云法师)来新余主持重建工作。通能法师年轻有为,来寺后立即着手筹划,整个建筑格局严格按照佛教丛林式的寺院建筑规划兴建,大雄宝殿采用重檐歇山顶风格。承蒙省、市、区各级领导、海内外诸山长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以及新余市佛弟子等十方护法檀越的积极护持,大雄宝殿于2001年11月正式动工,至今大雄宝殿及两边寮房、斋堂、海会堂基本竣工,佛像、观音及罗汉粗具规模,天王殿、山门框架已起。
崇庆寺现为新余市唯一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登记开放的寺院。整个寺院境趣幽胜,行迹空灵,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也是佛教四众弟子及芸芸众生的心灵家园!随着它的迁建,这里将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休闲静思的好地方。将来的元旦、春节、全体市民们也许会听到从崇庆寺传来的新年钟声!
2.新余崇庆寺的建筑性质与布局规划
新余崇庆寺创建时为院落式木结构建筑。在寺庙迁建到仰天岗以前,崇庆寺经过历代天灾人祸的破坏,同时也经过历代的重建、拓展,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后来又再次走向衰落。建国以来,崇庆寺保持了它最后一次重建的风格——清代穿斗式单檐木结构建筑,仅存大殿及西配殿和西僧舍。
迁建后,崇庆寺地处新余市城北仰天岗九龙坡,坐北向南,东北西三面环山,南瞰平野,东有山泉潺潺,山下一泓明月湖,平静如镜,清澈见底。山上山花烂漫,层林尽染,依山而建的殿堂飞檐凌空,气势恢弘!
崇庆寺是一处仿照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建筑群,其布局采取的是院落式与山林式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心位置是大雄宝殿,殿南为露台(也称月台),露台南面接有宽阔悠长的台阶。大雄宝殿两侧建有僧寮,东面僧寮的东南侧筑有斋堂。而在大雄宝殿后面的山坳中,还有一座海会堂(也叫海会塔)。此外,崇庆寺还聘请湖北省大冶殷祖园林古建公司进行了规划设计,崇庆寺正在按照规划图的基本精神和实地操作的需求,开展寺院的基本建设,大殿后面的毗卢阁,大殿前面的天王殿、钟鼓楼、牌坊式山门及寺院后山的佛塔也在逐步筹建之中。
3.大雄宝殿的陈设与雕饰
迁建后的崇庆寺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七间,中间是明间,东西两侧分别是东次间、西次间,东梢间、西梢间、东尽间、西尽间。其中东尽间、西尽间为回廊,殿内面阔只有五间。大殿面阔约29.8米,进深19.8米,包括回廊的面积约600平方米。屋脊正中饰有葫芦宝瓶,两侧是两条腾龙隔着宝瓶相向而视,屋面则覆以褐红色的琉璃,屋身是棕红色的柱子,墙体及槅扇门窗。通体显得热烈而又辉煌。
大殿两层檐的檐下四周都饰有三层斗拱。斗拱为一斗三升式,为现代材料仿木斗拱形式,所以也失去了承重作用,只是起装饰作用,保留了中国古建筑的一个符号。斗拱后的拱眼板饰有火珠纹。它的纹样正中为三个呈品字排列的阴阳珠,三珠之外则是金黄的火焰。斗拱之下的大小额枋都绘有清式的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其色调以蓝绿色为主。枋柱间雀替画有卷草纹,象征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从屋身来看,大殿前檐墙的东梢间、西梢间凿有月亮窗(圆形花窗),正中的明间、东次间、西次间开有槅扇门窗。它们的横披窗用棂条拼成套方纹,槅扇的槅心则是嵌方胜纹、双环纹的回形格窗,槅扇的裙板也装饰有方胜纹。方胜,古时作为“祥瑞之物”装饰于妇女发髻,用以压胜避邪,并取意“优美”、“优胜”。方胜纹是以两个几何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一方面取胜的吉祥寓意,另一方面取其行的压角相叠,寓意“同心”,表示崇庆寺的僧俗四众弟子及广大信众同心修行,以期证地生命的本来面目!
再从大殿正面题匾来看,明间的门上悬挂有上海陈惠琴先生捐赠的黑底金字的匾联。其中横匾为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四字。楹联则是现任中国佛协会长一诚法师撰写的嵌名联,将崇庆寺的“崇庆”二字寺名拆开来,分别嵌于上下联的第一个字的位置。上联是:“崇祖训,建丛林,龙泉新址启佛域”;下联为“庆盛时,立规制,古刹重光扣圣钟”。
(1)大殿内的佛像与楹联
大殿的殿内中心位置,立有大佛龛,佛龛底座为须弥座,龛中供奉着三世佛。该三世佛共有三尊佛像,皆是螺髻金身,面容完全相同,都呈现出佛特有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行好”,皆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由于皆是先以左足押右股,再以右足押左股之上,所以坐姿为吉祥坐而不是降魔坐。这里的“三世佛”是“横三世佛”而非“纵三世佛”。佛龛的正位为“一佛二弟子”的格局,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以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结成“说法印”之手印。释迦牟尼佛左右立有东、西肋侍,分别是号称“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和号称“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又称阿难)。除了正位之外,佛龛的东位和西位,分别是手结禅定印、掌托宝塔的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和手结禅定印、掌托莲台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再看佛龛前东西两侧,耸有两根圆形内柱(又称里金柱)。分别挂着两块紧贴柱面的弧形楹联木牌,牌中有黑底金字的行书楹联。上联为:“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行持皆得成就”;下联是:“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即证菩提”。
(2)十八罗汉雕像
与一般汉地佛寺相同的是,大殿内共塑有十八罗汉,其分布是东、西两侧各九位罗汉。罗汉全称为阿罗汉,他们是佛的得道弟子,是小乘佛教修行所获的最高果位(据说修到了罗汉的境地,就已经断尽三界烦恼,永远解脱轮回之苦)。
十殿十八尊罗汉雕塑都立于莲台之上,上悬宝盖,宝盖上书有每位罗汉的名字,罗汉背面的墙壁上嵌有无数浮雕的小佛。与其他汉地佛寺不同的是,这里的十八罗汉有其独特的审美冲击和庄严效果,既表现了罗汉们的各种姿势、表情,又将这些东西统一在一种美妙的韵律之中!
(3)三菩萨组合雕像及其大殿后门雕像
在崇庆寺大殿主尊的背后,在一排三菩萨组合的雕像。菩萨的音译“菩提萨埵” 的简称,意为“觉有情”,即是使有情的众生得到觉悟的意思。这组雕像正中是观音菩萨,东边是普贤菩萨,西侧为文殊菩萨。正中的观音菩萨被雕塑成立于鳌头之上的观音形象,所以又叫鳌头观音。在佛教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更是以慈悲著称,其慈悲心愿最伟大、突出,并以观照众生音声为方便,号召众生与危难之时称念她的名号,她听到后即时解救。
崇庆寺大殿的鳌头观音被塑成一位中国古代仕女形象,端庄妩媚、秀美可亲。她头戴化佛冠,上披天衣,项佩璎珞、腰束罗裙,右手中的中指与拇指相捻,其余手指自然舒散,作“说法印”,左手握着净瓶,并将瓶口朝下,作遍洒甘露之状。观音东侧是普贤菩萨,她头戴化佛宝顶髻,项佩璎珞,手捧莲蓬与莲蕾,以右足押于左股之上的吉祥半跏坐的姿态,端坐与六牙白象之上。普贤菩萨的普贤是普遍贤善的意思,行愿广大,深不可测,象征真理。位于观音西侧的是文殊菩萨,她头戴化佛宝顶髻,胸配璎珞,手捧如意,以左足押于右股之上的降魔半跏坐的姿态坐在青狮之上。文殊菩萨以智慧见长,身骑狮子是因为狮子勇猛,表示文殊菩萨智慧威猛。
崇庆寺大殿三尊菩萨所向之门即为大殿的后门。后门位于明间位置上,门上的横批窗也是用棂条拼成的套方纹,槅扇的槅心也是嵌方胜纹、双环文的回行格窗,槅扇的裙板也饰有方胜纹。后门上端及两侧悬有匾联,匾联皆有黑底金字,色彩端庄而又明快,匾文为“慈行普渡”,楹联的内容是:“甘雨洒诸天,现清静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在后门的两边各凿有一个月亮窗(圆形花窗)。
4.崇庆寺其他建筑的构造、陈设及雕饰
除了大殿之外,崇庆寺其他建筑既有仿古建筑的风格,又有佛寺建筑的特色,现一一介绍如下:
大殿前有一露台(也叫月台),香客可通过宽阔悠长的台阶上到台上。露台面阔约29米,进深约20米,面积达580平方米。露台正中摆有一尊五层塔形的铜香炉,炉脚为三只兽面形鼎足,炉腹鼓起为鼎形,正面铸有“崇庆禅寺”四个繁体的隶书大字,鼎口两边竖有二只鼎耳,鼎耳侧面饰有云雷纹。鼎口之上便是塔状炉身,呈现出仿楼阁式塔的造型,每层塔身都有平座、塔檐,塔檐的翼角都饰有衔珠的飞龙。塔刹为葫芦宝顶,葫芦的正面饰有古钱套,两钱相套表示财源与福气的源源不断。露台东南角和西南角,分别有一个旗杆,两个旗杆上分别挂着国旗和佛教教旗。
大殿两侧各有一幢同样大小的僧寮。每幢僧寮共有三层,每层面积178.5平方米,两幢僧寮合计1073平方米。其中东僧寮为佛教协会办公之所,其南墙悬有“渝水区佛教协会”的牌子,三楼为方丈室和会议室。所有僧寮房为出家人住处和挂单僧尼的暂住之所。
在东僧寮的东南方,有一幢两层楼的仿盝顶建筑,总称为斋堂,细分则下层为斋堂,上层为念佛堂。该建筑坐卯向酉,具体坐向是坐东偏北5度,朝西偏南5度(坐向265度),它既仿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琉璃瓦、雀替等构件,又有现代建筑的栏杆和铝合金推拉窗。下层斋堂的大门有中国佛学院养辉法师题写、南昌佛弟子捐做的黑底金字的匾联。横匾中书“斋堂”两个楷书大字,“堂”字边上署有“养辉”二字的落款,匾框为红底龙边;楹联亦为楷书字体:“粥来饭去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讲生死挂心头。”
正如联语所吟,斋堂为僧尼、居士及信众吃斋用膳之所。斋堂正中摆着供桌,安放着弥勒佛及香烛、花朵,其后的木壁上悬挂着一诚法师的十六字箴言匾,这十六字布局是右起竖列成四字一列的四列:
“对上恭敬,对下慈悲,对人和气,对事认真。”
斋堂两边整齐地排着一条条长连桌和长连凳,僧尼、居士及信众就是坐在这样的长凳上吃饭。
斋堂之上便是念佛堂。堂的北壁上挂着阿弥陀佛画像,前面供着摆满香烛、花瓶的香几。堂中整齐地排列着一条条拜垫。从念佛堂下楼可从斋堂的一楼南面与佛教居士林二楼相通。佛教居士林是新余佛教居士最早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上下两层,每层9间,共计18间,外加南端一个100平方米的念佛堂,整个居士林面积达400平方米。它是崇庆寺迁建的基地,设有迁建指挥部。
在大殿西北侧竹林东面的山坳中,有一幢三层的海会堂(也叫海会塔)。海会堂是僧尼、居士往生后骨灰存放之处。它坐北偏东10度,朝南偏西10度(坐向为190度),面积1600平方米,为歇山顶汉藏混合式建筑。屋顶为汉式的,屋身高耸厚实,呈现出西藏建筑的风格。
新余崇庆位置
位置: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仰天岗太阳城崇庆寺
新余崇庆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