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灰堆坡遗址
首页  > 陕西  > 西安  > 高陵   »  灰堆坡遗址景点介绍

灰堆坡遗址

灰堆坡遗址
灰堆坡遗址属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位于陕西省高陵县通远镇灰堆坡村南。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丰富,其陶质有泥质红、黑陶和夹砂红陶,饰绳纹、线纹、弦纹及黑彩鱼纹、三角纹、宽带纹。可辨盆、钵、罐、尖底瓶、葫芦瓶、陶锉等。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灰堆坡遗址
面    积
约6万平方米
文化层厚
约2米
类    别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
地    址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

遗址概况

灰堆坡遗址位于高陵县通远镇灰堆坡村南田野里。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距今约6000年。 灰堆坡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300米。遗址内分布有灰层、灰坑,居住面和墓葬,文化层极其深厚,高达5米左右。近些年来,群众在农耕时不时发现大量的尸骨残骸和各种造型的器物。它们分别为泥质红陶、泥质黑陶、夹沙红陶等,器物造型以钵、罐、葫芦瓶为主,纹饰以绳纹、彩绘纹和附加堆纹居多。  还有传说灰堆坡乃是秦始皇当年”焚书坑儒“的焚书之地。

历史文献

据明时《高陵县志》记载,后秦国国王姚苌葬于原陵,在县城西北10里,积灰为之,方方一里,后世 俗称“灰堆坡”。其墓及碑石,初解放时尚在今以无存。姚苌(公元330─393年)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羌族,姚弋仲子,后秦创建者。姚苌先祖,世代为羌族酋长,苻坚时归前秦,官至龙襄将军,封益都候,屡立战功。公元383年苻坚于淝水之战大败以后,次年姚苌反叛,起兵渭北,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年号白雀。后占距北地(今耀县东南一带),储备粮饷,养兵备战,静观前秦与西燕(慕容泓)相争。公元385年前秦军败,姚苌乘机占领长安,苻坚败走,姚苌俘苻坚于礼泉五将山,后杀苻坚于新平。白雀三年(公元386年)姚苌称帝,国号大秦,都长安,改年号建初。史称后秦。姚苌在位期间,连年和盘据在陇东的姚登(苻坚族孙)交战,屡战屡胜,有战功。建初八年(公元393年)死。谥武昭皇帝,庙号太祖。葬原陵。经考察即今高陵县通远乡灰堆坡村西南,位在高仰田地内,封土已无存。这里实际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文化层约四、五米厚,房址、灰坑及墓葬等重要遗迹时有暴露,陶片遍地皆是。姚苌的原陵当初即营建在这处史前遗址所在的台地上。

保护现状

灰堆坡遗址目前保护较好,1982年5月29日,高陵县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高陵县文化馆对该遗址树立了标志碑和说明碑。

文化起源

灰堆坡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灰堆坡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均反映出较同一的文化特征。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有较发达的农业,作物为栗和黍。饲养家畜主要是猪,并有狗。也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临潼姜寨的村落遗址,约有100多座房屋,分为5组围成一圈,四周有濠沟环绕,反映出当时有较严密的氏族公社制度。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早期盛行集体合葬和同性合葬,几百人埋在一个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规模和随葬品差别很小,但女子随葬品略多于男子。

出土文物

考古人员在陕西省高陵县灰堆坡村发掘清理了一座明代隐士墓葬。 该墓为一座保存完好的夫妇合葬墓,地下“府邸”精美,墓志内容丰富,为研究西安地区明代的丧葬习俗与物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与高陵县文化馆联合对该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该墓坐北朝南,全墓由墓道 、庭院和两个并列石室组成。墓道为长方形竖穴状。庭院为平面略呈长方形,两侧有砖砌院墙,条砖铺地。庭院中有仿木结构的石材建筑,其顶部为一面坡屋顶,之下为二层斗拱。门额及中门立柱有双凤朝阳、莲荷延年、驾鹤升仙等雕刻。门楣之两侧立柱之上为楹联,门楣之上为“兰堂潜彩”“荆坞韬霞”,右侧立柱之上为“水星抟武曲”,左侧立柱之上为“天马启文明”。该墓中,并列的两处墓室之内各置一棺一椁,椁板已朽,其中右侧墓室内棺头饰贴金彩绘图案,内容为夫妇对立,四周为祥云、团花图案。该墓出土的两合墓志较为翔实地记录了墓主夫妇的生平,男主人姓刘,名复业,号乾峰居士,是位学识渊博的隐士,卒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夫人李氏,出身于名门,卒于天启五年。

人为破坏

盗墓现象高陵县通远镇境内的“灰堆坡遗址”遭一伙盗墓贼盗挖,文管人员、民警和村民及时出击,将4名盗墓贼抓获。然而,钻进盗洞里的一名盗墓贼任凭外边人喊话就是不出来,大家只好点燃麦秸放烟将其熏出。最终,5名疑犯全部被抓获,被盗墓贼挖出的10件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被警方暂扣。遗址上被挖了五个盗洞2004年10月31日上午,高陵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甄陵接到群众举报称,近几天有人在高陵县通远镇境内的“灰堆坡遗址”盗挖文物。甄陵立即安排4名文保员赶到遗址附近村里守候。到2004年11月1日凌晨零时许,守护人员发现遗址上有人影活动。甄陵等人与高陵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及通远派出所联系,三方人马10 余人联合当地群众,对遗址形成包围之势。大家发现,从遗址上通过的一条干水渠里有亮光,在从麦地里接近水渠的亮光时,发现周围有4个人。通远派出所副所长王铁大喊一声“公安局的”,大家一起向亮光冲去,很快将那4个人控制住。借助手电光,甄陵等检查了一下,发现这些疑犯已经在水渠里挖了5个洞。民警现场对擒获的4人进行初步询问,得知洞里还有一个人。王铁等人开始对着盗洞口喊话,讲政策劝说里面的人出来。但时间过了近一个小时,就是不见洞里的人出来。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找来些麦秸放在洞口,对里面的人喊话说,如果再不出来就点着麦秸用烟熏。见里面的人仍没有动静,他们将麦秸点着了。麦秸刚点着,里面的人就爬了出来。盗墓贼被高陵警方刑拘在盗洞附近,文管人员和民警发现了已经被盗挖者挖出来的陶器10件,分别是陶钵3个、陶瓶4个、陶罐3个,其中有的已经破损。高陵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甄陵告诉记者,“灰堆坡遗址”是仰韶文化时期村落遗址,这些陶器经初步判定是仰韶文化时期的物品,距今已有5000多年。5名盗挖文物的嫌疑人已经被高陵警方刑事拘留。遭盗挖的10件仰韶文化时期的文物被通远派出所暂扣。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