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土楼
平和土楼是闽南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和县现存476座明清时期的土楼。 据《平和县志》记载,平和县已知年代最早的土楼是小溪镇新桥村的延安楼,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平和土楼包括七星土楼群、绳武楼、庄上楼、西爽楼等。七星土楼群位于平和县坂仔镇,镇区附近排列着的七座土楼:环溪楼、宾阳楼、庆阳楼、薰南楼、黄墘楼、后厝楼和五美楼,呈北斗七星之状排列。坂仔的北斗七星土楼群是因其位置所定的,七座土楼分建在铜溪两岸,从五美楼到环溪楼的建设,时间跨度80年。武楼在芦溪镇溪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绳武楼占地10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楼体分内外双环。内环一层,共有72个开间,其中一二层被等分为12个各有上下开间和一个天井的独立式单元,三层为环楼通廊,分24个开间。整座土楼属于单元式住房与通廊式开间相结合的模式。楼中间的圆埕由鹅卵石铺成,上面有八卦图案。绳武楼在芦溪镇溪坪自然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绳武楼占地1056平方米,建筑面积1266平方米,楼体分内外双环。内环一层,共有72个开间,其中一二层被等分为12个各有上下开间和一个天井的独立式单元,三层为环楼通廊,分24个开间。整座土楼属于单元式住房与通廊式开间相结合的模式。楼中间的圆埕由鹅卵石铺成,上面有八卦图案。庄上楼位于大溪镇。始建于清顺治至康熙年间,庄上楼共有五个大门(即东、西、南、北四门,外加小东门),两座小山,三口水井,四个主祠,142个开间(楼高三层),另有葆真斋、毓秀堂、半天寮和宫庙等公用建筑。西爽楼在霞寨镇大坪墟旁,建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西爽楼面宽86米,进深94米,平面呈四角抹圆的长方形,整座土楼由65个独门独户的小单元围合,楼高四层。每个单元面宽3至4米不等,进深却都达到13米多,进门是单层的门厅,墙设灶台,经小天井的侧廊通大厅。土楼内部有七座祠堂(前排三座,后排四座),祠堂之间呈“廿”字形巷道,而祠堂与主楼之间则呈环形巷道。全楼设一个正门两个边门,大门前,是15米宽90多米长的大埕,埕前有半月形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