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祠

蔡襄祠,亦名“蔡忠惠公祠”,坐落于有“海内第一桥”美誉的洛阳桥南侧、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内。祀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
历史沿革
兴建
蔡襄祠始建于宋朝,时间不详,据传是在洛阳桥(又称“万安桥”)竣工不久后建成的。《万安渡石桥记》碑勒石之后不久,当地人民为缅怀蔡襄在泉为官造福一方、为修建跨海长桥竭尽心智的功绩,自发捐献立祠,用以纪念他一生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重修
蔡襄祠自宋朝始来,历经多次重建、重修。1238年(南宋嘉熙二年),郡守刘伟叔重建;明永乐年间,郡守胡器重重修万安桥,一并重修蔡公祠;1470年(明成化六年),都察院右都御史腾公捐资重修;明弘治年间,李哲知泉州时重修;1523年(明嘉靖二年),郡守高越重修祠宇;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郡守孙朝让重建;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福建陆路军提督张云翼重修并赋诗以纪其事;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晋江县令罗溪人方鼎捐资重修;1875年(清光绪元年),义州人李鹤年重修,并赋诗以纪其事;1985年,泉州市文管会重修,重塑蔡襄坐像,祠内设蔡襄纪念馆。建筑规制
介绍
蔡襄祠为清代典型殿堂式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宽15米多,每进深20米,三进计约60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左右。大门
首进为大门,门楣顶匾额大书“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个字。大门有一副1875年(清光绪元年)黄贻楫写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惊鬼神。”前文柱有对联(乃集蔡襄诗句):“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后文柱有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古渡今朝济众肃观瞻。”正殿
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体态庄重而洒逸,颇有文士、名宦之风范。塑像前为举世闻名的《万安渡石桥记》丰碑2方,分立左右两侧。该碑系蔡襄亲自撰文,亲笔题写。《万安渡石桥记》碑文简洁凝练,仅153字,书法精湛,笔力雄健遒劲,刻工传神,世称文、书、镌三绝。东侧的为原碑,西侧为解放后摹刻的。其他9方碑刻分立廊下两侧,均系明清两代重修万安桥及蔡襄祠之碑记,其中不乏考证文物和书法艺术价值。殿厅
第三进殿厅系20世纪80年代,泉州文管部门专门仿制泉州境内各地古代大小石桥之模型,展示中华民族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修造桥梁艺术和智慧。碑亭
蔡襄祠门庭左右两侧分别竖立2方巨碑,并建碑亭保护,右侧为清朝军门提督、关中人张云翼亲自撰重修蔡忠惠公祠碑记及怀蔡忠惠公七言古长诗,分刻于巨碑两面,左侧乃清朝蔡致远撰《舆庆堂》记及《张公又南去思歌》碑,也分刻于巨碑两面。蔡襄简介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宋四家”。1030年(北宋天圣八年)参加开封府乡试,获第一名;次年举甲科进士第十名。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吏部侍郎;乾道年中,又赐谥“忠惠”。- 东宁 1五排山城遗址
- 爱民区 2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
- 海林 3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
- 东安区 4牡丹江边墙
- 穆棱 5小四方山城址
- 东宁 6白石砬子
- 宁安 7火山口森林
- 林口 8“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
- 宁安 9地下森林
- 海林 10杨子荣烈士陵园
- 爱民区 11牡丹江黑宝熊乐园度假区
- 海林 12威虎山
- 穆棱 13十文字森林公园
- 宁安 14镜泊湖瀑布
- 穆棱 15穆棱秀池
- 穆棱 16牡丹峰滑雪场
- 宁安 17紫菱湖
- 东宁 18东宁要塞群
- 宁安 19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 穆棱 20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
- 宁安 21桦树川水库
- 宁安 22城子后山城遗址
- 绥芬河 23绥芬河国门
- 宁安 24道士山
- 穆棱 25牡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