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梳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脉中段东麓,宁化县北部的安远乡境内,西与江西省交界,总面积为4733.3公顷。
宁化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宁化县北部安远乡境内,涉及安远乡的割畲村、马家村、张坊村、丰坪村和丰坪采育场。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32′~116°39′,北纬26°28′~26°35′。总面积4733.3(5249.7)hm2。1999年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9.9%。主要保护对象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 中文名称
- 牙梳山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 三明市宁化县安远乡
- 占地面积
- 4733.3公顷
- 森林覆盖率
- 89.9%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牙梳山位于武夷山脉中段东麓、宁化县北部的安远乡境内,与江西省石城县接壤,总面积为4733.3公顷。海拔1387.3米,是宁化第二高峰。从主峰向东南曲折起伏,经雪峰山(海拔1310米)、金华山(海拔1314米)至仙山脑(海拔1310米).形成北部西缘大片山地。清代李世熊在其撰写的(宁化县志卷一山川志)中是这样描述的:“过牙梳山而出建宁,凡闽、浙、江南诸省郡,悉支分于此,盖是山大嶂数十面。乡宁者其一面也。”
气候地形
牙梳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域,具有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等特点。牙梳山一带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因而又构成多样的小气候环境,具有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在12—16℃之间,最冷一般在一月前后,可出现2—10天的降雪,年平均降雨量1700—1900mm。适宜的气候,使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
自然资源
据1995年考察统计,牙梳山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云豹、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等5种;国家一级保护的树种有香果树、种萼木、南方红豆杉等3种,在野生植物中还有药用植物短萼黄连、胶股兰、八角莲、金钱兰等,观赏植物还有钟花樱、野含笑、春兰、寒兰等;香料及其它植物有中华猕猴桃、山苍子、灵芝、茶薪菇、香菇、红菇、木耳等丰富多样的物种。
发展历史
牙梳山是毛泽东诗句“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的真实写照。雾霭茫茫的长沟深谷,蕴含历史仓桑的金华山古刹,水库碧绿的湖光山色,栩栩如生的植物景观,山涧水流清彻见底,山林中鸟语花香,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瑕想与向往。
1997年9月省有关专家和教授到实地考察后大为惊喜,认为牙梳山的森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一块难得的宝地,在南方除西双版纳、神农架之外,只有少数几块原始山林区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重要避难所,急需保护。
1998年4月1日通过省级评审,1999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人文历史
在“楼梯岭”上面镌刻着一幅“天书奇图”,传说这块石刻刻的是太平天国时太平军的藏宝图。当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时,这牙梳山中确实驻扎过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
在这山中高寨坑路旁有棵百年紫荆树,曾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清咸丰年间,牙梳山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男的叫大山,女的叫秀姑。大山和土霸争山,揍了土霸,在家呆不下去了,参加了石达开的太平军。翼王派人赠送大水牛一头,勉慰秀姑在家耕守。夫妻离别时大山留话:‘清妖灭,夫妻聚。’秀姑天天在紫荆树下盼郎归,但最后传来的却是太平军覆灭的消息,哭得她天昏地暗。
从此,年年树干上沾满相思泪。如今,那棵紫荆树还沾满了斑斑点点的泪痕。”
旅游信息
交通
市内交通发达,在市内乘坐旅游专线巴士可达牙梳山。
美食
大 卷宁化客家传统宴席上的主菜。做法是:把豆腐捣碎,伴入切成丁状的萝卜、瘦肉、笋等原料,调入适量的地瓜粉,放笼内蒸熟后切块装盘,再淋上酱油、麻油,洒上少许葱花。其味鲜美。
韭菜包宁化县客家传统小吃。做法是:用优质大米磨浆,入热锅不断搅动,熬成糊状,出锅待用。将头茬韭菜、腊肉、香茹、冬笋、虾仁等原料切成馅,把米团揉捏成皮包馅,入笼蒸熟,后装盘,趁热即食。特点:清香扑鼻,味鲜皮滑,一食难忘。
伊府面伊府面,是宁化县清代书法家伊秉绶在扬州任知府时所创。做法:将蛋去壳打匀,拌入面粉,用凉水和好揉匀,制成扁薄面条,用开水煮七成熟,捞起、使凉,放入锅中热油内炸后捞出,然后在锅底内放油,将切好的肉丝、笋丝、白菜丝炒后放入面条,加花椒粉、虾米、姜、葱、酱油,炒后添适量的汤,慢火稍焖即成伊府炒面。如用好汤煮,即为伊府汤面。
碧玉卷泰宁传统小吃。俗称韭菜糍。 其做法是:用大米和韭菜做原料,磨成稀浆,再烙成簿饼,然后入香茹、鲜笋丝、肉丝、辣椒粉等到馅料,煎成筒状,趁热而食,油软润滑,色香味俱全。
什锦油饼泰宁风味小吃。做法简单:以大米为主,配少许黄豆,磨浆,用小铁勺倒入少许米浆,添上馅料,再盖上少许米浆,放入油锅炸成扁圆状油饼,趁热食之。
陷心馒头泰宁民间风味小吃。制作法:和浸洗泡透的糯米,蒸熟后倒入木槽里,加入红糖,伴少许茶油、五香粉等佐料,然后用木棍搅匀,掇成拳头大小的团粒,外面裹上薄薄的一层用粳米做成的银装,即成。
状元糕泰宁风味小吃。制法:用上等糯米,经浸洗蒸熟后,倒入石臼舂打成糕,掇成乒乓球大小的糍团,放入由黄豆、花生、芝麻炒熟后碾成粉的配料中,(配料粉中再掺入白糖),再加上香葱猪油,即成。其特点:色淡黄、香甜、软韧适当。
乌楮粳米糍泰宁畲族特有的民间小吃。其做法有趣:用“乌楮”树枝叶烧成炭灰,取碱水待用。将开水淋洗耳恭听浸 泡过的的粳米,放入饭甑中蒸熟,倒主石臼中反复舂打,同时,添加少许乌楮灰碱水,做成小团粒,再蒸再打,经过三蒸三打后,糍团柔泣光滑。其特点:色黄透明,柔中有韧,滑而不粘,味有碱香。
购物
玉扣纸以产玉扣纸著称的宁化县,系福建四大产纸县之一(即长汀、宁化、将乐、连城)。最盛时全县有纸厂500余家,产量高达5万多担;品种有玉扣纸、毛边纸,尤以玉扣纸驰名中外,产量占总数一半以上,产地十分之九在南乡治平区。据1972年底调查,全县共有竹林147743亩,治平区就占71600亩,故治平有“九竹一田”之称。该地竹种与别地不同,竹口径小,肉厚纤维长。全境山高林密,山泉特别清冽,且附近龙门所产石灰,碱性特优。因具“竹、水、碱”三大优良造纸条件,故制出的纸张颜色特别清洁,拉力强、吸水性好,质地结实,不易老化腐蚀,不仅历来为国家档案、史集、佛经、族谱、账本、重要契约等所选用,而且早已远销国外东南亚地区;尤为华侨所喜用。建国后,一、二级玉扣纸直调中央。1974年印刷线装本《毛泽东选集》时,即选定治平产的玉扣纸。1974~1976年,共调运出640吨 (折合1万余刀)。1986年出口149吨。
将乐纸和砚将乐纸本名青丝扣、扛连纸。制作精细,光润幼洁,响张少疵,坚实洁白,以经久不碎不蛀见长,有“纸寿百年、冰清玉洁”之誉,为书写、印刷、簿籍、裱褙之上品。宋元麻沙版图书用此纸长达200年。《将乐县志》载:“将乐纸,清初即已运销江右、湖广等地。”(即今江西、江苏、湖南、广西)乾隆末年,输送官府的纸叫“官纸”或“京纸”,质量要求严格。民国初年,纸槽逾500个,纸工超 40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纸的个体手工作坊,已逐步转向机制集体生产,产品质量也有提高,年产达千吨以上,畅销国内和亚太地区。
海棠砚,是用将乐县城北郊石门岭至莲花山一带的龙池石制作的。据清乾隆年间重刻的《玉华洞志》记载:“龙池石者,则皆砚瓦峡所出。大者可为碑,小者随方圆而磨砻之”,以龙池石制砚,有400~500年以上的历史。尤以县城北隅海棠洞石所制的“海棠砚”为最佳,质地细腻,湿润缜密,能发墨保色而不易磨损,多年来已成为将乐县的特产工艺美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砚技艺更有所改进,精雕细刻,推陈出新。将乐的砚和纸都是三明很出名的“文房四宝”。
建宁莲子建宁莲子,又称建宁通心白莲。粒大圆润,色如凝脂,稍炖即熟,汤清不浊,温馨可口,被誉为“莲中上品”,驰名中外。建宁莲子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建宁县志》载:五代后梁龙德年间(921~922年),在县东南金铙寺前,有白莲池、红莲池各一口,后传入城关的西门。自此,西门莲子被列为进贡珍品,古称“西门白莲”、“建莲”。《红楼梦》第十回及五十二回中的“用七粒建莲做引”、 “建莲红枣汤”,说的就是建宁西门贡莲。宋咸淳元年(1265年)筑城墙,“西门外,池百口种莲。池旁遍植桃李,春夏花时,游人络绎不绝。莲子岁产千斤,为吾国第一。”(引自《三明文史资料》)。1949年前,全县莲田面积仅200多亩,年产量只有5000多斤,但质量极佳。至今,西门一带仍有大小百口莲池,所产莲子品质为全县之冠。1956年,在江西瑞金召开的闽浙赣三省物价平衡会上,一致认定建宁莲子为最佳,其价格之高,推销之广,居三省邻县之上。 50~60年代,建宁莲子仍以西门种植为主,县城的河东、水南虽有种植,但面积不大。1978年后,莲子生产迅猛发展,1983年莲田面积为8000多亩,产量300多吨;1989年莲子面积达29838亩,产量849吨。莲子亩产多在70~80斤,好的有100斤,最高达210斤。
民俗
三明供奉神农习俗:神农氏,俗称“五谷仙”。传说神农即炎帝,中国的农事活动始于炎帝(有“神农尝百草”之说),成于后稷。历史上境内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祭祀神农,春季在春分时节做“韭菜糍”“艾果”敬供,称为“春祈”。秋收之时,则把田里长出的第一束稻穗剪下,与“三牲”一起敬供,称为“秋报”,祈求神农庇佑,祈求保护来年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