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主庙又名“天星观”,位于湖北省麻城市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其历来是道教的活动场所。自北宋建庙以来,几经沧桑,屡废屡兴。现在庙观,系清嘉庆丙辰年(公元1796年)重修。庙群修筑分为亭(静心亭)、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宫、玉清宫、威灵宫)、四殿(拜殿、帝主殿、祖师殿、娘娘殿)。另有斋观、凉亭、宿舍、厨房等。周围山环雾绕,气势磅礴,茂林修竹,环境清幽。
- 中文名
- 帝主庙
- 又 名
- 天星观
- 属 性
- 道教的活动场所
- 建庙时间
- 北宋
历史
帝主庙始建于北宋道教兴盛时期,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县志载,历史上有两次大维修,一一在明嘉靖年间,一在清喜庆年间。单就后一次维修,捐资遍及南方各省,尤以四川、云南甚式巨。五脑山庙鼎盛时期,有道徒四十多人,庙观住持得崇涵,募化四方,维修了“静心亭”,一天门和正殿,扩建了边楼,饭堂等,并在庙观四周栽花植树,使五脑山环境幽静、古雅,一时名噪湖北,与道教名山武当、木兰常有往来,望风朝拜的香客,广及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诸省,每日不下千人。并在汉口永清街募资购置了佑圣观,作为道友联络的据点。
帝王庙修建于清代雍正年间,麻城人袁刚,对五脑山帝主庙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介绍,五庙山帝主庙所奉之神,为紫微侯张瑞。而传说张瑞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尺转世。《麻城文史·麻城名胜遗产》中有相关记载。五脑山帝主庙一名老道士说得更直白:一名姓张的四川人,被下放至麻城,向当地人讨一块地方落脚,只见他抛起马褂,就盖住了整个五脑山,说这个地方是凤凰地,而后就住在这里。后人修建帝主庙,作为纪念。
本地一直是道教活动的场所。当地政府拨款进行了修缮,修建了体育运动和娱乐场所,今天已成了古镇老人们休息娱乐的去处。
来源
谈及帝主庙的来源,不得不联想到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崇祯十七年(1644年)冬,张献忠在四川展开了为期长达两年的、空前的烧杀破坏,就连仓山这样一个繁华集镇,也因此而失去了人气。为了让荒凉的大地重现生机,郪江河流域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湖北麻城的大规模移民。周建超老人说,他祖上是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下河村迁入仓山镇的,到他时已是第12代传人。麻城人来到仓山镇,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逐渐站住脚跟后,乡亲们开始修建在湖北麻城非常敬仰的帝主庙。
记者曾经获得一张湖北省麻城市五脑山帝主庙天门的照片,从能看到的部分,两座帝主庙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可以肯定的是,仓山帝主庙天门远比五脑山帝主庙天门宏伟壮丽得多。从麻城迁徙而来的仓山镇人在修建帝主庙时是否意识到了其中所祭祀的川人与他们入川有某种联系?在麻城人所敬仰的张瑞故乡修建祭祀庙宇是否表达了对他更深的崇敬之情?随着修建帝主庙的老祖宗们的辞世,这一切都成了谜。
“帝主庙曾经在仓山人心中的地位非常重。”仓山镇和平街76岁的周建超老人介绍,“没有改成学校前,帝主庙气势宏大,颇为壮观,是当地所有庙宇中修得最好,也是方圆数百里民众进香朝拜的首选之地,是当时社会形态下人们思想的避难所。”1940年改成学校,当时叫甘露中学,学生大约在600至700人。随后又有军队进驻。破四旧时又把它改成了粮库。“在这个过程中,帝主庙一直被破坏着。”据周老介绍,如今看到的边楼即是改成粮库后的样式。
建筑特色
帝主庙是现存的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漫步在古镇的石板路上,很远就能望见帝主庙的天门。天门由一道主门和两道侧门组合而成,全由黑色砖块和石头混砌。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动物、人物和花纹等图案。走进帝主庙,那几根有着精湛雕刻的巨大的柱子凸显建筑的宏伟。柱头上的龙盘花、龙舒身、龙展翅、龙夺宝、双龙戏珠……雕绘得栩栩如生。庙内精美的漆器和浮雕,都是建庙时期遗留下来的,每一幅作品都叙述了传奇的神话故事,如“八仙过海”、“姜太公钓鱼”等等。
发展方向
关于仓山帝主庙,记者欲求诸正史,终因年代久远,地方志没有记载而不得其详。如今,帝主庙的去留也成了仓山人心中的痛。五脑山帝主庙威震四海,望风朝拜的香客来自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诸省。仓山帝主庙因长期沉积于历史的尘嚣中,仅余自身的华丽与光彩,它能否成为恩泽一方的福地,仓山人和所有关注者都拭目以待。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当地政府可配合当地民众,通过拨款和集资的办法,有必要重修一下,当然要有一个合理的名份。这个帝王庙一方面是当地乡民怀念旧地的心情,一方面是对一个德高望重的古人的一种怀念之情。在见贤思义的角度上,可以教育下一代,有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